讓團隊更加緊密——建構小團隊凝聚力(Group Cohesion)的三種成因

大家都想要「團隊凝聚力」,這篇整體以小團隊的研究論文作為基底,分享凝聚力的定義、三種成因與自己經驗上的應用場域與方式。

George Chan
moodwide
Jul 20, 2020

--

日常的視角

「感覺我們的團隊能力很強沒錯,但是都各自做各自的事。」
「我們團隊好像沒有一個共同目標」
「我們團隊之間的關係好像有點陌生」

大多數的我們,都期待著團隊能對一件事勇往直前,而且彼此之間關係很緊密,不是很多獨立個體,而是一整個群體。從凝聚力的角度、觀點來說,每個人都期待在事業上,能有個凝聚力很強的團隊。

到底什麼是凝聚力?
有哪些元素構成凝聚力?
以及怎麼樣創造並增加凝聚力?

本文從研究的角度切入,並佐以自己的案例,帶大家理解凝聚力並加以應用。

對於登山隊來說,「想要爬到山頂」是股重要的凝聚力。@jackmanchiu from unsplash

什麼是團隊凝聚力(Group Cohesion)?

團隊凝聚力(Group Cohesion)又稱社會凝聚力,始於當團體成員開始連結彼此、是團體為一個整體時。更明確的定義是…

凝聚力是當朝同一個目標工作,或滿足成員的情感需求時,團體合而為一(Unity)的傾向。

以登山為例,對團隊來說就是一起往「山頂」(共同目標)邁進,過程中自然會有凝聚力的產生。而這主要是廣泛的介紹,所以相對是比較通俗的分享,很多細節的差異如資料來源的脈絡,會之後再另外討論。

凝聚力的三種成因

更明確來說,在小型群體(20人內)的脈絡下,構成凝聚力的三個成因:吸引力(Attraction)、團體榮耀(Group Pride)、任務承諾(Task Commitment)。

1. 吸引力(Attraction)

什麼是吸引力(Attraction)?

吸引力指的是團隊成員對彼此的「正向感覺」。

相對於看到一個人就有點警戒、排斥與具攻擊性。自己的感受是,當看一個人會覺得他「無害」,會是凝聚力的第一步,而進一步會有所謂「正向感覺」。

理解上,可以想像我們在班級上,有討厭的人,也有不討厭、喜歡,甚至到戀愛感覺喜歡的人。而這些「感覺」進而會創造張力,而其中正向的會創造吸引力(會想跟喜歡的群體靠近),負向的對應有排斥力(對討厭的人會比較反感)。

脈絡上,是由Festinger與其同事在 1951年提出的「吸引力」是「凝聚力 」的重要因素,有相互有吸引力的團隊,會彼此關心,進而促進凝聚力。

個人經驗上,「吸引力」的階段與發展原因

自己覺得程度上,無害之後是尊重,再來是欣賞,而接著會是喜歡,再來或許會到緊密。

一個新人剛進團隊,相對於囂張,不管是很穩重或是很歡樂,都能給人一種放心感,進而覺得無害;接著能在會議對話時,比較去尊重對方意見;再來是開始會欣賞這新人觀點、進而欣賞他的能力;而又挺有能力下,進雃會覺得蠻喜歡的,再來如果有些合作機會,進而會變得更緊密。

而緊密對應會生出「吸引力」。

可以注意的是,單單講吸引力,只要有正向感覺即可,但要講團隊凝聚力下的吸引力,就會有比較多的條件,像是有共同目標等等,像是「班級」一般狀況下沒有共同目標,但在特定比賽、考試中則會有。

此外,這邊的「連結」是有方向性的(是雙向都喜歡、還是單向尊重單向喜歡),這在之後的文章會多提到。而在這邊背後的隱含假設是,當我們對彼此有感覺、覺知的同時,連結就此產生,這連結用設計思考的話來講,就是有「同理感」。

如何在團隊內建構「吸引力」?

實際在團隊時建構時可以核對的是:

  1. 成員對彼此有沒有感覺,有怎麼樣的感覺?
  2. 怎麼樣增加正向的感覺(讓彼此會自然地靠攏)
  3. 怎麼樣減少負向的感覺(讓彼此不至於排斥)。

以班級的案例來說,是確認班上同學對彼此的感覺,然後看要怎麼樣增加一些正向的,以及減少負向的,在團隊上也是。而在培訓、工作坊的場域,則會是讓一群陌生的小組成員,藉由看到彼此相互的可貴之處、價值來創造凝聚力,總之,就是讓彼此願意凝聚並討論。

2. 團隊榮耀(Group Pride)

什麼是團隊榮耀(Group Pride)?

團隊榮耀是會以「我們」、「整體」為傲的感覺,這邊強調的是藉由辨識出成員間的「相似之處」進而來創造凝聚。

通常來說每個人都會有相同與不同的地方,不同造就獨特,相同造就歸屬,而藉由過去事件、已完成事件,或「這個群體」的共有經驗、特色來創造「凝聚力」,就是團隊榮耀(Group Pride)。

在學校中,可能是贏了整潔比賽或是大隊接力。而在團隊中,可能是一起完成了某項任務、要跨越門檻才能進入,或是擁有超凡競爭力。

而脈絡上,是由Bollen在 1990中的文章指出其重要性。

如何在團隊內建構「團隊榮耀」?

操作上,可以是

  1. 以「規則」增加默契與榮耀
  2. 強調個別團體的「獨特性」

案例上,一個建構團隊榮耀的方式是「門檻」,像是名校之所以會有對應的榮耀,對應是難以進入,同樣「車隊」或「稀有品」的共有群體也都是。實務上,可以藉由「案例相對」,拿出其他「相對者」,麥當勞拿肯德基、摩斯等(但案例等級要注意,差太多有時會造成能量低落),去思考我們自己的定位。

在工作坊的場域下,自己的經驗是透過增加的「規則」來形成默契,進而讓彼此增強相似之處。簡單的操作可以請學員辨識出,這組與其他組的不同之處;像是請「長頭髮的站一起」、「來自台北的站一起」進而聚焦小群體,進而給予特色「台南有什麼特色」、「O型有什麼特色」來創造團隊的榮耀。

再來可以是對於隊伍的任務給予「特別獎」;進步而讓隊伍於競爭時一步步克服難關,辨識彼此相同的價值,像是「共好」、「主動」等,來創造屬於這團體更深層的凝聚。

3. 任務承諾(Task Commitment)

什麼是任務承諾(Task Commitment)?

任務承諾則是團隊成員對於「一起工作以完成共同任務、達成集體目標」的承諾程度,換句話說,就是對於團隊一起追尋的責任,這個的建立的前提是要有明確的共同任務、集體目標。

這目標可大可小,而且一樣是會有交集處,也有不重疊處。但重點是大家對這件事會有承諾,會希望為了完成它盡一份心力。

可以想像是,像是登山隊,大部分人的期待都是能到山頂,或是某個特定目的地。儘管細節每人因任務職責不同,注意面向也會不同;像是嚮導會希望大家旅途舒適平安,攝影師希望能拍到最獨特的電影,醫護員會希望大家都健康的等等。

脈絡上,是Sport 在1984以及其他組織發展理論中有提到任務承諾是凝聚力的重要一環。

任務承諾(Task Commitment)有分階段

但要注意的是,承諾有程度之分,有些人只是有興趣,有些人是想做些什麼,而有些人會願意投注大量時間與心力。

舉例來說,我們參加很多臉書上的社團潛水,看看他人的文章,因為對這領域「有興趣」(社團名字通常就代表大家有興趣的主題);但有些人就會願意多投入,而更有些人會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去經營。

如何在團隊內建構「任務承諾」?

  1. 創造共同任務/目標
  2. 刺激其目標「重要度」

實際來說,在創造共同任務上…

我會從辨識大家的「為什麼」開始,不管是讀書會、演唱會還是光明會。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大家聚集就會有個理由。這個理由背後的需求,往往就可以成為共同任務或目標。

舉例來說,演唱會的觀眾共同目標,主要是看到喜歡的偶像表演,所以對於一個地區的歌迷來說,進而就會自發性地去爭取偶像來到當地表演的機會,大家對這件事的投入與責任,這個過程進而就有所謂「任務承諾」,而這承諾就能把大家聚在一起。

而更細節,而當共同任務被釐清後,就是不斷丟挑戰題去刺激這共同目標的「排序」。持續以歌迷為例,就會問說「如果家人生病需要照顧的話,你還會繼續籌備嘛?」「如果這裡頭有你上大學的基金,你仍願意投入嘛?」「如果辦不好會影響你的工作,進而影響未來的出路,你仍願意這樣熱血嘛?」透過刺激的方式,確認大家對於這任務的排序,辨識團隊能達到的責任程度,能協助彼此建構凝聚力。

總結

帶大家辨識了「凝聚力」的基本定義與三種組成因子,透過創造這三成因,我們進一步能讓團隊有第一步的凝聚。之後會介紹三個影響因子,怎麼樣控制凝聚的高低。希望大家都能應用在自己的團隊與生活當中。

補充

本篇文章的參考主要是「小團體」的脈絡,通常是指20人內,以培訓工作坊為例自己是抓30人。而以大型公司來說,建議如果要做類似的建構,以最多20人為單位是一個不錯可以複製本篇文章內容的方式。

此外,這邊用的是「三種」而不是「三個」,是因為這篇文章中提到可以提升「凝聚力」的方式各有各的脈絡,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仍有待釐清。唯一可確定的是,每種方式都有相關提升凝聚力的研究可以參考。

參考資料:

[01]: Carron, A.V.; Brawley, L.R. (2000). “Cohesion: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issues”. Small Group Research.
[0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oup_cohesiveness
[03]: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Back, K. (1950). “The spatial ecology of group formation”
[04]: Perceived cohes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05]: Yukelson, D.; Weinberg, R. & Jackson, A. (1984). “A multi-dimensional group cohesion instrument for intercollegiate basketball teams”

--

--

George Chan
moodwide

Scrum Master / SDE @One Medical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