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Prototype沒用?先釐清團隊在做的是怎麼樣的「原型」——在做Prototype前該釐清的背景與脈絡

原型(Prototype)從希臘字根源的意思是「原始型態」,在生活週遭我們其實就不斷在運用類似的概念。而在工作場域中,除了可以區分PoC(Proof Of Concept)和Prototype外,溝通上可以主要從「工程」和「設計」的面向分別進行切入。

George Chan
moodwide

--

日常的場景

之前有工程師問:

「Prototype用紙做哪有用?使用者根本不懂那畫面到底是什麼!」

也會有設計師覺得

「工程的原型都做太久了!這樣迭代速度太慢,使用者和商機都跑了。」

這是實際在團隊合作中,就算不講出來也會偷偷藏在心裡的對話。

近幾年有機緣在帶兩個不同背景的團隊做Prototype,進而完成產品。但在大家對Prototype定義各自表述的情況下,相對會難以達成共識,本篇文章探討在「製作成品」時各自都遇到疑問:

  1. 什麼是Prototype?
  2. Prototype有哪幾種?
  3. Prototype能怎麼運用?

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在下雨天又還沒有地毯時,透過木板讓大家瀝乾水滴,先不考慮美觀下是個很好的 Prototype。

什麼是 Prototype?

所謂 Prototype,作為名詞主要是用於測試概念是否可行,背後那簡單但短暫的「物體/流程」,作為動詞則泛指快速簡單的做點東西測試。

「原型」的單字起源

而Prototypeㄧ詞源自於希臘的單字*——prototypon 泛指原始型態(primitive form),原本的形容詞是 prototypos 指的是最初、原始(original, primitive)是由兩個字 protos 第一(first)和 typos 印象(impressions)所組成。換句話說,指的是很初期、很初期的型態,甚至就是把印象、想法做出來。

*這邊用英文說明,希臘文之於筆者有點亂碼

生活中的 Prototype 案例

刻苦的拍照過程

而實際上,我們每天都有著 Prototype,最常見的就是沒有自拍棒,但要喬合照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是現場拿書疊一疊,作為一種快速、短暫、能使用的「原型(Prototype)」,而驗證的功能是能順利支撐大家拍照。

在學生時期,當發現自己做的椅子高度不合時,常見的是拿個橡皮擦、衛生紙或是文宣紙弄成小小一疊,放在較短的椅腳上。

而這些「簡單但短暫」動作,可以說是「原型(Prototype)」的核心想法。

有哪幾種 Prototype?

Prototype的翻譯——雛形品 vs 原型

當我們在講Prototype時,有兩種翻譯方式。

  • 雛形品:通常指的比較是功能完善,準備測試的解決方案。
  • 原型:包括「概念」到「功能」驗證都能會有的廣泛稱呼。英文上還會再區分出 PoC Prototype(Proof of Concept,概念驗證),但在中文上通常就沒特別區分,甚至是都叫原型。然而,因為這種「沒特別區分」常常導致誤會。

但不管是哪種,都是屬於概念測試和確認產品方向,都是過度產物。

「概念驗證」的誤區——是當作「動詞」還是「名詞」?

比較常見的誤解,是當我們中文講「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時,指的可以是…

  1. 動詞,Prototype的功能、目的之一。
  2. 名詞,Prototype的其中一個種類,也就是PoC Prototype,其只是Prototype的一種,用於「展示」可行性。其源自於工程上我們常用「麵包板」來接電路來展示、驗證我們的想法是不是可行。[01]

常見的就是團隊說要「驗證概念」,但沒有特別指出是什麼概念。有人意思就是作為名詞,特別指的是功能上的 PoC Prototype,但也有時候是還沒有釐清到底要驗證什麼。

Prototype的兩種切入法 — — 「設計」和「工程」

而回到「原型」這詞來說,延伸自己的經驗,會應用的主要有兩種場景,分別是「工程」與「設計」(另外還有管理與建築的,但這邊主要討論工程與設計的)[02]——

  • 當工程team談到 Prototype時,想的會是比較偏「功能出發」的Prototype,對應大假設是「做一個好產品滿足所有需求」。
  • 而在設計中,Prototype則強調回應「使用者的需求」,對應大假設是「先針對特定受眾進行特定產品方向的限縮」。

而很多時候,在這邊就會遇到衝突。然而,兩種原型的「終點」都會是希望有「產品」,所以相同之處都是希望能「解法優化與確認方向」,如果可以雙方一起從這一層的目的、角度去考慮,會減少些摩擦。

讓我們以「登山杖」舉例——

有個團隊正在開發登山杖,而這團隊又分為「設計」和「工程」兩個小team。當工程team的假設是,做一個好產品滿足所有需求。會很希望,可以先設計一個「可伸縮」的登山杖,讓使用者能快速測試並買單。可是設計team會希望先收斂使用者的習慣、高度,並透過受眾切割、需求調整迅速改解法方向。

進而會出現設計覺得工程太龜毛,工程覺得設計端很麻煩變來變去的情況。

而此時,或許可以先核對兩者對 Prototype 的想法,假設兩者是不衝突的,一起思考怎麼樣透過設計先抓出特定使用者,並且收斂可能的登山杖需要高度;而讓工程先針對這需要的高度,設計出一個版本,再進而延伸。有時也或許能先針對「如何讓使用者登山」為目的,重新一同討論需求。

因為工程考量的點沒有錯,設計也是正確的,透過將兩者想法疊加,會是讓產品更順利收斂的方式。

所以,Prototype 時要注意什麼?

ㄧ、指的是偏「工程」還是偏「設計」的 Prototype?

所以,在一開始就要先注意彼此對「Prototype」的定義以及要驗證的假設。

  • 設計在講的偏從使用者出發、強調解決使用者的痛點,對應的驗證方式常常會被工程詬病、懷疑說怎麼這麼陽春,因為其目的在看使用者反應。
  • 工程的則偏向產品功能完成,對應會容易被設計師說,怎麼會這麼複雜、使用者不一定喜歡用。

然而,因為兩者的目的都是要完成產品,這時兩邊可以試著彼此抓個平衡,或是抓個PM來協助。

二、核對雙方對 Prototype 的理解

而接著建議在專案初期,不斷調整彼此對 Prototype 的理解,因為每個人的脈絡不同,有些人的Prototype指的是要「完整」才能給使用者測試,有些人的則是只要有東西就可以測試,兩邊的脈絡都會需要尊重。

Prototype是個很大又模糊的名詞,進而時常造成很多代溝。進而在用這個詞的時候要有心理準備,會需要溝通與磨合對這詞彙的意思。

三、核對專案目標、團隊策略方向

而也別忘記,對於團隊、企業來說,重要的是定義好每一層交付的「終點」是什麼,而Prototype是一種協助在終點前,多建立幾個Milestone,協助我們早點核對、驗證是不是往大家都同意終點走的過程。

補充——工程上的Prototype脈絡

最主要是想在工程上會用的這張[04]。

工程在Prototype中,我們常分類的prototype是實體-分析,聚焦-理解型兩軸向,進而有細部的種類;設計上,則是有功能性(Work like)、PoC型、視覺型(look like)、感覺形(Feel like)等。當在提到相關關鍵詞時,要先釐清所講的Prototype的脈絡是篇工程的、還是設計的[03]。

結論

當在提到prototype時,可以先區分PoC指的是很早期的原型。而脈絡上是要讓工程背景的夥伴瞭解在設計中,原型的概念。而在運行相關議題時,主要是要知道prototype的核心價值「測試概念或流程」,業界中就是為了去創造產品。

參考資料:

[0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of_of_concept
[02]:Design prototyping methods: state of the art in strategies, techniques, and guidelines
[0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totype
[04]: Benchmark Pre-Production Practice i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05]: https://www.nesta.org.uk/blog/proof-of-concept-prototype-pilot-mvp-whats-in-a-name/

延伸閱讀:

如果文章有幫助到更瞭解 Prototype 的話,可以給我一點掌聲作為 prototype,感恩!

--

--

George Chan
moodwide

Scrum Master / SDE @Amazon Health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