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考從「雙菱形」到五個「六邊形」背後的轉變— 看清每個流程背後的「掙扎區」(Groan Zone)

常常看到設計思考會有「五個步驟」,而最近流傳的圖是說這五個步驟都是由「六角形」構成。事實上,這是出自D.school的圖,六角形表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進行發散與收斂,而不是以前認為的「同理」與「定義」是「收斂環節」;「發想」與「原型測試」是「發散環節」。

George Chan
moodwide
6 min readSep 19, 2020

--

背景:設計思考的興起

「設計思考」的浪潮歷經幾番波折後,相對是常見的方法學之一。其基本的流程:同理-定義-發想-原型-測試的五步驟,更是能應用在各領域,商業、家庭、生活周遭等。如果你想瞭解更多設計思考版本間的差異,可以參考這篇:雙菱型、發散-收斂、同理-定義-發想-雛形-測試五階段,哪一個才是能幫助我的「設計思考」

背景:設計思考的「五個流程」簡介

快速簡介一下幾個流程,通常在同理時,我們會想盡辦法,去蒐集使用者的資料與想法。到了定義時,則試著去找出使用者的「需求」和「洞見」,接著到了「發想」時則去打破框架想著各種不同的解法,最後再去思考用怎麼樣的「原型」來「測試」假設。

設計思考背後的「發散」與「收斂」雙菱形

而講到什麼是「設計思考」,有時會有夥伴分享說是不斷「發散」與「收斂」的過程,這點非常正確,設計思考確實是承接了更前期主流的「發散思考」與「收斂思考」的脈絡。

而問到設計思考的五階段,「哪一階段是屬發散或收斂」?

通常會出現的回應會是「雙菱形」 — — 「同理」和「發想」就是發散,而「定義」和「原型測試」就是收斂。而今天就要分享藏在菱形圖背後的不同觀點:

六邊型表示「設計思考」中,每一個步驟都是發散與收斂單元的集合。

單菱形解析:關於「發散」與「收斂」

先來雙菱形中的菱形單元,是視覺化「產出點子」到「決策決定」兩個流程,對應是「發散」與「收斂」,常會透過所謂的「菱形」(原文是鑽石,Diamond)做圖示。左手邊表示不斷出現的點子(發散思考),右手邊表示過程中的決策(收斂思考)。

會說是雙菱形,是因為「同理和定義」一組,分別是發散的從使用者身上找資訊,到收斂出使用者需求決策;「發想與原型」一組,表示著透過Brainstorming去創造點子、打破框架,透過製作原型與測試來進行收斂,這樣兩次流程而叫雙菱形。

舉個例子:捷運站附近的早餐店菜單

實際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要設計出捷運站的早餐店要放什麼菜單,可以先「同理」訪談早上會經過的民眾,再來「定義」需求是因為要上捷運了:需要不是太香或容易灑出來的早餐,這樣就是個收斂與發散的單元過程。

接著「發想」可能是三明治、威德果凍、手搖杯跟著捷運一起搖,「原型」是假定我們選三明治,就趕緊切好幾個不同大小與配方,讓使用者「測試」來聽聽回饋,可能太大不好帶,不希望有芋泥等,這樣又是個收斂與發散的過程。

但實際上操作,好像沒有那麼簡單。每次在做「同理」時,好像又要收斂詢問的方向;在做「雛形」,好像又要決定拿哪個材料。每個流程中好像都沒有那麼單純。究竟中間發生了些什麼?

掙扎區(Groan Zone)的出現

然而,這樣的單菱形敘述,其實過與簡略。更尤其是要怎麼從「發散」轉往「收斂」時,中間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敘述的更精準的圖,是源自於協作決策大師 Sam Kaner 於2007年 所提出掙扎區[01](英文直翻是Groan 呻吟,但跟著設計思考全攻略[02]的翻譯,用掙扎一詞)的概念,同時訴說著從發散到收斂間的過渡期。

「發散」到「收斂」之間的模糊地帶

簡單來說,當我們要從「同理」到「定義」時,問「搭捷運的人想吃什麼?」民眾的回應很多,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需求?像是可能得考慮時間。那種趕時間的大概會跳過不回應我們,或是只隨便回答;但那種很早到的又可以悠閒地吃早餐。

這一切就又回對我們的使用者是誰?他需要的是什麼?要從訪談資料中抓出哪些?以上就會是屬於菱形中的「不確定性」,也就是所謂的掙扎區(Groan Zone)

同樣的,「發想」和「雛形」也會有掙扎區。當我想到好多點子,要先選哪個進行原型跟測試?要怎麼從三明治、威德果凍、手搖杯中選出使用者會想要的?哪個會是最重要優先測試的?是不是也要考慮自己的資源層,與共多因素?

六角形的真正含義

而知道了「掙扎區」後,我們要進一步審視,其實設計思考的每個流程都是發散再收斂,因為每一個流程都有經歷「產出點子」到「決策決定」的過程。

同理為例,我們要發想哪樣的使用者、決定透過什麼方式蒐集資料、哪些資料是要與不要的…,中間一樣也會有掙扎區。

而「定義」部分則會是從使用者資料中出發,先找哪樣的資訊?透過什麼方式收斂?哪個是要往下一個流程傳的…等,其他流程也是一樣的道理。

六邊型背後的含義

而結合「掙扎區」的概念與實際使用後,史丹佛才將設計思考流程改成這樣的五步驟,而其中每一個步驟就是我們上邊說的「六角形單元」,「發想」到「原型」的不直線順著接下,也表示其背後打破框架的意涵。

老實說一開始知道蠻Shock的,我自己最不想用的圖就是那六角形的版本,覺得難以傳達設計思考精髓的「發散與收斂」之概念,但仔細研究後才知道,其實這圖才是最精髓之所在,不斷迭代,我想也是這領域相當迷人之處。

參考資料:

[01]: Facilitator’s Guide to Participatory Decision-Making
[0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4985

審稿:

蔡書維|成大耳鼻喉科醫師、STB(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

希望能有所幫助,如果可以,「拍手」會給我相當多的鼓勵,相當相當感恩(合十)

--

--

George Chan
moodwide

Scrum Master / SDE @Amazon Health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