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的跨領域學習與發展:當科技遇上健康與醫療

醫學生的未來:醫學生的挑戰與機會

紀俊麟醫師 Jenson Chi
moodwide
5 min readMar 2, 2019

--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醫學生的未來,會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議題嗎?

「醫學生畢業後,當然是當醫生!」

「當醫師會有穩定的收入,就不要想太多,安穩的走下去就對了!」

沒錯,如果您也曾經聽過上面的這些看法,那是再正常也不過的直覺反應!

然而,當今的世界局勢進入”VUCA“時代 (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醫療環境變遷的速度也是史無前例的快,在這樣的情境之下,「醫學生」們會怎麼看自己的未來呢?他們是否仍然覺得畢業後的出路非常的明確,而且未來是光明且穩定的呢?

「沐懷」非常幸運,這些年來,在超過100個教學機會之中(場域包括:工作坊、小組教學、急救教學、模擬教學、醫療團隊合作教學…),接觸了上百位的醫學生,面對面地聽到醫學生對自己未來的想像與看法:

一、哪些科技會影響健康醫療產業的未來?

我雖然也有同學在電機、資工系,但讀醫學院的我,很少有機會跨出醫療的框架,與日新月異的科技有所交集。看到線上串流的Netflix & Youtube取代了傳統的DVD、VCD,online shopping讓我們不用再到大賣場或實體店面購物…;我很好奇,健康醫療服務的下一個樣貌會是什麼?有哪些新科技會讓健康醫療大翻轉?

有鑑於健康醫療產業非常需要導入創新的元素,讓跨領域人才一同激盪,我們與科技部、秀傳醫療體系、厚生基金會等機構共同舉辦NTD工作坊: Need finding, Team building and Design thinking。

來自不同領域的團隊成員,透過史丹福大學的創新方法學 (Innovative methodologies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將科技帶來的可能性:AI-人工智慧、大數據、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等, 導入健康醫療的解題過程。

大家動腦也動手,有設計思考的便利貼與腦力激盪,也有不怕失敗、只怕下不了手的prototype making,讓嚴肅的醫療困境,轉化成創意滿滿的解決方案。

二、科技如何翻轉未來的醫學教育與醫學研究?

傳統的大堂課授課方式,除了無法引發我的學習興趣之外,也很難讓我學到如何面對“人” — 我們所在的產業是以人為核心,無論是與病人、家屬、同事,都需要學習同理心以及良好的溝通技巧。

馬偕醫學系,在吳懿哲醫師與黃明源醫師的推動下,將生醫數位與人工智慧的教學,放在醫學系大一的必修課中!此一創舉,讓醫學系學生能在醫學生涯的最初期就接觸到科技的應用,學習跨領域的思考與解題方式,實在是太幸福!當「設計思考」遇到「科技x醫療」,有太多年輕學生的創意展現,與意想不到的激盪火花!

“上課之前 覺得科技是科技,醫生是醫生; 上課之後 發現醫生可以跟應用許多科技並與其結合。覺得醫生可以做的事 比想像中還多很多!” ~~馬偕醫學系學生

三、數位化的醫療時代,會形塑出怎樣的醫病關係?是否能改善醫療資源與可近性的不平衡?

當健康與醫療遇見科技;當醫師與醫學生遇見設計師、工程師、與各界專業人士。跨領域人才的匯集,勾勒出未來醫病互動的新樣貌。

鴻海永齡基金會 H.Spectrum生醫青創計劃
台大醫學系:未來的醫師、醫師的未來

”考上醫學系之後,一路沿著前輩走過的路徑前進,大體解剖…準備國考…進醫院見習。醫學相關的一切,佔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確實沒有機會好好靜下來想想,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或是什麼樣的職涯才真正適合我“

“這個課程讓我開始思考,為了我的需求,我還需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這對我未來的規劃很有幫助。 “ ~~ 台大醫學系學生

透過史丹福大學“設計健康”的概念,把醫學生、醫管、工程、設計的跨領域人才的創意發揮到最大!

台北醫學大學 — 設計健康

科技的導入不一定會失去人性。生醫創業流程Biodesign、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等創新方法學,都重視使用者需求與同理心。唯有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樣一來, 科技就不再冷冰冰,而是一個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率, 將省下的時間用來創造人與人相處與互動的美好時光!

生醫新創工作坊:高雄醫學大學

對活動有興趣,請點我!

最新活動 設計美好人生教育/設計思考紀俊麟醫師介紹沐懷介紹

聯絡方式 : moodwide@gmail.com;followinspiration@g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