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Design 背景脈絡與在地應用延伸 — 結合其他方法如IKIGAI要怎麼應用?

從小到大,我們的文化、教育不怎麼鼓勵我們去思考人生。常常發生的就是,花了數年才知道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沒有方式提早看到嗎?哪個方式是適合的?這篇文章希望透過探討LD的背景、脈絡與運用經驗,幫助大家更好上手第一步的「探索」。

Coach Chiao (George)
moodwide

--

Photo by Kalen Emsley on Unsplash

因應前幾天有些關於Life Design的小型分享,發現很多人仍對這塊陌生、不知從何切入。所以想將最近的心得整理於此。在亞洲成長的我們,剛好很少被鼓勵想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是知道有想要的但是難以探索,而時間卻很快的就來到了要做選擇的時候,此時,我們不得不做出個「看起來不糟」的選擇。對應生涯探索對我們來說,好像是不個模糊的事項,也有人當成考試,不斷設立新的目標,都是種方式。這邊分享史丹佛大學推廣的探索方式之一:人生設計Life Design

Life Design(LD)源自於史丹佛大學,透過「設計思考」的方式來設計人生的職涯,對應來說就是將原本用於設計、創新的五階段「同理-定義-發想-雛形-測試」,用於自我探索與人生規劃;而整體來說是透過一個「旅程」作為整個包裝,幫助我們理解與設計未來。

Photo by mitchell orr on unsplash

貫穿整個過程用「旅途」比喻,在LD中把我們自己比喻成一台車,我們通常會用儀表板來觀察車的狀況,汽油、胎壓等等的數據,透過儀表板看車,也可因此看見自己[04];而當知道我們開什麼車、用什麼輪胎與還有多少油後,接著就是要去哪的方向,LD在這塊用的基本版是「角色、人生觀與工作觀」[05],在這的類比是說這是羅盤,大致意思是指開車時我們前往的方向與終點。

經典地圖

而在知道資源與方向後,接著就是需要地圖[06],LD中第一張奧德賽的功用,我自己是用收斂來看,看看接著這可預期的五年有什麼能寫下(定義目標);而後面兩張才比較像是「發想」不一樣的人生;原型的部分精神也跟設計思考一樣,「不要到當了工程師才發現自己不喜歡」,找簡單、快速的方式去驗證自己對工程師的想像。

總結來說,唯有透過瞭解使用者,我們才能做出貼近他們的產品;唯有定期的盤點自己,我們才能設計出想要的人生。今天的分享比較多是經驗與觀察的分享,也會試著去嚴謹的證實,幫助更多人,如果有發現哪邊想討論,很歡迎跟我說。今天分享所用到的語句、引導,也是我們在工作坊中會待到的性質,透過不斷地反問,去撼動最底層的心態,把根部拉出來一點點,來創造長久性的改變。最後也很感謝,幸運地上一輩的努力給予我們溫飽,讓我們得以試著去追尋想要的人生。

補充,有人問說探索像是ikigai[07]之後要怎麼做?如果是要用LD的框架走下去,第一個要先意識到ikigai的層面是跟「價值觀」比較相近(也就是角色-人生-工作的羅盤),在LD中偏向是「同理」與「定義方向」間,建議把更之前的同理,也就是今天提到的儀表板,或是相關自我探索的方式做一做,如果想要更自我探索的方式,「發現天賦之旅」[08]也有很多切入點,之後再分享怎麼樣從不同脈絡去看這些工具,靈活的運用,同時又能很有效。

參考資料:
[01]: https://designingyour.life/
[02]: https://medium.com/moodwide/6bb12043b4e4
[03]: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3134
[04]: https://www.mindmeister.com/763744932/designing-your-life
[05]: https://ieiexyz.wordpress.com/2018/06/03/好書筆記: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your-life-上/
[06]: https://medium.com/moodwide/42111d6244d0
[07]: IKIGAI‧生之意義:每天早上醒來的理由,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就是IKIGAI
[08]: 發現天賦之旅

--

--

Coach Chiao (George)
moodwide

Scrum Master / SDE @One Medical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