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緊張但依舊需要練習的UIUXer面試記

Miki Fan
MorrisDesign
Published in
8 min readDec 10, 2019

每個人都有自己找工作的方式,網路上可以搜尋到很多履歷或作品集,但除了這些還可以做什麼呢?遇到卡關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於是我寫下了從開始找工作到獲得職位這中間的經歷過程,不知道我的方法是不是適合大家,但如果能有一點點幫助我就很高興了。

如果你剛好開啟了面試這項任務、正在戰鬥中,還是在路上覺得疲憊,懷疑前方漫漫迷霧,可以稍微拿這張地圖,建立心靈護盾,一起找到喜歡的工作吧。

Unsplash / @benshanks

好,從目前的工作畢業吧

從想離開的念頭,到真正決定離開是一段漫長的過程,畢竟要脫離舒適圈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各種細小日常堆疊,連上班最不會遲到的出門時間也都校正完畢了。大部分的人在溫水煮青蛙的狀況下,唸著唸著也就留著了。

每個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同,但其實不需要等到真正下定決心才開始找工作,可以當作一個從工作轉移注意力的狀態,雖然一邊工作一邊找機會很累,但絕不衝突。

source: giphy.com

確定要離開,然後呢

真正要切換找工作模式還是需要一點預備動作,這時候可以做的事情

1. 列出目前公司的優缺點

寫下目前工作無法滿足你的條件,就是找下一份工作的首要方向,而目前的優點,可以當作之後評估的加分項目。

2. 列出所有案子並分類

目的很簡單,告訴自己「這幾年我做了什麼」,也可以貼上標籤和數字化,面試時派上用場「為__客戶,處理了__個____類型的案子,在__銷售」,並挑選前三名的產品準備做作品集。

3. 從求職網站上找出目前自己的市場定位

把自己當作產品,確認一下目前的市場需求,我會每天刷新104 / LinkedIn / Indeed / Meet.jobs / Yourator / Glassdoor,從中學習不同的產業所需要的UIUX工作範圍是如何定義的,著重的點也不盡相同。也順便更新所有社群資料,最好是先打一份完整文字版,每個網站和求職要求履歷都複製貼上才不會崩潰。

4. 製作一份A4 CV和 Quick Portfolio

一份好的職缺的Timing很重要,在心中最完美的作品集還沒做完前,可以先交付以免錯過喜歡的工作。

準備開始接到電話和訊息

這時候會開始經歷「一次接到好幾通電話」,以及「一個禮拜都沒人已讀履歷」的冰火交替,你開始會煩惱為什麼要找工作….

source: giphy.com

接到電話先確認對方要找什麼職缺?產品是什麼?和對方確認自己會做什麼,是否符合以免白跑一趟。

這時候可以做的事情

1. 聯絡各路好友長輩獵人頭,釋出找工作的訊息

「真正好的機會在釋出的時候就被候補光了。」這句話有可能是真的。公司找人同樣也是不知道從何開始,於是先就從周遭認識的人脈找起。大量釋放自己正在待價而沽,絕對是重要的事情。

2. 準備最完整的3個作品,隨時被中斷再插歌都可以的程度

實際面試時,平均講3個作品就差不多了,通常會針對最完美的作品細聊,有興趣的就繼續聊到其他的經驗。其他的產品可以重點式的呈現關鍵能力,當前面的作品有需要補充的地方,就可以適時呈現。我自己的挑選標準有幾個:是否量產還是concept?過程是否完整?是否為接下來市場主流?是否有自己的個性?

強者我朋友說「你是什麼口味不重要,重點是你能端出什麼菜」,對方更在意的是如果把一個案子交給你,這些過往經驗會產生什麼實質的幫助?

3. 為「回家作業」做準備

有些公司會出設計挑戰(Design exercise),希望面試者在1~7天內,繳交一個作業,這對在上班的人無疑是個熬夜+無週末的考驗。

作業也是有好處的,可以讓你了解未來可能遇到的工作內容,也可以觀察公司對於這份作業的態度,甚至發現自己志不在此都有可能。

我在畫某次的GUI作業時,想的都是如果用戶這時候搖一搖會怎樣?如果這個概念能搭配流動的動畫,會不會引導用戶進行下一步?為什麼同樣功能不統一Wording?….等等之類的問題

所以當收到期限非常短的作業,我採取的方式是在規定時間內,繳交我能力所及的作業,絕對稱不上完善,但也真實說明那些待討論的思考過程。

如果再來一次,不只是看過公司的產品累積想法,事先動手儲備可用的提案,會是很不錯的選擇。

從聊聊到開始篩選

面試前,除了搜尋公司資訊,我也會拜訪面試趣/PTT tech job版,看別人對這公司的評價,通常會中間偏負面一點,有疑問的地方記下來,面試當場問。

Unsplash / @amyhirschi

一開始真的是抱著聊聊的態度,也遇到了很多善良的面試官願意侃侃而談,解釋產品及需求,在意與不在意的工作能力,讓雙方可以辨別是否找到正確的積木可以組裝在一起。

這時候可以做的事情

1. 確認公司目標和風向

在這期間我大致面試了三種類型的公司,從對談過程中互相交換心得,大概可以描述成這樣

(1) 設計顧問(Agency):強調服務客戶、團隊合作,與客戶共創找出提升關鍵價值的方法,並提供客製化的細節,可以收集到第一手用戶資訊,實踐的時間也相對快速,但有很多時候也會發現設計非萬靈丹,提供服務只能改善一部分的設計價值,更多時候是看到問題但無法干預。

(2) 設計部門 (In-house):負責公司toB/toC的業務,以台灣而言我遇到的大多數都是代工,即使有以自家品牌推出也是露版面,非主要收入。資金相對穩定,可以接觸到軟硬整合的產品。但在這樣的環境需要看部門氣氛,用戶資訊要自己更加積極地去從各種管道獲取,更加需要的是配合公司策略的發展目標。

(3) 新創公司:強調全能設計師,從UIUX包到行銷視覺展場,可以接觸到最新的技術或產業,也許不是最強的技術,但可以當先驅者開創並滿足小眾的硬需求。一樣能拿到第一手的用戶資訊,更能參與功能決策的過程,但資金不穩定,很可能只有一位設計師,主管就是你的同事。

2. 列出評分表

列出幾個評估的項目(ex薪水、工作內容…) 並且填上目前的公司與已面試公司的分數。分數隨時可以更動,在面試過程中,每個條件比重會產生微妙的變化。這在後期面試到一個頭兩個大的時候,還可以理性的做出抉擇。

3. 注意自己的面試體力

這裡說的是找到工作為止,能維持多久的戰力?超過體力,開始會越來越迷惘,金錢也用盡,標準也會大幅降低…。我大約面試到第十家的時候體力就耗盡了,但漫漫迷霧也越來越清楚,開始能清楚說出自己的市場價值,下次找工作就會盡量控制在這樣的數量內。

記住,永遠相信自己

面試是一個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一段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會迷惘也會信心滿滿,撐到某種狀態之後也會疲乏,感謝強者我朋友在我迷惘的時候打了一劑強心針。

最迷惘的時候,朋友拉了我一把

好的職缺相對的流動率低,不容易釋出,有人離職了、團隊擴增了才會有職缺釋出。所以不是你不夠好,做得不夠多,而是你需要花一點時間等待它的出現。

這時候你可以做的是

1. 養成習慣蒐集正確的檔案

手稿厚厚一疊,有90%沒有用到,反倒是解析度高的情境圖、workshop or 討論過程、產品圖、使用說明圖以及每個階段(wireframe/prototype/GUI)的提案簡報sales kit,可以清楚呈現最終的模樣是怎麼形成的。問問自己這些資料已經完整呈現該說的故事了嗎?

2. 珍惜那些能幫助你,你也能幫忙他的朋友

是的,我覺得「互相扶持」的夥伴是這段路程最寶貴的武器。

感謝強者我前輩朋友Alix、Ethen、Summer、安柏、Hsinyang、佩伶、百嘉,在每個頭大崩潰的環節拉著我不至於偏離軌道。

感謝品欽學長、大毛學長、188學長以及各個因為活動而結識的各路高手,願意伸出援手幫我打聽消息穩定軍心。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和李先生無條件支持,永遠愛你們。

有好幾次覺得想把獲得的經驗傳承下去,因此寫了這樣一篇文章。如果喜歡可以Follow我,或是留言給我,拍拍手也可以辣,那如果有一點點幫助就太好了!:)就醬!

--

--

Miki Fan
MorrisDesign

An Interaction designer. Sharing something learned from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