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系統思考》從客觀角度觀看新聞與社會議題

Huang Chi Yun
示草記事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Mar 9, 2021

--

最近沸沸揚揚的桃園大潭藻礁爭議,各方風向吹得心好亂。面對這難解的問題,有什麼工具可以協助我們分析情況?

剛好這幾天正在閱讀《系統思考》(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覺得是很不錯的思考工具,所以決定反芻出來(噁)。它不僅可以協助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也能運用在公司組織之中,用最小的力氣推動變化!

桃園大潭藻礁爭議怎麼看?(圖片來源: Simballin ,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9175859)

當我們在關注社會議題或是在商業生態中面臨決策挑戰時,容易傾向只看見問題的表象。若以系統動力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表象僅是冰山一角,是龐大又複雜的系統(System)所呈現的一系列「事件」。

系統思考是一種協助我們用更整體的角度了解問題的方法。讓我們識別出問題所產生的系統結構,並了解結構運作產生的行為(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和最終導向的目標。

善於系統思考的人在觀看問題時,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蒐集資料」 — —透過連結當前事件的歷史背景, 從中理解有哪些要素導致該事件的發生?而未來又可能會發生什麼狀況?便能做出適當的判斷,在正確的關鍵點上施加影響有效地解決問題。

看見系統的結構和行為

系統包含3項要件: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標)。例如,人的身體就是一個系統,由心臟、肺、腸和胃等「要素」組成,透過血液流動和一系列化學反應來「連接」。系統中還會包含很多子系統,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等,他們分別又有不同的功能。

所以一支球隊、一間公司、一個國家的經濟,甚至地球到太陽系都是系統。由技能交流、資訊流、預算、現金流和法規等有型或無型的事物連結起來。

「系統有既有的外在整體性,也有一套內在的機制保持其整體性。」

若我們看不懂球賽,透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也能慢慢理解球賽中的無形的規則。

而要推斷出系統的功能(或目標),最好的方式是仔細觀察一段時間,從系統隨時間實際產生的行為來推斷。

而你會發現系統產生的行為,運作起來有三大特徵:

  1. 適應力(Resilience)
    系統內部結構存在很多相互影響的迴路,正是這些迴路相互支撐,即使在系統遭受巨大的擾動時,仍能夠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使系統恢復至原有狀態。但適應力是有限度的,有適應力的系統可能是經常動態(Dynamics)變化的;相反地,一直保持恆定的系統其實並不具有適應力。
  2. 自組織性(Self-Organization)
    具有自組織的特性,具有塑造自身結構、生成新結構、學習、多樣化和複雜化的能力。即使是非常複雜的自組織形式,也有可能產生於相對簡單的組織規則。
  3. 層次性(Hierarchy)
    系統和其中的子系統這種包含與生成關係,稱為層次性。系統中還有子系統、目標中還有各要素的目標。層次是自下而上地進化,所以平衡整體系統目標和各個子系統的目標,並讓各個子系統有足夠的自主權,是有效運作的關鍵。

「適應力、自組織和層次性三者是動態系統有效運作的原因。促進或精心管理系統的這三種特性,可以增強其長期保持有效運作的能力,保持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系統的層次性,系統的目標不一定符合系統中個體要素的意願,因此可能對系統行為造成影響,最後的結果沒有人滿意,就像我們現在落入的藻礁窘境——環團的目標、中油的目標、政府的目標、民眾的目標…….。

那如何透過系統思考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在藻礁公投前做出最對症下藥的決定呢?

以流量圖表示系統

建構出系統結構,我們就可探究未來的多種可能性,讓我們進行「如果這樣就會變成那樣」的思考。書中將系統簡化成流量圖(如下):

簡化的人口系統流量圖

存量 Stock(方框)

指任何時刻都能觀察、感知、計數和測量的系統要素。是對系統中變化量的一種歷史紀錄。

流量 Flow(箭頭水管和水龍頭)

是一段時間內改變的狀況。例如出生或死亡人數、買入賣出數量、成長或衰退、存入或取出、浴缸中注入或流出的水量等。
流量上 T 型的水龍頭,表示流量可調高或調低、打開或關閉。

來源和去處 (雲)

雲表示該流量的資源和消耗,也就是該流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雖然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明這些來源和去處,但這樣會使系統太龐雜,因此系統的範圍是根據我們分析目的和實際情況劃定,以「雲」概略標示。

反饋迴路 Feedback loop

是一條閉合的因果關係鏈,從某一個存量出發,根據存量當時的狀況,經過一系列決策、規則、物理法則或者行動,影響到與存量相關的流量,繼而又反過來改變存量。

  • B 調節迴路 (Balancing Feedback loop)
    具有保持存量穩定、趨向一個目標進行調節或校正的作用。系統行為會因此表現出尋地(goal-seeking)或動態平衡(stablility-seeking)的特徵。
  • R 增強迴路(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
    強化系統原有的變化態勢。隨著時間會導致指數成長或加速崩潰。具有讓系統的存量自我強化或複製能力的特徵。

這裡以書中簡化的漁業經濟舉例。可看出它是受1個可再生資源限制的經濟資本系統。涉及了經濟資本推動成長的增強迴路,還有資本與折舊之間的調節迴路。系統可能會產生多種不同的運作狀況(下方三張圖):

我們分別關注捕獲量(A)、資本存量和(B)資源存量(C)三個存量之間隨時間變化的趨勢。第一張圖是船隊與魚群達成平衡的狀態,但只要稍微地升高單位資本收益(例如提高捕撈技術效率)就會造成如第二張圖不穩定地振盪;第三張圖是當船隊過度捕撈,魚群數量降低到難以再生的水準造成整體系統崩解。

當我們看見事件如何累積成「動態的行為」,也就是其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及可預見系統可能造成哪些問題。

接下來說明系統常見的危機,而我們該如何化為轉機。

疏理複雜的問題,預見可能的危機

當我們以系統的角度思考時,將會看見哪些地方可能造成整體系統阻礙或註定產生問題。

學者們已經將系統結構常出現的行為問題整理出來,稱為「系統基模」(Systems Archetypes),基模顯示了社會上常見問題的共同性,譬如公共資源悲劇、治標不治本、惡性競爭、上癮等。從字面上來看這些問題實在是老生常談,大部分位處管理階層的人也都能以直覺洞悉這些問題,但它們還是不斷地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書中列出八大危險與機會,我這邊只簡介部分內容,欲詳細了解請入手書籍本人吧!(👉🏻 傳送門

系統基模

我們可能面臨的八大危險,以及該如何進行對策

  1. 政策阻力(Policy Resistance)= 治標不治本
    系統中的子系統各有不同目標,從而將系統存量往不同方向拉時,結果就是政策阻力。主要因系統中各個參與者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當只看系統中的一小部分時,做出決策或行動的邏輯雖然看似合理,但從系統整體或更大的系統層面上來看,這些邏輯就不合理。因此若每個人只在乎自己眼前的問題,將導致最後的結果無人樂見。
    _
    對策:放棄壓制,設法將個子系統目標協調一致。通常是設立一個各大的總體目標,讓所有參與者突破各自的有限理性,化阻力為動力。
    _
  2. 公共資源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當存在一種公共資源,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利,不過使用的成本卻是所有人分擔。所以若單個參與者對整體資源狀況無知而過度使用,結果會導致資源浩劫。例如:垃圾清運、全民健保等。
    _
    對策:進行教育和勸戒,或設計資源狀況與使用者間的反饋迴路,讓他們理解濫用資源的後果。如垃圾隨袋徵收,讓民眾知道自己製造的垃圾量與清運人力資源和環境負擔的關係。
    _
  3. 目標侵蝕(Drift to Low Performance)=溫水煮青蛙
    績效標準受到過去績效影響。而人們傾向關注未達成的績效,以至於降低標準。將啟動惡性循環,使得水準一直下滑。例如:減肥和健身次數。
    _
    對策:保持絕對的績效標準。更好的狀況是,將績效標準設定為過去的最佳水準,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目標。
    _
  4. 競爭升級(Escalation)=惡性競爭
    當系統中一個存量的狀態是取決於另一個存量的狀態,並試圖超越對方,就構成增強迴路,使得係同陷入對抗升級的陷阱。例如:吵架越吵越大聲、暴力升級和軍備競賽等。
    _
    對策:一方可選擇單方面讓步,從而切斷增強迴路;或者雙方進行協商,引入調節迴路,對競爭進行一些限制。
    _
  5. 競爭排斥法則(competitive exclusive principle) =富者愈富
    如果系統中,競爭中的贏家有更多資源持續地強化其進一步獲勝的手段,這就形成增強迴路。若不受限制地運轉下去,贏家通吃,輸家會消滅。
    _
    對策:多元化、反壟斷法,限制贏家所佔有的最大占比;修正規則限制優勢或對劣勢者關照,增加其競爭力。
    _
  6. 轉嫁負擔(Shifting the Burden to the Intervenor)=上癮、惹火上身
    很多人會選擇簡便、容易,而且可快速見效的解決辦法,將負擔轉嫁到干預者身上,導致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萎縮。例如:企業對政府補貼依賴、農民對肥料依賴等。
    _
    對策:不要以英雄式的接管,而是將關注點從短期的救濟轉移到長期的結構重建。
    _
  7. 規避規則(rule beating)=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鑽漏洞
    雖然一些行為在表面上遵守或未違背規則,但實質上卻不符合規則的本意,甚至扭曲系統。例如:公部門為消耗預算,經常在年末突襲是消費。
    _
    對策:設計或重新設計規則,從規避規則的行為中獲得創造性反饋,使其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規則的本來目的。
    _
  8. 目標錯位(Seeking the wrong goal)
    系統行為對於反饋迴路的目標特別敏感,所以如果目標定義不準確或不完整,即使系統忠實地執行所有運作規則,其產出的結果不一定是人們真正想要的。例如:國民生產毛額(GNP)不能反映人民的幸福感、用考試成績衡量教育品質,可能會造成學生以作弊的行為獲得分數。
    _
    對策:恰當地設定目標及指標,以及反應系統真正福利。一定要特別小心,不要將努力與結果混淆,否則系統將只產出特定的努力,而不是你期望的結果。

找到「槓桿點」來克服問題

「槓桿點」的意思是在系統某處施加變化,即有效地改變系統結構與行為,將系統導向大家樂見的目標。複雜的系統問題有許多種解決的辦法。而我們有機會找出最省力最有效的槓桿點嗎?

找到系統中的槓桿點,借力使力解決問題。

作者表示,若要敲動複雜又龐大的系統,其槓桿點有可能是「違反直覺」的。譬如原油價上漲,政府為了維持民生資源使用的公平正義抑制油價,直覺上看似合理,但只處理到系統一小部分的問題。

石油資源日益稀有,價格只會不斷升高,若不針對結構進行長期的重建(例如能源替代方案和改變民眾對資源揮落浪費的態度),都不能真正改善能源問題。

找出槓桿點並改變沒有簡單或快速的方法或公式,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大量的收集資料,釐清系統可能的行為,往正確的方向上做出判斷。書中雖然有提出十二項能敲動系統的槓桿點,但作者講得很保守:

「我想提醒讀者朋友們注意:你所讀到的內容不是『成品』或定論,而仍然是『在製品』;它們也不是尋找槓桿點的『處方』,相反地,你可以把它們看做是一個邀請,我為你提供一些參考或指引,並希望你能以更廣闊的視角來思考系統變化。」

結語

這本書的初稿完成於1993年,但論述卻不過時。在閱讀前兩個章節時,因為內容過於生硬幾度想放棄(哭),且也擔心自身真的可以進行如此宏觀的思考嗎?在專業知識有限的狀況下,真的可以理解各個子系統的目標嗎?心中反而產生了更多問題。

一切在第三章後逐漸明朗,從系統的特徵、障礙、機會、改善,一路到第七章:作為決策者與民眾該如何與系統複雜性共存。

它帶給我最大的轉變在於:面對複雜的議題時,我開始警惕自己要以整體利益為目標、擴大思考範圍、保持謙遜和學習,以及真實地知道自己的立場或決定會造成的什麼樣的後果。

若每個人都能保持這種態度,系統自會產生改變;有趣的是,這種態度也符合很多文化中的道德規範。

「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和系統思考的實踐原則是一致的。」作者說,「我們只不過是讓人們真正做到他們已經知道的。」

Readmore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作者:Donella H. Meadows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點擊購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