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裝備:帳篷篇】該如何從重負和輕量之間做抉擇?

Travin
山林與我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n 28, 2020

個人認為,選擇帳篷最首要的三大元素是「質量,重量,空間」。但可惜我們往往都不能同時討好這三個元素。例如,如果想要選擇大空間,必然會增加重量;或者想要輕量化,必然會犧牲掉空間;質量。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偏好來順序排列它們。

而我個人的順序偏好是質量>重量>空間

接下來所提出的觀點我個人在馬來西亞登山野營所取得的經驗。手上的帳篷都是以三季帳為主。

質量

帳篷的防水度和強度是我最在乎的質量考量,尤其是防水度

我國處在熱帶雨林分布的地區裡,全年降雨充沛,雨量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平均为2000mm~3000mm。我曾經看過有許多帳篷,甚至有些國外的名氣品牌都抵擋不住這裡豪雨的攻擊,最終狼狽收場。所以我一直認為不管該品牌再好再貴,若帳篷的防水度不能通過高雨量的測試,那麼一切免談。

面對這種高雨量的環境下,防水指數最好落在3000mm以上,理想為4000~5000mm。若想要再深入探討,那麼可以順便看看帳篷所使用的面料。認識面料除了能了解帐篷的防水性,還有它抗撕裂性(Tear Strength)的強度。

至於什麼面料最適合?容我粗淺的談一談。如果想要了解更完整有關帳篷面料的資訊,可以點進這連結

先直接透露我最愛的帳篷面料是Dyneema Composite Fabric (DCF), 俗稱Cuben Fiber。它是輕量化最終極,同時擁有三大元素的優點,超強但也超貴,不是一般人能下手的東西。所以以下我所介紹的都是普遍使用的帳篷面料。

布料:

布料是決定帳篷強度的最基本原料。在帳篷的市面上最常使用的布料是Nylon/Ripstop Nylon。有閱讀布料表述的人,通常會看到資料上寫著「20D Nylon」或「30D Nylon」等。「D」是Denier的缩写,它是測量布料織物中使用的單根紗線的粗細度。D值越大,表示紗線越粗,比如30D面料就比20D面料紗線更粗。另外還有Thread Count (T),是表示布料每平方英寸(per square inch)使用的紗線數量,比如210T = 總共210線。T值越大,表示密度程度越高

所以布料準確的參數應該是「xxD + xxxT 」,比如20D x 210T Nylon,這才是完整的表述。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市面上通常只提供Denier的參考。懂得參考布料的粗細度(D值)和密度(T值)便能決定其帳篷抗撕裂性的強度。因此當你想要購買帳篷前,請先想想你要的帳篷會在什麼環境下使用。

除了Nylon, 還有一個常見的布料是Polyester。Polyester價格比較低,面料的強度和重量也比較差。這通常僅限於汽車露營帳篷的市場,因為使用者可以不用考慮重量。所以登山野營者可以直接跳過Polyester的選項。

防水塗層:

布料本身是沒有防水性的,所以帐篷要具有防水性能,一定要经过防水塗層的处理。在原布料上追加塗層能增加它的防水、放火、防風、防腐蝕、防污等功能市面上普遍常見的塗層有兩種。

第一:Silicone Coating,它使用於尼龍(Nylon)布料,所以當你看到面料表述Silnylon,就是Nylon + Silicone Coating。它透過浸漬方式,讓布料兩面都包覆良好的防水性能,而且還提高抗撕裂強度。

第二:PU Coatings,價格比較實惠的一個塗層。把PU胶浆塗在布料的表面上,自然形成一層防水膜,可以一層又一層的疊加,無須特殊工藝。相較Silnylon,它改善強度的表現略差,而且也會受到紫外線的影響並隨時間分解。

有些廠商也會同時並用以上兩種塗層,成為Sil/PU來平均得到兩者的優點。但不管哪一種防水塗層,簡單的參考方式就是它的防水指數(Hydrostatic Head)。我個人偏好的防水指數為4000~5000mm以對付這裡高雨量的天氣。

大概了解這些資料後,以後在你閱讀Fabric Specifications時就知道那些名詞是在寫什麼了。完整的帳篷面料是「布料 + 防水塗層 + 防水度」。

E.g.: 30D Silicone Coated Nylon, 5000mm Hydrostatic Head

現在應該看懂了吧?面料的質量是我購買任何帳篷前的第一步考量

壓膠:

決定好面料後,還有一項要注意的細節就是壓膠(Seam Seal)。布料之間的裁切和縫線是需要透過壓膠來防止雨水的滲入。所以購買帳篷時,請注意它是否有經過壓膠處理。若沒有被壓膠,那麼你需要自行另購膠水,DIY局部塗在接縫的位置上。

面料是帳篷本身最基本的重量。事先必須了解自己選擇面料的需求,並承擔其重量。越輕並不代表越好,不能一味追求輕量化而忽略質量,導致自己無法在戶外惡劣的環境下安全渡過。

重量

隨著我近年越來越活躍於登山野營後,我開始熱愛追求更輕量化的裝備。於是我把手上最經典的Free Standing Tent,換成Non-Free Standing Tent。

Free Standing OR Non-Free Standing:

Non-Free Standing Tent就是俗稱的金字塔帳蓬。它主要利用你手上的登山杖來支撐/撐起帳蓬。由於它去除了經典帳篷的支架,留下的重量只剩布料和地釘,打包起來的體積也更小了,是深受追求輕量化山友們的喜愛。

三峰藍山1 / 3F Lanshan 1

轉換金字塔帳蓬後的第一步是必須去適應它不同的搭帳方式。其實並不難,你一旦上手了反而比起搭建Free Standing Tent更簡單。另外它可以在雨天下搭建,只要事先把內外帳先套好再撐起(更剩時間),那麼就不用擔心受到雨天的打擾。

將帳篷鋪平在地上,四角插上地釘,調整登山杖的高度,撐起帳篷再作調整,完成!

可是(缺點來了,世界上就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Non-Free Standing Tent只能搭建在土地上。雖然大部分campsite都是土地,但難免有時候你會遇上石地的campsite,尤其在高海拔地區。這時候你就必須靠其它重物(例如石頭)來壓住地釘。另外一旦你搭建好帳篷後就不能像Free Standing Tent可以隨時移動。例如我曾經在campsite遇上了突發洪水,我看著大家超快速的扛起帳篷搬移另一邊的高處就完事了。而我卻很狼狽的必須先除開登山杖和一個個的地釘,扶起軟塌的帳篷,然後再重新搭建。遇上以上的狀況時就會讓人羨慕Free Standing Tent了。

Free Standing Tent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它不受任何地面影響,隨時隨地搭帳,隨時隨地搬移。

先把內帳鋪平在地,接好支架後將它穿入內帳的指定管道,最後支架各一頭插入帳篷底角的針環,撐起內帳再裝上外帳,最後插上地釘,完成!

若你不愛斤斤計較,可負重多幾公斤,願意攜帶大體積,不介意等雨停後才能搭建,那麼Free Standing Tent是個好選擇。加上帳篷穩固的支架對付超級惡劣的風勢是佔上優勢的,因此Free Standing Tent永遠是登山硬漢者的最愛。

但隨著帳篷的技術越來越進步了,市面上也有不少輕量化的Free Standing Tent了。我最近入手了一個新帳篷,可惜遇上了國內的行動管制令,不能實戰野營來測試它的表現度。待我測試後才分享對它的評價。

Single Wall OR Double Walls:

以上我所說的都是雙層帳,因為這是最普遍的帳篷設置。不管是Free Standing or Non-Free Standing,基本上每個帳篷都逃不了反潮的命運,而雙層帳的好處就是它能避免帳內的凝結水直接接觸到你的東西

帳篷會產生凝結水(Condensation)最主要原因是帳篷的透氣度差,當帳內和帳外的氣溫不一致時就會發生反潮。最難避免的狀況就是當晚上我們在帳內睡覺時,身體所呼出的熱氣遇上帳外的冷氣後,便會凝結在一起而形成水珠。

另外我想說說關於透氣度(Breathability)。為什麼我在前面解說帳篷面料的時候並沒有提到透氣度是因為大致上它和防水度是處於對立面。意思說,當帳篷面料的防水度越高時,透氣度就會隨著降低,也表示抗風和抗寒力變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直接跳過它而選擇雙層帳設計來包容反潮的問題。

除非你極度追求輕量化而選擇單層帳,那麼你就要另加考慮面料的透氣度了。市面上確實有防水度好,透氣度也不錯的面料,價格自然也不親民了。如果你願意為它做出取捨,那麼單層帳还蠻吸引人的。

減少反潮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帳內通風。即使是下雨天,也要打開帳篷內的通風口。外帳不應觸碰地面,保留適當空間讓空氣進入帳內。

空間

最後來到帳篷的空間。選擇空間的大小視乎看你個人對舒適度的要求了。由於登山野營的的裝備都必須負重帶入山林,所以為了能再減少一些重量,我願意遷就狹小的單人帳。有朋友問我,那麼Hammock不是會更好嗎?不行,我還是需要一個能活動的私人空間,尤其女生需要拿它來換衣褲。另外我也有朋友願意為了能有個舒適的大空間而背負雙人帳蓬的重量。這沒有對或錯,只有在了解自己的需求下選擇適合或不適合

如果你有耐心的讀到這裡(謝謝你),應該有意思想要購入帳蓬吧(瞎猜 XD)?那麼可以試試從這三個角度「質量,重量,空間」去做出平衡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