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命談判》(The Negotiation)

由自責、自救、自強到自決。

韓國的電影,往往很能反映韓國人的民族特性。他們不畏強權,據理力爭,因而衍生不少講社會運動或歷史事件的電影,《逆權司機》(Taxi Driver)、《1987︰逆權公民》(1987: When The Day Comes) 等作品,不但振奮人心,更有警世作用,也是香港電影恨都恨唔到嘅題材。沒想到,連最商業、最只追求娛樂的《智命談判》,也隱藏着編導對社會不公義的控訴。

《智命談判》雖是導演李鍾鍚的處女作,但有孫藝珍和玄彬擔正,又是主流的警匪對決情節,一切都是「唔洗死」的市場考量和公式化路線。然而,正當我以為「咪又係咁」「啲嘢熟口熟面」,電影卻接二連三給我驚喜︰例如我曾說過,韓國電影總有一個「主角朋友」的角色設定,負責懶搞笑做蠢事,我覺得畫蛇添足,《智命談判》也有這個角色,但他最後卻又真的發揮了功用,絕非為加而加的角色;又例如我開頭還在想,警方給孫藝珍隱瞞一切,是否電影純粹推砌劇情,製造懸疑氣氛,但後來又發現警方不吐露風聲,其實是情節上的鋪排。

由人質事件的談判,講到政府官員貪污瀆職;本來黑白分明的正邪對決,頓時來個大洗牌︰以精明形象示人的首席談判官孫藝珍,變成捲入漩渦之中隨波逐流的小薯;奸詐的綁匪玄彬,又成了正義的大英雄;終極的反派,自然是一班官官相衛的當權者。我不是高舉《智命談判》的劇本很精密,這些情節上所謂的小驚喜,也算不上是什麼 twist,但我認為導演努力不走公式化套路,又加插個人的社會見解,證明自己不會像戲中的孫藝珍,盲目地跟隨上司、毫無己見地遊走。

《智命談判》中的孫藝珍說,她厭倦別人死在自己眼前,但諷刺地她經歷了四次「別人死前自己眼前」的事件。第一次,她與綁匪談判,但因為警察部隊的失誤,人質死亡,她深感自責,更想遞上辭職信;第二次,她的前輩被玄彬轟掉,出於怨恨,她要追查玄彬的底細;第三次,警方間諜被殺,她開始知道上司背後充滿不可告人的秘密,奮力追查之餘,更重奪應對中心的話語權;第四次,玄彬死掉,她知道了玄彬的本意,於是完成他的遺願,逮捕保安處處長。

由自責、自救、自強到自決,四個層次,何嘗不是一種公民覺醒?別再跟我說什麼「打份工啫」「搵食啫」,假如孫藝珍用「打份工啫」做藉口,一切聽命行事,人質當然救不回,當權者也繼續草菅人命;整個社會的公民,也不過是一班懵然不知鎗口正對準自己太陽穴的人質罷了。

--

--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希望奧斯卡增設「#最佳觀眾獎」表揚一班睇戲唔會遲到、唔會食嘢jap jap聲、唔會傾計、唔會撳電話嘅觀眾🏆 #睇戲撳電話死全家 #劇透我反而OK • 📬 DM / Email for enqui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