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狂人》(Killing For The Prosecution)

有深度的主題,故事內容卻裝載不了。

//黑白分明的處理手法, 削弱了電影的細味空間,令觀眾再無意欲反思電影想提出的議題。//

《檢察狂人》改編自雫井脩介的得獎推理小說。我沒看過原著,但既然小說得獎又暢銷,故事理應不錯,加上故事隱含不少對日本司法制度的批判,主題有深度,但改編成電影版,縱有木村拓哉和二宮和也加持,也似乎裝載不了如此複雜的命題。

我感到電影好想把原著小說提出的疑問和主題,都一一呈現觀眾眼前,但小說既厚又多字,電影卻有時間限制,很多事情只能點到即止,但略略一提後,又不了了之,令我覺得其實可以省略不談,例如木村拓哉的朋友政治內幕和政治婚姻的那一條故事線,我看得不明不白。

可能,這條故事副線,只為輔助描述木村拓哉是個坐擁高薪厚職、有權力緝拿凶手的成功人士,但家人和朋友關係卻一塌糊塗,才他不禁走火入魔。木村拓哉的演技不錯,但他似乎沒有好好消化到角色這一面的性格部分,沒有將這個角色的人際關係內化到演繹當中,導致我覺得他的走火入魔,可謂突如其來,尤其電影根本沒有好好交代木村拓哉為什麼對25年前的少女凶殺懸案耿耿於懷(單純是因為受害者是他的朋友嗎?)。而且,既然他都認識黑幫派別人士,那麼殺害疑犯,何解要親身上陣,付錢交給黑幫人士不就成了嗎?這點很不合理。

電影想提出︰公義應由誰來定奪?但細看故事,疑犯的確沒有疑點,談吐精神有問題,是弱勢的角色;反而木村拓哉殺人滅口的情節,描述得鉅細靡遺,行事衝動火爆。這種處理手法,似乎有點黑白分明,讓觀眾不期然將同情寄予在疑犯身上,轉移憎恨木村拓哉。這樣豈不是削弱了電影的細味空間,令觀眾再無意欲反思電影想提出的議題了嗎?

也許《檢察狂人》的原著小說,真有深刻遠大的命題,奈何電影版將最基本的敍事手法故弄玄虛,簡單複雜化,當後來說到日本軍國主義的復辟,頓然變得東拉西扯,離題萬丈。二宮和也也是敗筆,有人說他在戲中演得好,我不敢茍同,還覺他有做錯戲之嫌,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全都100%地傾盡所有,毫無層次。

--

--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希望奧斯卡增設「#最佳觀眾獎」表揚一班睇戲唔會遲到、唔會食嘢jap jap聲、唔會傾計、唔會撳電話嘅觀眾🏆 #睇戲撳電話死全家 #劇透我反而OK • 📬 DM / Email for enqui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