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解密》(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文字的力量。

《牛津解密》,其實挺浪漫的。說的不只是電影中 Sean Penn 和 Natalie Dormer 那似有若無的感情線,而是戲中的角色,透過文字救贖自己,對我這個主修語言的人來說,真的很動人。缺一點修養和知性,很有可能大惑不解。

電影講述《牛津辭典》的編纂過程,但我覺得電影描述辭典編修過程的篇幅很少,我本來預期戲中會提及很多有趣的英文生字,會讓人耳目一新,但大多只是曇花一現;飾演編纂辭典的教授的 Mel Gibson,角色很平板,普普通通地一腔熱血的大好人一個,使他的演繹也無甚發揮。電影的主角是 Sean Penn,他曾上過戰場,自此精神失常,不時出現幻覺妄想,進出精神病院,接受不人道的精神病治療。我覺得電影想說的太多,以至篇幅零零碎碎的,令人感覺像在看一些散亂的小片段。唯獨電影聚焦他誤殺平民後的夢魘,以及對受害家屬的悔疚之心;遺孀 Natalie Dormer 本來不為所動,但也漸漸動容。這段關係是電影最完整、最好看的一段。

Sean Penn 被關進精神病院,仍然致力擔當編輯辭典的義工,加上 Natalie Dormer 經常送贈書籍,再殘缺的身體,再狹小的牢籠,也阻礙不了思潮的作動和文學的無遠弗屆。Natalie Dormer 說她不識字,Sean Penn 循循善誘,然後,Natalie Dormer 遞上字條︰「If love, then what?」。這讓我想起《讀愛》(The Reader) 中的 Kate Winslet,坐牢後一邊聽着少年朗讀文學作品,一邊執筆逐個逐個英文生字記誦學習。Kate Winslet 是自學,Natalie Dormer 有人親自教授,相比之下 Kate Winslet 的故事更震撼,但兩個本來目不識丁的人,識字後都不約而同地向別人表露心跡,甚至擁有原諒別人的能力。電影講《牛津辭典》,但也許不只談辭典本身,它想說的是文字的力量。識字,不獨是懂得讀和寫;認識文字背後的力量,你將獲得解脫,得到救贖。

--

--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希望奧斯卡增設「#最佳觀眾獎」表揚一班睇戲唔會遲到、唔會食嘢jap jap聲、唔會傾計、唔會撳電話嘅觀眾🏆 #睇戲撳電話死全家 #劇透我反而OK • 📬 DM / Email for enqui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