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戲重溫】《不速之嚇》(The Others)|棄明投暗的宗教信仰。

我膽小,不愛看鬼片,但有些經典的佳作還是有看,如《驅魔人》(The Exorcist) 和《鬼眼》(The Sixth Sense) 等。其實我早對《不速之嚇》略有所聞,尤其某位「如果可磊落做人你會更吸引」的歌手有首金曲出現一句歌詞「無法獨個兒看不速之嚇」,於是找來看看。

我早知《不速之嚇》的賣點是 plot twist。那是2001年的作品,距今已逾二十年,而且基本上全世界都看過《鬼眼》,很快便猜到電影是扭怎樣的橋。但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導演的空間調度技巧靈活,燈光運用一流,氣氛營造出色,加上有當年全盛時期的 Nicole Kidman,煞是好看。《鬼眼》是我很久以前看的,除了「I see dead people」和結局外,中間情節一概忘卻淨盡了,因此難以準確比較。但我先入為主地覺得,《鬼眼》的 M. Night Shyamalan 是個爛尾導演,總愛把故事的開頭說得天花亂墜,但又無法自圓其說;相比之下,《不速之嚇》較為平實,劇情有驚有喜,也言之成理。

鬼故事常包含宗教的元素,《不速之嚇》沒有很強烈的宗教色彩,點到即止,但也不住令人聯想。Nicole Kidman 個性執着,堅持己見,做事硬梆梆,也是個虔誠的教徒,她強迫孩子背禱文、讀聖經,她不信屋內有鬼,也不許孩子怪力亂神。到了最後,她才發現屋裏沒有鬼,因為自己才是鬼。那些令她膽戰心驚的幢幢鬼影,原來是人。她一直以為自己是受驚的被害者,卻得悉自己早已身亡,自己才是把住客嚇得落荒而逃的恐懼製造者。

電影細致地反映出 Nicole Kidman 的言行不一。她是教徒,從宗教信仰角度來看,鬼是存在的(否則耶穌就不能行神蹟地驅鬼了),但她不相信。死亡應是息勞歸主,返回天家,在天堂與弟兄相聚,本是美事,但她拒絕接受,執迷人間。她多番強調,孩子對光線敏感,屋內的所有窗簾必須關上,每進入一間房,也務必將前一道門關上,以防光線漏進。這是很清晰的意象,離棄光明,將自己封鎖在黑暗之中,猶如背信宗教,拋棄信念,棄明投暗。Nicole Kidman 一邊以誠心誠意的信徒自居,但不少細節卻透露了她對宗教信仰的背道而馳。

最後,Nicole Kidman 一家人接受自己已死,孩子發現自己不再對光線敏感,繼而留守屋內,成為永遠的「住客」。他們終於頭一回享受着燈火通明的大屋,飽覽着陽光燦爛下的景致。接受死亡,才能擁抱更似良辰美景的永生。

--

--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希望奧斯卡增設「#最佳觀眾獎」表揚一班睇戲唔會遲到、唔會食嘢jap jap聲、唔會傾計、唔會撳電話嘅觀眾🏆 #睇戲撳電話死全家 #劇透我反而OK • 📬 DM / Email for enqui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