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客》(The Invisible Man)|受害人的片面之詞。

時移勢易,我們不再相信好人,不再祟拜英雄,電影紛紛開始以反派人物做主角,如爛到出汁的《毒魔》(Venom),又如叫好叫座的《小丑》(Joker)(當然,看過電影,你便知道電影就是要告訴你他們並非大奸大惡)。原以為《隱形客》照辦煮碗,還要打造電影宇宙系列,幸好計劃取消,改為獨立出品。隱形客也再不是電影《隱形客》的主角,而是 Elisabeth Moss 飾演的受害人。她是研究隱形衣的科學家的女友,因受不住他的箝制虐待,落荒而逃,最後慘被隱形客纏擾狙擊。這角度讓人聯想起遭受家暴的女性,女性權益當道之下,外國影評自然對這觀點一致讚好。

我不是因女權而反感,只是綜觀全片,除了 Elisabeth Moss 的自白,指男友會控制她穿什麼、吃什麼外,我未能好好地釐清她受到怎麼樣的暴力對待。如果隱形客純粹是一頭惡魔,專門捕獵女性,自然不用多費唇舌,但膚淺地把女性視作獵物,又有物化女性的嫌疑;所以今時今日,要講兩性關係、講家暴,反映社會現實,但除了受害人的現身說法,我們也需要先客觀地知道施害者一方的所成所為,有機會再了解他的意圖動機。但電影沒有明言,根據 Elisabeth Moss 的解釋,只有一句「他是心理變態」,又或「他曾說過會跟蹤到我眼前,但我不會看到他」之類的證詞。殘忍點說,其實沒有真憑實據。

這樣說是否太刻毒太涼薄?好像在 blame the victim 似的。但到了電影結尾,當你看到 Elisabeth Moss 的一個神情舉動,彷彿可以推翻了她在整部電影的受害人定位,令你不能不逆向思維,將整個故事回想一遍。其中一幕,是隱形客以 Elisabeth Moss 的身分向其姊姊發送電郵,充斥惡毒語言和人身攻擊,姊姊氣得割蓆絕交;觀眾大概都在想:正常一個姊姊,無端白事收到妹妹的一封不尋常的電郵,都會先 fact check 一下,或認為她是被人玩弄吧?但她沒有,堅決與妹妹一刀兩斷。我忽發奇想,《隱形客》整部電影,其實只是 Elisabeth Moss 作為受害人的片面之詞。誰施暴誰受害,誰控制誰被控制,也許根本不如電影呈現的這般簡單。尤其電影後段,故事都進入尾聲了,你發現劇情不斷在鋪墊、不斷有新的轉折,似乎嗅到續集氣味,更令我不得不陰謀論地作出合理懷疑。

別誤會,我不是說《隱形客》不好看,我覺得電影拍得不錯,第一場格外先聲奪人,氣氛營造得宜,讓人極度投入,只是劇本沒解釋的紕漏頗多,教我一度懷疑自己的智商,但見散場時觀眾都在互相問問題、互相嘗試為電影補腦解畫,就知道大家同樣滿腹疑竇。翻查資料,所謂續集,只是 spin-off,主演的也不是 Elisabeth Moss,而是另一位伊利沙伯 — — Elizabeth Banks。搞不好一切只是我的異想天開罷了,又可能我徹頭徹尾就是太刻毒太涼薄。

延伸閱讀:

--

--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Movie Buddies — 電影筆友©️

希望奧斯卡增設「#最佳觀眾獎」表揚一班睇戲唔會遲到、唔會食嘢jap jap聲、唔會傾計、唔會撳電話嘅觀眾🏆 #睇戲撳電話死全家 #劇透我反而OK • 📬 DM / Email for enqui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