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筆記】EP.01 — 大學時期可以做的履歷準備

--

網路上有很多履歷教學,但其實大部分都沒有提供實際的履歷參考
還有另外一個會想要分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家公司本來並沒有開缺
我是毛遂自薦進去的,覺得這是一段滿有趣的準備過程才想說寫寫看

在這裡先附上最後出來的履歷成果:
如果你覺得這份履歷很糟,就不用往下看了XD

正文開始:

我們都想把履歷寫好,但卻忽略履歷本身也只是能力和經驗的縮寫。我們害怕自己能力沒有被好好呈現出來的恐懼,遠勝過自己因能力和經歷不足而被刷掉的情況,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戰略上的懶惰,無法用戰術上的勤奮補足。」

So,在談履歷怎麼設計之前,
這篇我想先講幾個我覺得在大學就可以開始做的事情:

累積有質感的照片

我的大學生活其中ㄧ個遺憾,就是沒在登大人的第一次演講中留下照片T^T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不上相的人,那這件事會更加重要
因為通常不太會有人想要主動拍你(就算拍了也是偶爾才有幾張好照片)

一張你站在講台上拿著麥克風的照片/每一張都大同小異的感謝狀;
一張你在和團隊夥伴一起工作的照片/一段你參加過xx組織的描述;
你會想選哪個?

而如果你真的很不好意思麻煩別人幫你拍照的話,
可以主動參加一些會幫拍個人照的的活動 (交點、N次坊)

就算不是用在履歷上,我覺得有意識的去蒐集也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紀錄。

找到一句能詮釋你價值觀的Slogan:

大部分的人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能馬上找到自己想做的方向(尤其是大學)但如果只因為轉換了方向就把以前做的事情歸零、或視為錯誤的話其實很可惜。所以如果能有一個解釋這些行為的WHY,會很方便。

「我想幫助那些曾經跟我一樣迷網的人。」

這句話一直是我自己的標準,所以只要能達到這目的的方法,我全都願意試試:從最一開始的登大人、敎課、寫文案、接團隊、當隊輔、參展、演講.......我嘗試過很多東西,但全都能扣回這個概念。

既然這些都可以,那為甚麼要選擇課程企劃?
可以從「效益問題」 和 「自身的偏好」去思考;
這些是到時候在解釋經歷時,可以讓你好好發揮的東西。

透過行動證明熱情

在組織或公司面試的時候,通常都很害怕太過於熱情的應徵者,
因為這種人待不久。大部分的團隊都會有屬於自己內部的核心問題,
越是被表面的東西所吸引的人,就越是容易進來後因為失望而失去動力。

「崇拜是距離理解最遙遠的情感。」

如果有個人跟你說他很喜歡行銷,但他從來沒嘗試過相關的業務,你信嗎? 所以說為什麼很多人說實習很重要,並不是因為實習真的能夠有能力的提升,而是你可以很直接的接觸業界的人、觀察他們工作來想像自己是否適合。

我在講完登大人之後就開始對教育訓練很有興趣,然後先跑去了一家約聘公司當兩個月的招募工讀生、然後我跟前輩聊一聊才發現人資的薪水結構和自己想像中的出入滿大的,最後才走上了體制外教育。

交出自己的成績單:

說實話,許多公司看的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學歷僅僅只是一種你經過足夠訓練和擁有夠多相關知識的假定
(當然也有某些大公司仍然以台清交成政相關科系為基本門票,看產業 )

這件事情對於想找非相關科系工作的人更為重要
因為沒有任何證明,所以你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妳做過什麼
然而,參加比賽有輸有贏、論文要看教授臉色
這時候,我自己覺得 輸出 專案 是一個滿好用的證明

輸出我覺得有幾個還不錯的優點:
1. 證明自己的興趣和熱忱
2. 在梳理內容的過程中,可以深化自己的理解
3. 文章的迴響、教學的學生人數/評價,是履歷中可以直觀拿來用的東西

專案則是扣回能力和價值觀的部分:
1. 當今天你從無到有生出了一個活動,這活動就會是你在乎甚麼的象徵
2. 執行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最後克服的方法,則是能力的描述
3. 專案最後造成的結果一樣是可以直接引用在履歷中的東西

最後,把上面的東西綜合起來就會變成這張圖

價值觀決定會去做什麼事情、行動帶來經驗反饋、
經驗反饋會影響價值觀、決定下一件要做的事情,
然後不斷的循環,最後終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和能力

--

--

廖韋評Neo
課程規劃師 / 簡報講師-NEO

半路出家的新手講師,分享內容以簡報和課程設計為主,正以成為一位課程設計師為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