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Mr.T-Product Things

Product area where will share some insights on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careers, and skills

Hey 那些 40 歲以後的產品經理/專案經理,還在互聯網/網路軟體圈嗎?

--

寫這篇文章可能會引戰,但這不是我的初衷,目的根據個人的淺見與觀察,引起各位的討論與深思,如果跟你觀察與預測的不同,那非常得好,可以留下你的看法,畢竟寫文章當下的作者本身,僅僅代表當下此時此刻的想法,可能明天、後天,更久之後的想法會完全不同。

本篇文純粹簡述想法,因此文章闡述的觀點不多
一、現象
二、選擇:這些人都去哪兒
三、結語

一、現象

範疇鎖定說明

本篇文章我們先鎖定幾個範圍「臺灣本土」、「軟體產業」、「個人貢獻者 (IC, Individual Contributor)」這幾個範疇任職的產品經理或是專案經理。

為什麼我們先限定「臺灣」,畢竟很多在臺灣的就業者,無論何種原因仍然會優先鎖定在臺灣的企業,無論是在台外商還是本土台灣企業皆是。接下來是「軟體產業」,近 10 年來,台灣軟體產業的聲量十分龐大,其自由、創新、創意的風氣吸引不少人才,儘管臺灣是以製造業、代工業、半導體業為主的科技聚落。最後是鎖定「個人貢獻者」,也就是任何有當管理值得皆不在其範圍內。

現象觀察

為什麼講 40 歲呢?說來也奇怪,只是參加社群、互聯網/網路圈任職的朋友,還真的極少是超過 35 歲以上,甚至是 40 歲以上。這現象大概在兩三年前開始跟身邊不同朋友有類似的觀察,這邊我們私自做的結論有:

  1. 年齡:比起硬體產業長遠的發展史,台灣的軟體新創一個個接踵而至,大家都嚮往 Meta, Google 這些大公司,而一開始滿多人往軟體新創走,而軟體新創的年齡層低,因此吸引很多初入社會的人。有趣的是因為平均年齡較低,很多人資深人士反而「不好意思」加入如此有活力的團隊,同時也跟創意與活潑度有關。同時,用人主管這邊也會希望加入的新血是更有創造力,或是年齡比自己低,在很多層面,就也會默默被刷掉。
  2. 穩定度:也因為大多數是新創,且未上市上櫃,企業未必能持續存活,對於不少一定年齡才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而言,長期待在一間公司(至少三年以上)漸漸變得不那麼適合待在小公司。當然軟體的大企業未必沒有穩定度,而是在台灣的軟體大企業本就沒那麼多職缺,造就僧多粥少的局面。還有風水輪流轉的情形真不少,可能前兩年發展非常好,但卻因為各種市場因素開始大裁員更是屢見不鮮。
  3. 薪資條件:關鍵在於企業是否賺錢,可惜的是很多軟體產業的「本質本業」並不賺錢,很多是依靠投資者的錢或是一些資本遊戲。因此不像是半導體、傳統、硬體產業那麼敢給薪水或分紅。也跟前面兩點有關,很多人年齡一到發現我為了要買車買房生孩子,也就有這些生存因素要解決。(這點我們倒是很好奇,為何軟體產業即使賺錢,也很少聽到發「專案獎金和紅利」給各個從業者,有也是頂多給業務相關職能而已)。

二、選擇:這些人都去哪兒

年齡層分布

一方面可能有人會說台灣軟體業根本沒發展多久,實質不然,儘管我們屏除 1995 年至 2001 年的網路泡沫化,從 2001 年至今也有 24 年的歷史,也就是說一個研究所 24 歲畢業的人,現在也至少都 48 歲,換個角度看如果 40 歲還繼續就業的人,那會是 2001 年 — 2009 年間開始踏入職場的中生代,這段人數應該不少,實際而言,我們卻鮮少看到這群人持續在台灣的網路產業當產品經理或是軟體經理,為何?

可能性推測

一樣我們私自做的觀察有幾種可能

  • 財富自由:可能跟上某些公司的紅利,領到股票就此退休或是轉投資等等,可以往其他職能前進。
  • 創業/自由工作者:畢竟 PM 可是個十八般武藝略懂的職能,因此出來做貿易、開創新產品、當講師等等的人大有人在。
  • 轉換產業:依據以上現象觀察,可能是為了各種原因,轉向薪水紅利更多的產業,或是追求更高穩定度的金融產業等等。
  • 轉換職能:同樣是依據現象觀察,有沒有可能往橫向技能發展,變成偏業務性質、營運性質的角色,而不只是單單開發產品、管理專案。
  • 其他:去國外發展、變成 PM 主管、往軟體外商公司發展等等各種可能。
source: https://impactmillions.org/the-difference-between-web-1-0-web-2-0-web-3-0/

適合的職涯路徑到底是什麼

其中我們最想要提的是「轉換職能」,我們在此篇文章「職涯學習:十年滿腔熱血的 PM 不正確心得分享」有提到很多 PM 在職場江湖上身不由己,未必有能見度,要升上主管除了靠運氣還要看是否適合自己的個性,有沒有可能是越來越多 PM 開始走向前線的 BD、Presales、Sales 等職能,試圖讓自己有更多的業績,無論是磨練市場敏銳度還是拿到更高的獎金等等。

在此可能有人會提到,欸不是很多從海外發展回國的 PM,例如歐美中國等 PM 不都發展很好嗎?首先可能要定義什麼叫做很好,畢竟每個人追求的不同,這些人回國後多半是當講師或是當某些企業的顧問、主管。其次就是這些人畢竟還是有出國奮鬥的寶貴經驗,至於為何要回國就又會是另外一回事。再者,很多國外工作者更是享受「當時」國外的市場紅利,有著很好的市場環境與資本,可以大展拳腳,相對的比台灣的機會多出更多(當然這些人的努力與成果很是值得佩服)。因此,我們還是要回頭看,在台灣、軟體業、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的個人貢獻者,可以活得很好嗎?

三、結語

這篇文章可能有些偏頗,我並不能代表所有 PM,更不可能給出結論,如果對於有些人持續想要當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除了看前面這篇文章「職涯學習:十年滿腔熱血的 PM 不正確心得分享」以外,非常建議讀者們思考,40 歲以後的你還會想當 PM 嗎?以及你覺得你會在哪裡?

因此個人想法是,期望我們都能將未來的路越走越寬,把自己打造成不可或缺的能力與更多選擇權,例如能當上主管就當並且保有做 IC 的能力、能往前線業務走就去並且保有跟工程師與設計師協作的能力等等。

不斷地,可以定期檢視自己:

  • 人生目標追求什麼,為了什麼工作?
  • 作為 PM 我想得到什麼,有何初衷嗎?
  • 如果不做軟體業,甚至 PM,我還有其他生存技能嗎?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多拍拍手👏,讓我們多多互動。
1. 👏[1個拍手] — 如果你單純路過
2. 👏👏[2-N個拍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3. 👏👏👏[50個拍手] — 如果你希望看到類似的內容
有任何互動或想法,歡迎寄信聯絡我:ctianchen886@gmail.com

--

--

Mr.T-Product Things
Mr.T-Product Things

Published in Mr.T-Product Things

Product area where will share some insights on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careers, and skills

Mr.T
Mr.T

Written by Mr.T

Someone who loves technology, design, business trend. To be a well-rounded person. Mail: tianchen.tw@gmail.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