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潛規則:識別風險人物,保護自己不被拖累
在職場上,除了努力工作、提升能力外,還需要學習如何應對「小人」。這些人可能因為私心、無能或權力鬥爭,影響團隊合作,甚至危害你的職場發展。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小人類型,以及如何有效應對與自保的方法。
本篇文跟大家聊聊象牙塔 PM 社會現象,可能有些極端或偏頗,僅供各位讀者們雌考
一、職場小人的類型
二、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職場小人?
三、另外一種驅動來源
四、結語
一、職場小人的類型
以下純屬舉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當然這些分類僅供參考,實際的情況百百種,更有可能是綜合型的情況發生。
1. 告狀型 — — 愛向上管理、散播不實消息
這類人習慣繞過正常溝通流程,直接向高層或外部關係人告狀,常常歪曲事實,試圖抹黑他人來保全自己。例如,一位同事在離職後,向客戶散播不實消息,試圖影響公司的聲譽與業務關係。這類人通常希望透過這種手段來尋求報復或塑造自己「忠誠」的形象。或是與高層關係良好,直接要過直屬主管,與其他部門同事結惡或是咬舌根。
特性:
- 心懷不滿,離職後仍試圖影響公司運作
- 透過外部渠道(客戶、供應商)傳遞負面資訊
- 企圖報復,讓自己顯得重要
應對策略:
- 建立良好客戶關係,確保資訊來源透明
- 針對不實消息,採取正式澄清措施,如內部對外溝通聲明
- 強化內部團隊共識,避免謠言影響士氣
2. 權力攀附型 — — 人際操作與內部結盟
這類人擅長在人際關係上「排兵布陣」,表面上看似協調,實則在操弄資訊、建立自己的權力中心。例如,有意無意之間在非職務所需的情況下,刻意討好高層人員,處理眾多行政庶務,可能是安排餐敘、協助跑腿購買物品等等,更嚴重的可能是假借高層的名義來強化自己的影響力,讓特定群體獲得優勢。
特性:
- 透過「內部關係」或「權威人士」來增加自身地位
- 善於包裝自己,讓自己顯得權威可靠
- 私下操縱,讓他人難以察覺其動機
應對策略:
- 確保資訊來源,凡事多方確認,避免被誤導
- 避免捲入辦公室派系鬥爭,保持中立與專業
- 保持獨立思考,不輕信沒有正式確認的資訊
3. 甩鍋型 — — 無能卻試圖掩飾
這類人本身能力不足,但為了掩飾自己的問題,會將責任推給他人,甚至進一步「蒐集證據」來誣陷同事。例如,有些人因為無法勝任工作,開始向 HR 或是高層搶先一步,投訴自己被職場霸凌、不正常的分配工作等等,並試圖錄音、截圖來斷章取義,營造受害者形象。
特性:
- 缺乏能力,卻不願承認錯誤
- 透過情緒訴求,試圖獲得同情與保護
- 私下收集資訊,為自己準備脫身藉口
應對策略:
- 所有溝通保留書面紀錄,避免被扭曲事實
- 避免私下評論或提供敏感資訊,以免被當作「證據」
- 專注於工作成果,確保自身價值無可取代
4. 成果掠奪型 — — 不斷收割他人成果
這類人通常擅長建立某些專案或產品,但最後總是讓別人來「收割」成果。例如,一名專家辛苦開發新產品,結果最後卻被他人利用資訊不對稱或是植物不對稱,將原始的貢獻被完全抹除,造成其他人士完全誤解。
特性:
- 善於收割團隊成員的努力與成果
- 操控內部流程,使自己的名字掛在成功專案上
- 讓真正的貢獻者難以獲得應有的認可
應對策略:
- 在專案初期就明確界定責任與貢獻,確保有紀錄可查
- 避免單獨分享關鍵技術或想法,確保有見證人
- 遇到類似情況時,可透過正式內部溝通維護自身權益
5. 獨斷專行型 — — 拒絕合作導致失控
這類人表面上很自信,但其實抗拒吸收新知,甚至會拒絕他人提供的建議。例如,一名專業人員接手新專案,聲稱「我們有我們的做法」,卻完全不願參考前人的經驗,導致時程大失控,更嚴重的會說是前甩鍋給前一手的人,說明自己是受害者。
特性:
- 盲目堅持個人做法,拒絕吸收有效經驗
- 不願意聽取團隊建議,導致決策錯誤
- 造成專案混亂,影響整體績效
應對策略:
- 透過正式會議紀錄與進度報告,確保問題可被追蹤
- 在團隊中建立透明溝通機制,讓其他人有機會反應
- 避免直接對抗,透過數據與實際影響來說服決策者
6. PUA 型 — — 操縱心理、削弱自信
這類人擅長利用話術與心理操縱,讓同事或下屬逐漸失去自信,進而對他們產生依賴。例如,某位主管表面上看似指導員工,但實際上總是用貶低的語氣,例如:「你的能力還不夠,這種事應該很簡單才對」,或是「這次做得不錯,但其實還差得遠」,讓員工無法獲得正向回饋,進而懷疑自己的價值。這種人往往希望透過控制他人的情緒與自尊,來維持自身的權威感。
應對策略:
- 培養獨立思考,建立自我認同:不要讓對方的評價成為唯一標準,透過客觀的成果與多方回饋來評估自己的能力。
- 識別操縱話術,不陷入情緒勒索:當對方頻繁地給予「打壓式肯定」或是模糊不清的負面評價時,保持警覺,不要被帶入負面情緒。
- 適時尋求外部支持:與值得信賴的同事、主管或導師討論,確保自己的成長不受單一人的影響。
除了以上六種之外,當然還有裝瘋賣傻型、雙重標準型,真的是族繁不及備載,真是有趣。
二、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
保護機制
在面對職場風險人物時,除了應對策略,還需要主動建立保護自己的機制:
- 保持專業,不被情緒影響:這種最擅長激怒他人以此製造對立,我們保持冷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強化個人價值與專業能力:當自身價值夠強,即使遇到也較不容易被影響。
- 適時向上管理,讓重要決策者知道真相:有些問題無法自行解決時,應尋求合理的內部管道來保護自己。
- 平時多善用白紙黑字紀錄:與其空口說白話,當你吃過一次悶虧,記得在未來看到不對勁的情況時,適時截圖文字、會議錄影等相關內容,搜集客觀事實,以保護自己。
- 選擇適合自己的職場環境:當一個組織充滿內耗文化,且無法改善時,也要適時考慮尋找更好的機會。
其他心態
很多時候害人之心不可有,卻是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面對這些同事當然還有「敬而遠之」的心態,而當這些人是你的主管或是老闆後,一切就為變得更加棘手。除此之外,很建議讀者們多了解兩種有趣的小技巧,而兩種做法是否相信就見仁見智:薩提爾、顯化!
另外,有時最可怕的是我們在環境中不自知,還會被這些環境所影響默默變成這些人的其中一員,要防範的方法真的是需要多跟不同部門同事交流不同觀點,甚至是找些社群朋友多多聊聊,同時時常保持開放心態、成長心態,從別人的眼中觀看自己,旁觀者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個職場上的每個人都一定有個別熟識和頻率很合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小團體或是派系之爭,在「局」裏我們有時很難避免(這部分可以參考大人學的 Podcast、葳老闆的 YT 影片中,有不少集數提到)。有趣的是可以從一些小地方觀察出來,哪些同事常常一起吃飯、這些同事常常都在聊些什麼人事物。
三、結語
職場小人無所不在,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透過識別不同類型的小人,理解其行為模式,並運用適當的策略來保護自己,才能在職場中穩健前行。與其被負面情緒拖累,不如專注於提升自身價值,讓自己成為真正不可取代的人才。
期望我們都能遇到好的職場環境,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適自己的圈子。
職場上有時也不用太認真,畢竟每個人「工作」的目的與初衷本就不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多拍拍手👏,讓我們多多互動。
1. 👏[1個拍手] — 如果你單純路過
2. 👏👏[2-N個拍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3. 👏👏👏[50個拍手] — 如果你希望看到類似的內容
有任何互動或想法,歡迎寄信聯絡我:ctianchen88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