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學習:十年滿腔熱血的 PM 不正確心得分享
筆者無法用一篇文章概括所有 PM 的想法,而自己在過去十年來接觸了各種產業、各種年齡層的 PM,從舉辦數百人參與的 PM 社群、參與大大小小設計師/工程師/職涯等社群,主辦 Podcast 對談等等。
跌跌撞撞地作為 PM 超過十年,經歷過專案經理,也做過產品經理。少部分經驗過 B2C 以及硬體相關經驗,大部分是歷程在 B2B 軟體相關經驗。以下文章希望留給自已些走過的痕跡紀錄,一方面希望提供給新進的 PM 們多點想像與思考。
本篇文章聊聊以下幾個面向
一、每個人作為 PM 的初衷多少不同
二、作為 PM 的成就感來源是什麼
三、如何成為成功的 PM
四、非政治正確的感觸
五、結語
一、每個人作為 PM 的初衷多少不同
1. 薪資條件:會有此考量的很多是因為非工程背景出身且自認無法或不想當工程師的人,期望找個好出入擔任 PM 突破薪資天花板。尤其在多數人認為通才職務而不需要特別多硬條件的,非 PM 莫屬。
>> 現實:或許 PM 在起初有個不錯的開頭,而往往當了五年甚至十年後,在「台灣」會有個明顯的天花板(年薪 200 萬),而且不容易有大躍升,尤其是軟體產業,原因很多純的是軟體產品在台灣多半是不夠賺錢,這就是現實的產業結構。那非軟體的硬體、製造、傳產呢,聽到的天花板的確相較軟體產業高,
>> 小結:有幾個出入是可供大家參考
* 出海:去國外歷練。
* 台灣:在各個產業當數一數二的佼佼者,尤其是需要當管理職。
* 台灣:需要扛業績或數字(這部分後面會說明)。
* 台灣:去紅利很多的產業、龍頭企業。
2. 生活餘裕:會有此考量的很多是加班頻繁的工程師們或是各種勞心勞累的職務,需要心中所想的工作 CP 值,可能認為不太需要寫程式且不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程式技能,會相對輕鬆。
>> 現實:若是工程師可能聽到薪水就會先打退堂鼓,畢竟薪資差距不小。另外,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的 PM 很多加班頻率之高,即使不是高薪的職務,在政治上的溝通非常勞心勞力、沒人要處理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兼職 QA, 設計師等等),因此出現精神與生理(胃部、免疫失調)的大有人在,尤其是需要跨時區開會或是緊迫的進度時,更是會下班時間混淆。
>> 小結:必須不怕跟人溝通,甚至可以說不怕跟複雜的水平與垂直溝通,職場險惡的人與環境不少見,面對人未必不會比面對機器來得容易。
3. 挑戰自我:通常是因為現職無論何種原因沒有成就感,或是想要追求更多元的職涯路徑,讓自己的軟硬技能可以更全面。
>> 現實:可能面臨可能你是唯一的 PM 而沒有盟友、整個組織沒有人知道真正的 PM 該做什麼、東做西兼什麼事都可能要扛起來,做對是團隊的功勞而做錯可能是你的決策問題。在挑戰自我層面,的確可以磨練很多意外的硬技能,翻開來 PM 技能樹真的是不同產業的模樣造就百百種,著實或各種磨練。
>> 小結:不怕麻煩以及成為百變怪,讓自已塑造成心理素質很強的成長心態,不斷地從各種組織補位與學習是 PM 很重要的能力,因此 PM 絕對不是沒有專業的職務。
以上看似有些負面,卻必須點出糖衣底下的苦藥。必須說,一定有錢多事平衡且有成就感的職務,甚至是可以拿捏一定平衡的職務,端看每個人的際遇與心理素質。
二、作為 PM 的成就感來源是什麼
很多 PM 做了數年後,往往會遇到前面提到的現象「做對是團隊的功勞而做錯可能是你的決策問題」,導致十分氣餒。而 PM 的成就感是什麼呢?這個也是面試的常見問題,所需要的是「為什麼想當 PM」,上面是站在個人角度,那站在非個人角度呢:
1. 客戶或用戶有所「成功」:小至功能大至一個產品,可以讓用戶覺得開心、企業流程更順暢、產業轉型推動一小步,這是多數 PM 最甜美的果實。
2. 團隊齊心協力的「過程」:第一點的結果論的確有時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遇到好團隊與主管共同的革命情感,中間讓自已有所成長的踏實感,更是難得可貴的經驗。
3. 商業模式上的「數據增長」:2C 或 2B 最直接影響的指標是,有無幫公司或客戶「賺錢」、「省錢」,畢竟開公司不是慈善事業,直接帶來營收和利潤的會是最直接的成就感。
三、如何成為成功的 PM
以下先打個預防針,接下來要分享的內容可能有些反人性,這邊僅供各位讀者參考。
讓我們先定義什麼要做成功,對一些人來說是發揮影響力讓自己能見度夠高、或是自己在名利(職級薪資)有顯著成長、躺平但卻備受重視,這些都是常見的表象(這邊先不談極端的私利),以下都是可以通用的,畢竟我們在職涯路徑上(Career Path),大多期望能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 第一優先:運氣
對,你沒看錯,就是運氣!打從第一份工作但往後的職涯際遇,即使你再怎麼會面試,都逃不了在每間公司的運氣。有幾種可能的運氣會影響你在實力上的增長、履歷上的好看。
*企業:進去大企業有可能剛好遇到衰退甚至倒閉、進去小企業可能剛好遇到爆炸增長,選公司的背後很看經營者以及核心團隊,可惜的是這是短期間面試或是數據上不好觀察的,有時候還會是你入職後沒多久來個組織大改組,所有人馬全部不同。
*老闆/主管:這邊指的是這的單位擁有最高決定權的人、或是你的直屬主管,有沒有可能給你舞台發揮,當你的 Role model 適時地指引非常關鍵,不然空有一身熱情與技能,無處發揮也沒用。因此也造就會有拍馬屁的文化存在,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因此我們稱之為「國王的人馬」,視野與機會往往多出更多。
*專案/產品:剛好被分配到很雷沒人重視的專案或產品,做得要死要活也未必會被看見,反之剛好是全公司最注重的客戶專案(即使不賺錢也一樣),會傾盡資源給你工程、金錢想辦法成功,即使你只需要出 2 成的實力,也能夠隨著時機推進拿到不錯的成果,履歷也會好看(但這也有可能是毒藥,有人會因此不做事,反而是空有虛名沒有實力增長的風險)。當然這件事情可以依據實力來取勝,而這同樣的是有沒有「能見度」,以及有沒有站在風口上。 - 第二優先:實力
有沒有搞錯,第二個才是實力!對的,但這邊我們不講個人的軟技能或是硬技巧,畢竟這通常佔 6 成,剩下 4 成靠什麼,就是有沒有幫組織開源節流:
*開源:背業績。成功將至正確的產品線或功能推到更多的客戶而賺更多錢,或是 2C 用戶因此願意多掏錢以增加 ARPU,這是組織最直接能夠看到的實績。
*節流:例如如何幫助組織的營運成本下降(客訴減少、開發週前變短),或是專案接進來後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妥善結案」。 - 第三優先:好的戰友與學習對象 (Role Model)
人對的,很多時候事情就會做得順,即使做不順,在實力上也有增長,可以待到下間公司。因此怎麼找到跟自己頻率相同的人,非常關鍵。
這三個要如何一開局就可以識別或後續養成呢,老實說這不容易,未來有機會可再寫另外一篇文章,例如怎麼樣才算是背業績的 PM。
四、非政治正確的感觸
這邊先簡單地點出幾點身邊許多故事綜合的感觸
- 職位是別人給你的,也可以隨時收回:換句話說,去掉名片後你是什麼,有些人會仗著基層低,但是他為國王的人馬可以頤指氣使,而有沒有實力卻又一回事,出去公司後還剩下什麼呢。
- 不給你舞台發揮時,你什麼也不是:當公司有大專案大產品大客戶來時,會不會第一個想到你,以及政治上的眉角會不會第一個跟你分享。如果都沒有,那就只能單純做事、做事、做事,而事倍功半。
- 就算有戰功立下業績或是創造好產品,也可能會被別人收割:有可能出現在你不是國王的人馬,或是上層有私利時,這些都不是你的,甚至有問題和危機才會給你扛。
- 每個人的工作目的不同,當越高層夾雜越多私利,基層越難發揮:有時出現在這個人家庭背景有底氣或是有靠山後台,那來工作只是來交朋友或是滿足名譽所需,當出現此現象,下面的不過是人治下的棋子。
五、結語
此篇的分享雖然看來有些憤世嫉俗,實質上只是個人與不同年齡與產業的朋友間的綜合心得。當我們更可以看透局,更能夠坦然面對職場的人事物與際遇,甚至還是要抱有樂觀心態、成長心態去面對。
最後,我們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己幾個問題
- 人生中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與生活
- 職涯中想成為什麼樣的 PM,以及為什麼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多拍拍手👏,讓我們多多互動。
1. 👏[1個拍手] — 如果你單純路過
2. 👏👏[2-N個拍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3. 👏👏👏[50個拍手] — 如果你希望看到類似的內容
有任何互動或想法,歡迎寄信聯絡我:ctianchen886@gmail.com
(本篇文章同步發佈於 Medium 和 V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