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Web 3.0 - 受用戶控制的網路

本篇文章來自Coinbase,內容詳細分析了Web 3.0發展背後的動機和技術。

原文連結:Understanding Web 3 — A User Controlled Internet

此篇文章由三大重點組成,分別針對全球網路歷史的新章節Web 3.0進行介紹。第一部分(Why)解釋了現存網路的缺點以及Web 3.0代表著什麼樣的演進;第二部分(What)重點講解技術堆疊的組成;而第三部分(How)則專注於闡述開發者如何以此為基礎建設並進行開發。

Why?

現今的全球資訊網抑或是互聯網,都缺少了兩個關鍵的特性:

  1. 不具有“狀態”,獨立並且可信賴的機構
  2. 沒有原生傳輸狀態的機制

由於當初建構網路的協議十分簡約,造成了“缺乏狀態”的結果,例如大家所熟悉的HTTPSMTP。若想隨時地查詢一個節點(連結互聯網的設備)關於其歷史或是當前狀態,它並沒有辦法做出回應,因為狀態的紀錄並不存在。就好似用戶第一次從新的瀏覽器使用互聯網一樣,沒有歷史紀錄、書籤、儲存設定值或自動完成。想像一下每一次在打開裝置,使用網路時都必須重新輸入用戶訊息或是再次下載喜愛的應用程式,互聯網便會變得難以使用,甚至效率極低。

然而“狀態”意味著價值,對於服務和應用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兩個關鍵的技術相繼被開發,以彌補了缺乏狀態的不足。

其一,正如Brendan Eich所強調的,cookie的發明是為了使以Javascript編寫的網路應用程式保留每個原生機制的狀態。不過它並非由用戶所控制,而是服務供應商,意即用戶無法選擇供應商或是自行訪問其狀態。

其二,解決缺乏狀態的技術為中心化的服務供應商,他們在自身機器上保有用戶的狀態。譬如現在的大型網路公司Google和Facebook,皆因擁有數十億人的狀態而創造自身價值。其實這並沒有對錯之分,因用戶也會受益於公司服務及其價值。真正的問題在於互聯網使得中心化的公司比大眾擁有更多利益。

關於互聯網所缺少的第二關鍵特性 — 無原生傳輸狀態的機制,某部分可說是上述第一個問題的副產品。若無法持有狀態(和其所創造的價值),便沒辦法傳輸它。而輕鬆有效地傳輸價值的能力是經濟發展和現代金融的核心,任何關於有效轉移價值的改進都會產生積極的連鎖效應。現在的互聯網使得訊息傳遞更加容易,從而為新的事業和服務創造巨大的潛力。但若缺少了簡單的交易方式,企業便需要尋找其他方式從中取利。

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來,現有的商業模式演變成廣告導向,因廣告業務是唯一能夠有效儲存和傳輸數十億用戶狀態的商業模式。同樣地,這沒有是非對錯,這回的問題可分為三個層面:

  1. 第三方仲介機構可從每一次廣告交易中取得利潤。
  2. 廣告有利於成熟的企業,這使得新興企業處於劣勢,限制了經濟成長的潛力。
  3. 較富裕的廣告經濟依賴著更多的用戶數據(數據為廣告模型提供信息),因而產生不一致的用戶獎勵和不良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的方向

網路本身即是一種發展中的技術。網際網路只是一堆不會思考,對人類事物漠不關心的管線,人類最終仍須決定他的走向。而多年來顯而 易見的,目前的趨勢仍不會使那些未受益的人得到好處。對網路未來十年二十年更好地促進方向為:

  1. 任何參與者都可創造原生經濟價值
  2. 任何參與者皆可以受益於原生價值傳輸

感謝中本聰和其之前的眾多學者的貢獻,隨著區塊鏈的發明,我們現在有一種方法讓網路中每位參與者以數位的原生規格方式保持及轉移狀態。全球各地的開發者和企業家亦開始興建這個新的狀態層(或是#BUIDL,視情況進行真正的建構)。隨著如以太坊等開放式平台的出現,離達成理想狀態的這一天變得越來越容易。當大家意識到這些新功能所帶來的影響,便開始圍繞這一個更公開公平的網路,也就是所謂的web 3.0。

What?

正如上述“Why”的解釋,現今的互聯網是無國界的,它的參與者無法擁有自己的狀態,縱使有也不能進行轉移。區塊鏈,從比特幣開始,讓我們能夠以數位原生規格的方式持有狀態。這些加密和區塊鏈生態系的人已開始將此新的基本功能稱作Web 3.0,且雖然我們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已粗略地了解它將帶來的好處,例如L4,便就這些益處匯總了許多豐富的見解

以下這部分是關於Web 3.0現在和或許未來的技術堆疊樣貌:

Web 3.0現在和或許未來的技術堆疊樣貌

在架構上的階層沿著y軸由上往下建構,而顏色表示不同階層中模組之間的兼容性,例如目前的加密產品(黃色)與EVM(藍色到黃色)兼容,但與比特幣腳本(綠色到紅色)不兼容。反之,EVM與以太坊區塊鏈(藍色)兼容,但與比特幣區塊鏈(綠色)不兼容。這允許我們在框架之下放置與比特幣腳本兼容的未來加密產品,如此一來便可記錄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儘管由於技術限制,此機率微乎其微)。此模組化對Web 3.0的壯大至關重要,如升級其中一層不應要求全部重寫底下內容。同樣需注意的是,雖每層模塊在五年內會看起來完全不同,但其本身意圖成為全面且涵蓋所有構成Web 3.0的片段。

狀態層 State Layer

狀態層維持其底下發生的所有狀態。它幾乎全由區塊鏈基礎建設所支持,並允許所有人在遵守首選網路的規範下參與。任何成功的網路目標都是成為一個預設的、可信賴的基礎建設,類似今天的域名提供者。在它們如預期工作時(99%的時間)沒有人會特別注意這一部分,但若它出問題時便會感受到不便。

此層可以是公有或私有/需要許可的階層。可就預設的情況下而論,狀態是一個單一且全域的事實,創造私有層好似創造一個平行的宇宙。公有層和私有層間也存在著技術上的差異,但此部分超出本文議題範圍,因此將其設計為開發者的商品選擇。

從這開始,每個階層都是建立在其之上,或與之相容。

計算層 Computation Layer

人類利用軟體對計算機發出指令。Web 3.0計算層允許人們指示狀態層執行操作。不過並非每個計算層都容許任何的操作被執行,例如比特幣腳本幾乎不允許超過交易訂單的執行。而另一端的以太坊虛擬機(EVM)是完整的圖靈機,是故允許任何隨意且複雜的計算由支持EVM的狀態層執行。

應用程式開發人員(以及區塊鏈開發人員)的計算層選擇為一關鍵因素,因它決定著應用程序可運行的區塊鏈。舉例來說,任何與EVM兼容的應用程式可於以太坊區塊鏈上運行,卻不能在比特幣區塊鏈上運作。以太坊基金會正努力將以太坊預設計算層更改為另一項基於WebAssembly或WASM的技術:eWASM。其他狀態層項目如Dfinity也正計劃著與WASM兼容。這意味著編譯在eWasm的應用程式理論上可以於以太坊和Dfinity區塊鏈,以及其他與WASM兼容的區塊鏈上運行。

元件層 Component Layer

將狀態層和計算層結合,可使新型數位價值的設計空間增長1000倍(又稱可編程的貨幣),因此已有開發人員進行大量的試驗。其中一些項目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如下範例),可由此想像整個子經濟體是建構在給定的組件之上。文章作者在Coinbase的同事,Jacob Horne,已將此現象(與協議一起)列為加密經濟元素(Cryptoeconomic Primitives),並針對加密商品(Crypto Goods)進行深入研究。

元件層是建在計算層上,重新使用標準化的智能合約模板。OpenZeppelin是一個訪問這些模板很好的辦法。元件的創造者必須在狀態層上發佈新的智能合約。

這些元件的範例為:

  1. 原生貨幣(Native Currency):任何公有鏈的必要及核心部分。通常以交易的形式賦予參與者支付區塊鏈和接收所兌換的服務的權利。譬如:比特幣、以太幣。
  2. 加密資產(Crypto Assets):具有基本功能和元數據相關聯的可替代資產。由於大家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錢,而有了初始代幣眾籌(ICO)的榮景。除了金錢之外,還使得其他數位資產如股票、債券、所有權等數位化。最常見的標準為ERC-20
  3. 加密商品(Crypto Goods):具有基礎功能和更豐富的與元數據相關聯的不可替代資產,又稱為非同質代幣(Non-fungible Tokens, NFTs)或加密收藏品。CryptoPunks率先對其進行探討,而CryptoKitties將其發揚光大。這使得獨特的商品如收藏品、遊戲資產、訪問權限、藝術品等得以被數位化。最常見的標準為ERC-721
  4. 身份(Identity):一個乘載身份訊息的自主權容器,究其本身而言,幾乎不提供關於它所識別的有價值的內容。然而,它允許聲明和容器相連結,容器內容物則來自如政府或其他可信賴方(Google, Coinbase)。領導的提案為ERC-725/ERC-735和一些由uPort所提出的議案。以太坊域名服務(ENS)則是另一個不同類型但也具高度相關性的標示。
  5. 穩定貨幣(StableCoin):具有穩定價值的加密資產,比如與美金等值的資源掛鉤。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會有不同類型的理論和實踐解決方法。舉例:TrueUSDDaiReserve

協議層 Protocol Layer

一旦在狀態層創造元件後,需要使其開始運作。有些功能對於這些元件的生命週期是如此重要及常見的,是故它正在成為標準。不僅因為這些功能需要使用相同的語言(因此稱為協議層),更因網路效應使其更有效率。實質上,這些協議使相關元件組成健康的市場,好比我們在有形的世界一樣,只需更便宜及更有效率的數量級。

多項不同的協議已開始受到關注。這些協議採智能合約的形式,由開發團隊部署,每個應用都希望將相關功能應用於元件上:

  • 交易:若要某個元件具有價值,則要使其可被交易。交易協議允許以無需信任的方式進行錢包對錢包的資產交易。區分“轉發者”和大多數將資產保管在智能合約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很重要的。透過協議使交易永遠不會受到拘留,一些領先的項目包括0xKyber Network
  • 貸款:貸款提高了任何資產的效率,因有利於投資,否則可能只是零回報。透過標準的借貸協議,個體用戶可以借錢給位於辛巴威的另一人,以手機對手機的交易方式。DharmaETHLend為目前該領域的兩個主要項目。
  • 衍生品:衍生品市場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估計有1.2萬億美元。將其建立成一項協議可使狀態層的原生元件形成一個無需信任的市場。dy/dxMarket Protocol為此領域的項目。

擴展性/傳輸層 Scalability/Transfer Layer

區塊鏈的擴展性問題惡名昭彰。比特幣區塊鏈的交易容量為每秒7筆,而以太坊為每秒15筆的交易量。儘管關於區塊鏈使否對此作出讓步的爭議仍然存在,大多數人普遍認為僅需一個用於交易的階層(亦被稱為第二擴展層Layer 2 scability)以支持強大的網路佈局。這些可擴展性解決方案需要與底層區塊鏈的元件層兼容。

以下是關於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一些範例:

  • 付款方式:僅允許傳遞特定的原生貨幣。透過附加在狀態層上交易的簽名驗證完成,且需存入資金以紓緩糾紛。例子:比特幣之於Lighting Network,以太幣之於Raiden,和SpankChain的Vynos實行。
  • 狀態通道:允許任何狀態的傳輸。透過附加在狀態層上交易的簽名驗證完成,且需存入資金以紓緩糾紛。例子:EVM之餘Counterfactual,EVM之於Celer NetworkArcedeum之於EVM,屬FunFair的Fate Channel之於EVM,Connext之於EVM。
  • 側鏈:允許任何狀態的轉移,由與主鏈相兼容的其他區塊鏈完成。側鏈需能夠與主鏈上的計算層對話,並且需鎖定資金以紓緩糾紛。側鏈可以是集中或私人管理的基礎設施。例子:PoA NetworkLoom NetworkPlasma Framework之於EVM。該注意的是,Plasma(具許多不同的應用)有內建的附加要求,如此一來它能保證用戶資產可被安全提領回計算層。透過此方式,其價值主張更類似於狀態和支付途徑。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第五階層,可以看出此模組化的技術堆疊是如何讓開發人員從較低階的設計選擇中獨立,譬如選擇建構某一條區塊鏈。舉一個假想的穩定貨幣智能合約為例:在不久以後將其編寫至eWASM,在以太坊上運行並與Counterfactual狀態通道(廣義的以太坊通道)兼容(即它可於狀態通道上進行傳遞)。所述的穩定貨幣程式編碼理論上可與使用WASM的EOS和Dfinity相兼容。它甚至可以在這些區塊鏈上的類似狀態通道中進行轉移。

用戶控制層User Control Layer

在這一層之上的技術堆疊層,一般用戶幾乎不可能使用任何Web 3.0創建的功能,除非他/她透過命令列介面直接與計算層溝通。而此層的主要功能為管理用戶的私鑰和能夠在狀態層簽署交易。在狀態層上的交易會改變用戶帳號的狀態,因此是用戶與Web 3.0應用程式互動的核心。

剖析以太坊區塊鏈上的交易

錢包分為兩種類型:

託管錢包:Coinbase或其他加密貨幣交易所透過控制狀態層上一組有限的餘額,以代替用戶管理資金,使託管錢包廣受大眾接受。這可將用戶的資金匯總至總帳戶中,這樣一來用戶可在狀態層外自行管理個人狀態。若只考慮貨幣價值,此操作是經濟實用的,但隨著Web 3.0應用程式所帶來的狀態數量增加,將會變得更加複雜。

還有一些新型託管錢包的例子,它們為每個用戶管理專用的區塊鏈錢包,並支持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序。這允許了錢包做更近一步的靈活運用,不過目前尚未大規模的被證實。

用戶控制錢包:提供更靈活及直接的方式,消費Web 3.0所能實現的所有任意及複雜的操作。用戶可控制錢包的原因在於當地託管私鑰和每筆交易的本地簽名,這意味著錢包軟件不會以允許第三方代表用戶的方式複製用戶私鑰,提交交易。

這是所有基礎層的實際用戶接觸點,因此需透過此層向應用程序公開所有可行的功能,而這通常透過如web3j等前端函式庫完成。此篇文章的第三部分將更深入地探討這些將如何結合在一起。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與傳統網路相似,Web 3.0上大部分的活動將透過建構在所有底下階層的第三方應用程式實踐。舉例來說,用戶了解加密貓身為加密商品的價值,因能透過加密貓應用程序可使用如cryptokitties.cokittyrace.comcryptogoods.com等功能。建構在Web 3.0上的應用程式與傳統網路應用程式具有不同的屬性和需求,因而大多數稱為去中心化應用程式或DApps。如Matt Condon所說的,DApps若要被數以萬計的用戶所使用,就必須與現存的應用程式無所區別。

然而,去中心化所帶來的新功能正是DApps為何可以如此強大,和我們為何可以在技術堆疊成熟時看到超出當今網路使用量的原因。我們已經看到開發者在世界各地利用此尖端科技,在不同的領域創造使用實例,而用戶透過投資回報他們。

  • 募款籌了近200億美元723,000個獨立帳戶參與8,000多間公司獲得投資。雖然同時也有詐欺的部分存在著,截至本文發表日,基於以參與的賬戶數量,這仍是最受歡迎的應用類別。此外,它的魅力不減,正如所見,許多新的募款平台有助於初始代幣眾籌(ICO)受到監管。
  • 交易平台:傳統的交易平台作為用戶和狀態層間的中間人,反之,作為Web 3.0應用程序而建構的交易平台允許用戶保有其資金的控制權,無須存入第三方錢包地址中。除此之外,還存在著用戶交易體驗優勢。許多不同項目正努力克服一些技術上的挑戰,但我們已看到此領域的使用率往上升當中
  • 遊戲和收集品籌集了50–100萬美元60,000個獨立帳戶擁有些許加密商品。儘管比款規模要小,但與加密商品互動的方式為巨大的遊戲市場帶來令人興奮的潛力。

第二節總結

這一部分(Why)的目的在於整合Web 3.0技術堆疊的整體概念。如上所述,Web 3.0技術堆疊是由模組化的元件組成,允許所有參與者保留狀態,同時防止商家套牢其底下的階層。也因此,若一項應用程序想更改其狀態層(即區塊鏈),無須重做整個技術堆疊。它創造了良性的競爭,並允許每一層保留其所創造的價值,不必擔心若改變遊戲規則後的後果。

How?

在第一部份(Why)中,我們回顧了現今互聯網是多麽的無狀態- 參與者無法擁有自身狀態,也不能將原生狀態進行轉移。從比特幣開始,區塊鏈提供我們具有狀態的計算網絡。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生態系的參與者稱之為Web 3.0,而這部分已於第二部分(What)討論。

Web 3.0為應用程序添加了一個全新的基礎架構層,和新客戶端功能與需求。用戶需學習新的使用者經驗概念才能使用這些應用程式。因此,Web 3.0應用程式的結構為當前的Web 2.0框架引入了其他的元素,亦為開發者引進熟悉新架構和需求的新組建和工具。

Web 2.0及Web 3.0的結構比較

當今的Web 2.0簡單版本包括客戶端軟件,通常是一個瀏覽器或是獨立的應用程序,以及提供內容和邏輯的一套伺服器,皆由同一個實體控制- 讓我們稱之為Game Co.。在這模型中,Game Co. 是唯一擁有控制造訪伺服器內容和邏輯,以及用戶保存的內容、時長等追蹤紀錄的權限者。關於互聯網公司如何改變規則,停止用戶服務等例子在科技歷史上層出不窮,用戶沒有權力保留他們所創造的價值。

Web 3.0結構利用通用狀態層所賦予的以下兩件事,達成使用戶保留其價值的目的:

  1. 允許應用程式將部分或全部的內容和邏輯放置於公有鏈上。與標準的Web 2.0相反,內容和邏輯是公開的,且可被所有人訪問。
  2. 允許使用者直接控制內容和邏輯。不同於Web 2.0,用戶不一定需要帳戶或API key與區塊鏈上的事務互動。

在以下兩個關鍵基礎建設的協助下,Web 3.0應用程序得以實現其目的:

  • 錢包:除了作為Web 3.0技術堆疊中用戶控制層之外,現代錢包(如Coinbase錢包)作為與主要客戶端的前端無障礙互動體驗。透過允許應用程式使用標準函式庫向錢包本身發送要求,比如web3.js便是其中最受歡迎的函式庫。一個web3.js要求可以是支付請求,詢求用戶確認錢包得以將指定數量的資金發送至應用程序的地址。當用戶接收時,會發生兩件事:1) 錢包給應用程式前端一個回應,使其能呈現 “付款已提交”的畫面。2) 錢包向區塊鏈伺服器發出遠端程序呼叫(RPC call)已提交批准的交易。這也是第二基礎設施發揮其作用之處。
例:利用Web3代碼允許DApp從用戶錢包中呼叫智能合約功能
  • 區塊鏈節點:有兩種類型的媒介可持續監控及經營區塊鏈- 礦工和節點。礦工直接維護和運行區塊鏈,節點則監控並向區塊鏈提交交易。相似於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s)與雲端服務供應商間(例如AWS)的比較關係。與現今大多數應用程序使用AWS服務運行期後端程式的方式類似,區塊鏈節點供應商,比如Infura,對區塊鏈節點執行同樣的操作。當一個錢包要向區塊鏈提交交易,或是查詢狀態時,它會向節點供應商提出請求。應用程序的應用程式伺服器也可透過與節點供應商互動,類似於發出遠端程序呼叫(RPC call)的方式,保持應用程序的邏輯更新。

開發人員需要知道些什麼?

工具和框架

了解如何使用並且熟練使用方法是開發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儘管Web 3.0仍在其早期階段,但我們已經開始擁有一些可使用的工具,開發人員得以進入MVP階段並進行更快速的迭代。這在以太坊上最為明顯。感謝社群的貢獻,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相繼湧入。

圖表來源: Stefano Bernardi,數據來源: Github

雖然在此不會詳細介紹可使用的工具,但了解哪些是可被支配的對於開發者是會很有幫助的。以下的列表並不全面,但包含了新開發人員應開始著手使用的工具。

設計選擇

要去中心化些什麼:這是一個新興且關鍵的選擇。早期大多數開發人員的目標是盡可能將所有東西都去中心化,並將所有內容都放在區塊鏈上。有鑒於目前區塊鏈緩慢且昂貴的性質,這是不可能擴大規模的。加密貓可能是第一個試圖將某些部分集中在一起的DApp,例如他們育種的邏輯是不公開的。儘管他們受到一些關於此的批評,仍有用戶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以此邏輯所孕育出來的貓咪。Gods Unchained是另一個將遊戲本身託管於標準雲端基本建設的例子,但資產所有權可在狀態層上被追蹤。

儘管許多DApp採取不同的去中心化途徑,但第一原則皆會是 “最低限度可行的公共狀態”。若要建造一項用戶可擁有資產的遊戲,那麼所有權便應該要放置在區塊鏈上。若要建構一個可預測的市場,那麼報告和報酬也應放置於區塊鏈上。在一天結束,若用戶可對關鍵活動聲明所有權時,便會發現應用程序的價值。

Web應用程序與原生應用程序比較:這是幾十年前的選擇,但採用Web 3.0應用程序的新形式。基於兩個簡單的理由,現今大多數的DApp都是網路應用程式:a) 用戶無須每次下載一個新的應用程式 b) 用戶無須創造新的錢包即可使用應用程序。少量存在的原生DApp會導致不理想的用戶體驗:創造新的錢包。顯而易見的這並非一個可行的未來方案,因用戶部會維護數以百計的錢包密碼。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不具困難的方式使原生應用程式可克服使用者經驗這一道門檻,但就目前而言,web應用程式提供更輕鬆的用戶引導經驗。

桌機與行動裝置比較:Web 3.0版本並不是要在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而是關於用戶如何在這兩個裝置上使用DApp。像MetaMask一樣的桌機網路擴充功能,一直是大多數使用者與DApp互動的方式。雖然它要求擁護下載新的擴功能,用戶仍與他們所熟悉的瀏覽器介面進行互動。

然而在行動裝置上,至少在iOS上市無法執行的。這也是為什麼像是Coinbase錢包應用程序,會將其瀏覽器內建至其應用程序中。一旦進入瀏覽器的視覺畫面後,DApp體驗與在桌機上使用的感覺並無差別。在開發移動裝置時,有許多技術細節需要特別注意,Coinbase錢包的開發工程領袖Pete Kim會於此做介紹。

迄今為止沒有其他解決方案的挑戰:

燃料費(Gas)由誰支付:在以太坊上建立的每一個DApp都需支付交易成本,稱之為以太坊的燃料費。但若有數百萬非加密貨幣使用者的用戶要使用Web 3.0應用程式,實非長遠可行之計。有許多解決之道都仍只是紙上談兵,有一些聽起來較為實用,譬如Gas relayers,但目前皆尚未實行。

是否特定於應用程式帳戶:Web 3.0中一項令人興奮的應用便是通用身份。由於目前身份識別功能的解決方案不多,一些DApp仍要求用戶創建新帳號,以便使其app的活動與用戶身份相連結,但如此一來便與Web 2.0沒什麼差別。一旦擁有了功能性去中心化身份解決方案,DApp要如何應對以及呈現?雖然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有一些提案已被提出,例如使用ERC-725和ERC-735所建構的Origin示範

總結

第三部分(How)的目的在於概述Web 3.0為應用程式架構所帶來的改變,以及開發者在開始建構Web 3.0時所需之道的知識。Cryptozombies對於初學者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是一個有趣工作坊,教人如何創建自己人生第一個Web 3.0應用程序。

儘管建造Web 3.0應用程序的方式會隨著其周圍的基礎建設發展而改變,但重點是,這些應用程序正在被建構當中。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網絡現在好比蠻荒的西部,而許多聰明的團隊正開始抓住挑戰和機會。

在此特別感謝Linda Xie, Josh Stark, Tony Sheng, Sid Coelho-Prabhu, Jacob HorneDaniel Harrison所提供的意見.

本篇文章來自Coinbase,內容詳細分析了Web 3.0發展背後的動機和技術。

原文連結:Understanding Web 3 — A User Controlled Internet

加密貨幣屬高風險投資,我們不鼓勵大家盲目跟隨,應審慎評估後再做決定。區塊先生致力於提供區塊鏈教育,從世界各地的區塊鏈組織與活動中學習,努力傳達相關知識及最新趨勢,讓大家能夠一起成長茁壯。我們也很歡迎各位讀者提出任何區塊鏈相關的問題一起討論。

加入區塊先生電子報
關注區塊鏈相關新聞及最新活動預告:http://pcse.pw/5ZAH7

It’s a revolution, and we believe in it.

區塊先生誠徵實習生,意者請寄信至:hello@mrblock.tw

--

--

Mr. Block (Editor)
區塊先生 Mr. Block — Blockchain & Tech.

Editor of Mr. Block. Write about contents related to blockchain, cryptocurr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