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偶像劇以外的題材,真的只是放棄賺錢才能拍的劇嗎?

我一直很好奇:在網路堀起的時下,製作公司在規劃節目的時候,究竟是從什麼依據去判斷某個題材,或是某個劇本可以帶來最高的預期收視表現?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y 21, 2018

--

從我個人過去追劇的經驗去歸納,我算挑題材不挑地域的追劇者。只要是題材有趣、評價也不差,不管是台陸英美日韓劇我都看。但這幾個月下來,我追劇的時間幾乎是從中午休息時段、睡前放鬆的前一兩小時搶來的,為了能在單位時間內追求最大的觀賞效益,我變得很在意:我所追的劇到底好不好看?

我判斷一部劇值不值得追,主要會透過「題材」、「話題」以及「推薦」三種方式來判斷:

  1. 題材:如果是即將上檔或是 ON 檔劇,我會去看劇情介紹、預告片還有片花。
  2. 話題:主要從 PTT 各大劇板,看 ⒈的題材資訊,或用關鍵字找「無雷的」特定作品,看文章數量、每篇文章的回應數量,以及文章&回應內容去判斷自己對該部劇可能的評價。
  3. 推薦:身邊若也有看劇的朋友,如果覺得好看,自然透過各種方式,例如:聊天推坑、在社群軟體發心得文等,推薦給身邊的人。

在最近上檔的各種劇中,各種劇的題材都十分多元,不乏愛情、法律、推理、犯罪懸疑,唯有台劇始終貫徹「異性戀愛情偶像劇」。在今年上檔,且由東森、三立或八大製作/發行的劇,大致上有《已讀不回的戀人》、《姊的時代》、《我的男孩》、《高塔公主》、《前男友不是人》以及《三明治女孩》,清一色,幾乎都是異性戀愛情偶像劇。主軸並非異性戀愛情,但其中有愛情元素在內的創新題材,我所知道的有《翻牆的記憶》、《1006 的房客》、《人際關係事務所》以及《HIStory 系列》,這些創新題材中,幾乎都不是主要的製作公司所拍攝:

  • 《翻牆的記憶》:TVBS 拍的,但 TVBS 2012 年才進場戲劇市場,作品相較於其他製作公司仍然很少。(詳見註 1)
  • 《1006 的房客》:演的是臺灣偶像,但發行的是愛奇藝台灣代理商。
  • 《人際關係事務所》:演的是臺灣偶像,但發行的是愛奇藝台灣代理商。
  • 《HIStory 系列》:由網路 OTT 平台起家的 CHOCO TV 製作。

而愛情偶像劇,就是我在「題材」幾乎會自動過濾掉的劇;通常都是因為「推薦」才會再回鍋看。

臺灣主要製作公司充斥異性戀偶像劇的這個現象,我目前把原因之一歸咎給「收視率」──各個時段用電視收看該節目的用戶比例。收視率主要是在台灣選出 1800 個堪稱足以代表臺灣收視人口的樣本戶,裝上「個人收視記錄器」,該戶每個成員打開電視,都要按下專屬的特定按鈕輸入背景資料才能看。然而,收視率這個數字,長久以來因為樣本偏誤、抽樣誤差,以及無法計算網路表現的關係,其信度跟效度都廣受批評(見註 2)。

政問有出了一支影片,專門介紹「收視率」的更多內容,有興趣可以參考:

影片/收視率介紹(來源:政問

由於目前的製作公司主要的播放平台都是以電視為主,網路平台為輔。而過去臺灣過去(由收視率顯示出)表現好的內容,多是愛情為主軸的偶像劇(還有鄉土劇),很容易給人「就是要愛情偶像劇才會賺」的錯誤歸因。這也導致了《麻醉風暴 2》因投資方的要求而在醫療劇中加入大量愛情線,導致格格不入又大量刪減的結果:

雖然近年不乏創新的題材,但只要無法撼動收視率這個數字,從營收的角度來看就毫無意義。而網路聲量與收視率數字幾乎是平行世界的案例,可以參考〈台劇就是爛?收視率無效?爛劇淹沒好劇的怪現狀〉這篇文章,娛樂重擊針對同一時段的節目,比較收視率與網路表現的差異,其中不代有網路話題熱門,收視率表現卻平平或是不佳的劇:

圖/同一時段的戲劇,收視率與網路表現的差異(來源:娛樂重擊

現在人人在講數據分析,而數據分析的應用領域也開始從廣告的投放擴散到其他領域,有線電視開始數位化、OTT 產業開始分析使用者行為。我一直很好奇,現在的製作公司,在決定是否開拍某部戲劇的時候;或是廣告公司要針對特定戲劇播出時段投廣告時,除了收視率以外,到底有沒有辦法用其他的指標,例如:某 OTT 平台不重複觀看人次、播放量、看完整部劇的比例,作為估算播出效益的依據?又或者說,製作公司在分析一部作品表現好的背後原因時,能否有足夠的數據或資料去判斷,究竟是卡司、題材或是製作人,造就了作品的播出效益?

在網路收視行為已經逐漸追上電視收看,甚至出現黃金交叉的情況下,若身為支持某部劇,但不是那 1800 戶的其中一戶的使用者,無論發表再多評論、推坑、在正版平台上觀看,都沒辦法回饋給播出效益的統計上,而只能期待充滿爭議的收視率能垂憐喜歡的作品。也難怪在臺灣內容產業在大環境變得艱困、製作費缺乏而開始傾向保守路線的時候,這些題材只能被當成是「奢侈時才能有的新花樣」或「放棄賺錢才能拍的劇」。

至於另一個常被提到的原因:製作費。我認為也是,但不能拿來當藉口。有人常說韓國、中國也拍愛情偶像劇,表現仍然很亮眼,臺灣是因為沒錢才拍不好。但內容產業是否賺錢,幾乎都是一個「賭」字,只差在製作單位對贏輸的承受程度不同。若錢就是這麼多、大環境短期間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在節目的規劃上,也不一定就要拍到快 20 集,小規模但是題材好、故事線完整,再精確去了解使用者的觀看行為去規劃贊助、廣告或播出平台,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參考資料

若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拍手」支持:1. 單純喜歡:請給我 1–5 個拍手;
2. 希望看到這一類內容:請給我 6–15 個拍手;
3. 其他:16–50 拍隨便你拍!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 Follow Jocelyn Lee ,讓我有機會分享給您更多內容:)

--

--

練嘸蝦米輸入法意外寫起部落格的傢伙,在野法曹,筆記軟體「熊掌記」忠實粉絲,最想再去的國家是紐西蘭。 📧 mtrg01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