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費城之音」傳奇

Huang Che-Chin
music, love & life
Published in
7 min readDec 21, 2017

百年「費城之音」傳奇

費城管弦樂團簡介

費城交響樂團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文 / 黃哲嶔

即將邁入第一百個年頭的費城管弦樂團,將由現任音樂總監沙瓦力許領軍,於今年( 1999)五月下旬首度來到台灣演出,這將會是台灣樂壇邁入千禧年之際,最大盛事之一,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樂團之成立

費城為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首府,長久以來音樂活動一直非常鼎盛。早在一八二○年這裡已經有了「音樂基金協會」,但是屬於費城的樂團,卻要到一九○○年才得以成立。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費城的音樂環境一直蓬勃發展,但後卻演變成必須仰賴紐約以及波士頓地區的樂團來訪才得以維持。一八九九年夏天,德裔指揮家 Fritz Scheel拜訪費城,由三個業餘音樂團體出錢贊助他演出兩場音樂會(註一)。音樂會於一九○○年的春天舉行,結果十分成功,因而使得費城決定成立自己的新樂團,並由 Fritz Scheel擔任永久的指揮。當年的十一月十六日在費城著名的音樂協會( Academy of Music)音樂廳,Fritz Scheel指揮八十六名團員舉行了歷史性的第一場音樂會,費城管弦樂團於是成立。

Scheel與樂團合作至一九○七年他逝世為止,期間他徵聘優秀的演奏家,逐步建立一個訓練有素的樂團。後繼者為一九○七年至一九一二年的 Carl Pohlig,他曾是李斯特的友人及學生,更是馬勒在維也納歌劇院工作時的助理指揮。一九○九年他邀請拉赫曼尼諾夫擔任客席指揮,開啟了拉赫曼尼諾夫與樂團長久的合作默契。一九一二年 Pohlig離開美國回到德國,便結束了與樂團的合作關係。

第三任指揮 — 史托科夫斯基

第三任指揮便是赫赫有名的史托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他於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三六年間,帶領樂團塑造了鼎鼎大名的「費城之音」。在史托科夫斯基帶領之下,樂團逐漸受到舉世的矚目,樂團能有今日的名聲完全是他的功勞。

史托科夫斯基個人所具備的明星特質,經常使樂團成為全美國的話題焦點,而他優秀的音樂家氣質,也是不容否定的。樂團就在他的優異的領導下,完成了許多傑出作品在美國的首演,其中包括了一九一三年演出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一九二五年的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號交響曲,以及於馬勒的第八號交響曲與《大地之歌》、荀白克的《第一號室內交響曲》與《弩馬之歌》、史克里亞賓的的《神聖之詩》、西貝流士的第五、六、七號交響曲與貝爾格的《伍采克》,其他還包括布梭尼、瓦瑞斯等人作品在美國的首演。而由他們做世界首演的作品則包括: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交響曲與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荀白克的小提琴協奏曲。

史托科夫斯基除了為保守的費城人引介上述前衛的作品,同時也嘗試調整演出者的坐次、樂團的聲響,以創造更好的音響效果,並試圖利用廣播技術傳遞樂團的名聲。一九一六年樂團舉行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在美國的首演,由於動員了上千人演出,並將樂團團員擴增為104人,不但透過廣播向全世界播音,也留下了唱片記錄,樂團因而開始受到舉世的矚目。

第四任指揮 — 奧曼地

史托科夫斯基之後由樂團的首席指揮奧曼地( Eugene Ormandy)接任指揮一職。由於史托科夫斯基的指揮經常引起爭議,樂團的董事會便考慮邀他與史托科夫斯基共同領導樂團。終於在一九三六年奧曼地正式受命擔任樂團指揮,起初擔任助理指揮,而於一九三八年音樂總監,他將史托科夫斯基為樂團建立世界知名的「費城之音」再加以精練。

早在一九三一年他便曾受邀擔任客席指揮,當時他奉命接替生病的托斯卡尼尼上台指揮。他與樂團合作長達四十四年,在美國樂團的歷史上可為空前。期間他們經常旅行演出,總計自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共做了六次的歐洲之旅,同時也訪問了拉丁美洲、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而一九四九年的大英帝國之旅,是他們的首度海外之行。在五十年間,奧曼地與樂團共錄製了四百張的 LP專輯錄音,其中的三張更獲得金唱片的銷售佳績。

奧曼地為樂團建立世界知名的超級演奏水準,也因此吸引了許多作曲家願意將作品交由他們發表,由奧曼地與樂團合作首演的作品包括:巴托克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巴伯的小提琴協奏曲與《美蒂亞》、魏本的三首管弦樂作品與《夏風中》。

第五任指揮 — 慕提

一九七八至八○年的樂季,即將退休的奧曼地將音樂總監一職的頭銜交給樂團的首席慕提( Ricardo Muti),而奧曼地則成為樂團的桂冠指揮。慕提藉由為聽眾介紹更多個時期的新音樂,為樂團演出建立多樣化的傳統。更以穿著正式演出服,為高中學生彩排樂曲,以吸引他們的興趣。他更接續前人的腳步繼續倡議當代音樂,更委託作曲家創作樂曲。一九八九年慕提更宣佈任命普立茲獎得主,美國作曲家藍茲( Bernard Rands)擔任樂團的首任常駐作曲家。一九八三年開始,慕提恢復的樂團的歌劇傳統,以音樂會演出的形式演出葛路克、威爾第、普契尼、雷翁卡瓦洛與華格納的歌劇作品。一九八八年他領導樂團以三週的時間巡迴美國演出,同時也在事隔二十二年後再度訪問南美洲。

現任指揮 — 沙瓦力許

一九九○年九月樂團宣佈任命第六任的音樂總監,由在慕尼黑出生的沙瓦力許( Wolfgang Sawallisch)擔任,並同時展開一個星期的音樂節活動。沙瓦力許以歌劇指揮聞名,是最受歡迎的指揮之一。沙瓦力許曾與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合作長達二十一年,擔任音樂總監一職,此外他也曾擔任東京 NHK樂團的榮譽指揮。由於來自樂評與大眾的好評,自一九六六年開始他便持續與樂團合作,他最初的數張唱片錄音便是與費城管弦樂團合作,包括了德弗乍克的第七、八與九號交響曲,由 EMI所發行。

一九九三年,沙瓦力許帶領樂團巡迴亞洲演出,包括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奏為紀念樂團首度訪問中國大陸的二十週連慶祝音樂會。自沙瓦力許就任以來,重要的音樂演出包括在美國首演的布列頓《戰爭安魂曲》、以音樂會形式演出的理察.史特勞斯的歌劇《納索斯島的阿麗安芮》,以及自一九三六至三七年的樂季以來,未曾在音樂協會上演過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他也帶領樂團二度訪問亞洲,以及中南美洲、歐洲、美東等地。自他擔任音樂總監以來已經為 EMI公司錄製了十數張的唱片,包括了四張理察.史特勞斯的作品,以及一張史托科夫斯基的改編作品。

據 Enrico Stinchelli所著的《不朽的指揮家》( I Grandi Direttori d’Orchestra,中譯版「世界文物」出版)一書指出沙瓦力許為「德國樂長的理想典型,具有所有的優點(流暢、嚴謹、旋律感強、熱衷音節並為之獻身),但在表面上,他的詮釋淡雅和不夠深入」。又「沙瓦力許能創造出一種超自然的、光輝燦爛的童話氣氛,在人們以不再相信童話的時代創造出童話氣氛」。或許這正是對沙瓦力許指揮藝術最公允的論斷。

演出場地

每個樂季樂團都是在他們的大本營「音樂學會」舉行一系列的音樂會,每年平均舉行九十場的音樂會。這個「音樂學會」音樂廳早在樂團創立之前便已經建立,音響效果頗佳。夏天時樂團也會在曼恩音樂中心( Mann Music Center)演出,而在八月時則移往薩拉拖嘎表演藝術中心( Saratoga Performing Arts Center),冬季時於紐約、華盛頓、巴爾的摩等地演出。自一九八九年起,指揮家杜特華( Charles Dutoit)受邀擔任樂團在曼恩與薩拉拖嘎夏季音樂季的藝術總監。

(註一)這兩場音樂會名為「菲律賓音樂會」( Philippine concert),目的是做為西班牙戰爭陣亡及受傷官兵的募款音樂會。

Tags: published, Philadelphia Orchestra

December 21, 2017 at 02:44PM

Open in Ever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