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 Back#1 利物浦・Sound City: The Beatles, the Towns, the Clash

2012. 10.09

St. Luke’s Church, Liverpool

二十多歲的人生,何等幸運可以多跑幾個地方。這次來到Beatles的故鄉。

流行音樂研究,選擇了之後就將是我這一年揮之不去、吃不消但又捨不得丟到的包袱。幸運的話,會是一生之久。從小到大聽音樂喜歡音樂,這過程如同戀愛一般有好有壞。帶著敬畏成為了音樂的參與者;二十歲過後,期待成為犀利但溫和的觀察者。

我沒有想過英國行第一篇網誌,得談這麼嚴肅的事情。但各種大大小小生活的安頓,相較於思想的衝擊,實在太過輕易。也想談談煮飯、佈置、生活瑣事,但我實在不願意此刻生命的膠著感流失在歲月之中。想詳細記錄這完全自找,但也無比珍貴的心情。

研究流行音樂是多麼陌生但吸引人的概念。但真正開始經歷之後,也開始體驗其中的辛酸和滿足。前兩週跌跌撞撞,若要形容此刻,我會說,我很努力地在自己的缺乏、時代的缺乏、和不甘認輸的裡面,找尋一個不至墜落的平衡點。

上課的時候,我們從一大堆Reading中(我沒有誇張,真的是一大堆)去討論pub文化對於local music 和amateur musicians的影響;pub的功能,除了是音樂人通往職業的訓練所之外,是否也形塑了地方的音樂文化?和自給自足、不帶其餘目的的生態系?我們也討論Tribute bands、以及musicians對於自己職業的觀感,以及對於創意揮灑空間想像和實際的落差。

我是多麼努力想要接收那些新的概念,但也冷不防地會發現,這些概念只有對我來說是如此需要消化、需要想象。Folk club、Western and country club? 這些是經營方式和目標完全群眾完全不同的空間。那些細瑣的敘述對於來自英美的同學而言,只是個映證,不需解釋無須辯駁,但對我而言,卻是我的文化脈絡裡並不存在的東西。這樣的撞牆期力道遠比我想像的大。於聽的音樂、接觸的媒體、和過往的經歷,我已經是相對「西化」的台灣年輕人,才兩個星期的課,卻讓我骨子裡真正的顏色表露無遺。

這些東西重要嗎?當然。因為唯有理解才能記錄,而記錄才能讓更多人理解。缺乏理解和論述的社會,得一次次犯錯一次次重新學習。只是這些無比重要的課題,我一點概念也沒有。

討論的時候,我想像一個Folk club的存在,然後闡述、理解他。有時儘管我讀過了文章,別的同學沒有,但討論之中我還是感受到,他們知道這些場所的精髓和意義,而我只是在拼湊線索、拾人牙慧。

格格不入,不僅存在於討論每個字都聽得懂但插不上話,更在於有時想到台灣動不動就要被關掉或無法生存的livehouse,那種氣餒也是無法被分享的。

但總不能永遠帶著國仇家恨上課。我知道這樣的訓練會幫助我脫離過於主觀的濫情,好好討論事情。

一開始,心裡有點抗拒,總覺得有股外力想要侵入我的思想:所謂「先進國家」對於音樂的看法、和對於「文化」的假想。我的學校、老師、和同學都是那股外力。耍賴的時候想說,這是你們的規則、你們的音樂。不是我的。不過冷靜思考之後,我會說,這就是出國進修的真諦。從抗拒、到反省、到創造。或許每個步驟都是血淚,但我會好好經歷。

思想上更多的撞擊、更多的火花。不只是學做飯、學英文、學獨立而已。儘管超出自己的舒適區,但我想這就是負笈他鄉的真實意義。好好體會,好好生活,好好珍惜。學得夠好的話,有一天我也會有獨特的觀點,可以來詮釋你我真心理解和擁抱的事物。

--

--

Lin, Chen-Yu (林真宇)
音樂在某處

Popular music studies. Research associate, lecturer, documentary filmmaker, and ethnographer in music based in Liverpool. 從流行音樂到影像文字,從台灣,到音樂,一路到英國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