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的声音

絮叨一张惊喜了我的老友唱片

银钢 Nick
琐碎集 MY BLOGS

--

拿到这张唱片时,已是我和兴珂时隔15年后的再度重逢。上个世纪末,我们曾一度共在一个酒吧演出,那是一个昏黄而热闹的胡同,60后的老板,70后的文青都在灯影憧憧中泡着各自的妞,唱着各自的梦。世纪之交,我于偶然与必然间逐渐淡出此圈,成为一个早九晚六的写字楼人。一晃十多年与兴珂几无音信,而当年他在那昏黄的Pub里吟唱的醇厚乡村音乐嗓音,也存留于记忆角落无从寻觅。

科技的进步摧枯拉朽的摇动着一切,甚至那些久远而古早的记忆与人,也都因技术的发展而被重新挖掘出来。去年我们在微博上无意相逢,欣然慰然的重聊起来,知道他这么多年也一直还在坚持做那份音乐理想梦,仍然还在演出,在演奏,在创作。而白天也依然做着那一份和音乐几无关联的工作——某大学经济学讲师,似乎这两者的差别太大,听上去是无法融合甚至还有冲突的,但我深知从知识结构的层面来讲,这样的跨度,这样的无关,其实正造就了一个人完备的才华结构,此中奥妙需另起一文详述。

我俩在微博上相约多次要重聚一次,再次去看他的演出,几次都因各种琐事、各种惰性而不了了之,今次新年伊始,放假赋闲,京城今冬的雪又来得早,才去元旦,已是冰封雪舞,此种凛冽的寒夜,突然觉得要听音乐,听那种现场的音乐,那种Country music, Rock’n Roll, Blues的Acoustic sound,随即驾车出门,直奔他演出的酒吧,于是一切的重逢都是美好,于是热切的寒暄后,他拿出此枚唱片,新鲜出炉,说是上周才录制完毕,欣喜中接过。继续叙旧,听歌,兴珂的人依旧温和平祥,岁月没在他那刻下什么痕迹,我们仿佛又回到上世纪末三里屯那昏黄的胡同,酒吧。。。聚会完毕,驾车回家途中,急不可待把唱片放入车载CD,屏息等待了10多秒未见动静,继续候听,终于一段十六分音符的吉他闷奏和着略微的合成器电子音,缓缓而有力的捶击我的耳朵,我知道这唱片不会俗了。一种想写下感受的冲动开始涌动起来,要写乐评吗?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乐评是个很扯淡的事,音乐是用来听的,不是靠几个乐评人的白乎就可以明白那音乐的怎么回事。甚至乐评还有误导听众的嫌疑。

一张唱片于我,衡量标准有三项,第一:是否好听,第二:是否好听,第三还是是否好听。一张唱片如果不好听,其他的说到天也是白搭,这也是音乐本身的实质魅力所在吧。可是,一张唱片怎样才算好听,如何才能好听呢?这似乎又是一个太过主观判断的难题,他人如何度定音好听与否,我不得而知,也无心与之争辩,既然此为一主观感受的听觉结果,那么,我亦是能举出一些于我而言算是非主观的条件的:1、旋律;2、编曲;3、演唱;4、风格;5、录制这五大要素算是我主观衡定一张唱片好坏的客观因素吧。

《诺言》是兴珂此张唱片的第一首歌,一首比较明确的励志类作品,此类歌曲其实乐坛比比皆是,各种主旋律声音里不乏这种歌曲,但也是最大多数烂歌的所在地,喊励志口号是一件最便宜的事,它不需要阅历,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沉淀,更不需要音乐修养。所以它最容易由此堕入庸俗不堪。国中此类作品,除去Beyond的家驹那些经典之作,大陆也只有汪峰的一些作品还算不错了。

“来吧,自终点再次出发,别让岁月虚荣掉胆量。许诺给我一个方向,往高山亲吻大海的地方,也许诺言再次被埋葬,在大地的叹息中彷徨,有多少人选择等待和坚强。”

此为《诺言》的第一段,在在几近一分钟隐忍前行的吉他前奏之后,第一句唱出来,我的确有一点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好旋律,好动机,来势不错。《诺言》的编曲不俗,不见主流励志歌曲的热闹喧嚣,前奏吉他很迷人,浅浅闷奏的十六分音符,一种隐藏的东西在渐行渐近。有一种安静中涌动的力量。兴珂的嗓音我是熟悉的,15年前在酒吧听他演唱,干净,醇厚,很好的稳度,不着急的缓缓吟出,力量是沉在下面的。他唱此种此种励志歌曲,不喧嚣,不使劲,平稳里有诉求,激情中有洞悉。当然,此歌也有我认为很大缺陷的地方,可能是因为想表达的太多,在乐段结构与构思上显得有点繁复而杂多,使得这首歌最出彩的乐段被减弱了下去,如果能重新的缩混和编排,也许会更好点。

《生在七十年代》和《自由》是两首典型的Rock’n roll作品,无论编曲与演唱,风格都把握都很好,此种类型化的音乐正是中国流行乐缺失的,中国仍然处在学习欧美流行乐的阶段,差别不是一星两点,在音乐类型化分类上就是一个软肋,做出的音乐什么都不像,有时还自诩是特点,要知道欧美的流行乐发展了近一百年,已经形成了很丰富的类型,爵士乐、流行乐、电子乐、Hip Hop、民谣、乡村、摇滚乐,摇滚乐里又分出几十种细分风格:重金属、Rock’n roll、艺术摇滚、朋克、死亡金属。。。不胜枚举。兴珂在这张唱片里尝试了多种风格的音乐,Rock’n roll, 乡村民谣,迷幻摇滚等。能听出他的很多想法,也能看出他这么多年沉淀的技能,对这些风格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其中一首《当我七十岁》是一首地道醇厚的乡村歌曲,诙谐的歌词与典型的乡村编曲,做得纯正而自然。而我最喜欢的一首是《沉默的梧桐》,他用了两种风格制作了两个版本,一个是Slow Rock的坚定述说,一个是BOSSA NOVA中,沙沙作响的Shaker中娓娓道来的忧伤。截然不同的风格,却相同的好听。

此张唱片于我来说有一处更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音乐纯粹的魅力,不依赖歌词的引导或者误导,纯以音乐来打动人。长期以来,中文流行音乐太过依赖歌词的诠释来营造,过分强调歌曲的文学意义而忽略了音乐自身的力量,或者也可以说音乐制作人本身的功力不足以用纯音乐来阐述和表达,只要依据歌词的煽情与陈述来弥补。而听兴珂的音乐,我大部分时候都没看歌词,但从音乐营造的氛围里我已经感受了很多的美好,忧伤和力量。而回头再去看他的歌词时,却发现正是此种感受,不觉会心一笑。

其实,做音乐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你有点生活的感慨——无论喜怒哀乐,你有点做音乐的技能——无论高深与否,就可以做出不错的音乐来,而其中最难的是能否排除干扰,来自现实的利益干扰,来自所谓艺术追求的精神干扰,诚恳而真实的唱出或者弹出自己的感受,那就是音乐,而且很可能是很好的音乐。兴珂的这张唱片已经显现出这样的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