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成大白恐的距離.人權爭議事件的公眾史實作

【「人權爭議事件的公眾史實作」微學分課程】

面對具有侵害人權的社會爭議事件,如何在歷史創傷經驗上與公眾進行對話,一直是公眾歷史重要的課題。本項課程擬以開啟公眾對話為目的,以「台南白色恐怖」和「樂生療養院」兩主題,此兩大爭議議題皆涉及國家制度與對於人權迫害, 甚至具體身體經驗的衝擊,為了讓同學充分瞭解處於社會爭議事件下的人們,對於「壓迫」造成的創傷,以及成為一座座社會孤島的心境,本課程預計透過策展方式,對於過去的傷痛進行再現與對話。 本次課程二大議題預計進行三次的工作坊討論、實作,最終成果將配合人社中心 「沒有歷史的人」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於成大圖書館總館 B1 藝術走廊,進行聯合展覽,實際授課時間共 18 小時(不含佈展時間)。課程進行方式結合歷史文本 閱讀、策展規劃及轉型正義等議題。

這次會參與工作坊,除了因爲自己開始關注人權相關議題,且看到學校規劃非常完整的密集課程,就毫不猶豫的報名了。三次工作坊分別在三週的週末進行,第一週介紹課程的架構,及詳述樂生、及成大白恐案件的始末。必須坦誠地說,我對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的了解非常零散,幾乎以點為形式,尚未將事情的脈絡貫通,難以得知歷史的全貌。林傳凱老師開始進行成大白恐案件的脈絡前,他闡明了關於白色恐怖時期普遍大眾的誤解,希望我們都能夠以更為宏觀的角度看待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期。他首先以當事人的故事,帶大家一同解析成大白恐案件,看似零碎片段,我卻在聽了好幾個人的故事與關係後,拼湊出事件發生的全貌。到了第二週,助教發下一本厚厚的講義,乍看之下我還以爲是有文本需要閱讀,沒想到居然是一篇篇的歷史檔案!實在是又驚又喜,我從沒嘗試過以閱讀「檔案」的形式,去了解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與文本不同的是,歷史檔案更需要脈絡的支持和事件的掌握,否則在一篇呈現非客觀事實的檔案裡,難以解構檔案所傳達的資訊,有可能還會相信了偏誤的事實。

傳凱老師帶領大家閱讀歷史檔案

閱讀檔案時,發現超乎自己所想的困難,不僅是因為資料老舊,字貌模糊,且因為不懂閱讀檔案的方法,每看一段文字就需要很長的腦袋處理時間。但因為我以緩慢的方式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腦袋同時浮現許多關於成大白恐案件的想像和問題,再藉由團體分享時間,讓林傳凱老師解答我的疑惑,更快速且完整的建構我對案件的理解。我覺得以討論的模式進行案件的解構,資訊非常容易吸收,我能夠得到自己問題的解答,也可以在聆聽別人的疑問、疑問的解答後,產生新的問題,讓自己更貼近、靠近歷史。

下午進行肢體工作坊和版畫的初稿,我個人參與比較多次肢體工作坊的體驗,反而認為這次的場次並沒有特別印象深刻的感受,像是傳遞受難者書信的關卡,即便他們的傳信過程可能會受到阻礙,但沒有模擬出受難者面臨「死亡」的掙扎與在監獄無助的情緒感受,反而整體傳信過程稍微過於娛樂,沒有體驗到受難者的無助和活著的慾望。第二個體驗活動是要體驗傳遞書信的困難,但整體也是偏歡樂,似乎沒有感受到傳遞書信何等冒險,且擔負著死亡的風險。

製作版畫的過程非常繁瑣,從構圖、描圖、刻畫、刷印,每個步驟都亟需耐心與細心,偏偏我的性格最缺少的就是這兩個元素,導致刻板畫著實讓我痛苦不已。特別是刻畫的環節,需要小心翼翼地刻掉木頭,一不留神我的木刻筆就劃過我預期的範圍,難以挽救。我試圖用這樣痛苦的感受,去理解受難者在監獄被囚禁的心靈,內心混濁、無法改變現實的懊惱、對現狀的屈服,一一體現在我刻板畫時的狀態。我認為刻板畫與閱讀文本最大的不同,即是對歷史「再創」的體現,閱讀文本仍是以接收資訊的方式去建構我們所想,然而透過板畫的演繹,我們將心中所想呈現、以我們的觀點去詮釋歷史,進行一種歷史的「再創」。誠如謝仕淵教授於第一次課程所述,他期待學生能夠再現過去的傷痛,以過去的歷史與我們所生活的此刻對話,我想,或許謝老師期待在對話、討論的進行下,有沒有可能對未來造成一些轉變、期待新的歷史詮釋和理解。

謝謝這次人社中心設計如此精彩的密集課程,在這三天中激盪出深刻的對話、互動,我也在觀「一筆不勾消」的展覽中,看見策展團隊對歷史、對修課的學生,進行另一種再現。這是一堂涵養希望、能量的課堂,我期待人社中心進行更多多元議題的對話,邀請學生關注過去的歷史和此刻,也讓我們對未來有所期盼。

--

--

林妤慈 Shine Lin
Nada lab 一事無成實驗室

科技業菜鳥PM,著迷探索人與社會的關係。 這裡收錄我大學的思考,現在轉移到Substack 寫文字 https://substack.com/@shinelin 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