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跨領域求職|2024

正式入職一個月過去了,多了許多生活新的困惑和挑戰,展開對生命價值不同層面的探索。過去的我對於外界的眼光,有一種極值的焦慮,總是擔心做得不夠好、不夠厲害,所以很少主動分享自己到底在做什麼,連發ig stories都會過分擔心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過自從見了幾個一起在科技業工作的前輩,發現networking創造的正向力量,希望讓自己成為正向循環的一份子,所以想重新開始書寫記錄與分享。

「為什麼不當老師了?」「為什麼想去科技業?」這真的是每〜次認識新的人,必然會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在回答的時候都蠻痛苦的,畢竟才經歷完十幾場的面試,感覺又被帶入面試時焦躁與不安的狀態,難以十分自在的表露想法。現在終於能比較放鬆回答XD

學經歷:成大外文系>教育NPO>公立高中實習老師>(Now)科技業PM

我覺得社會對於學習和職業的一致性過分重視,讀外文系可能直接的思考會是當翻譯、客戶經理、英文老師等等,一定得跟英文扯上邊(老實說英文本來就不是外文系的專業,我們學的是文學語言學!)仔細一想在這個快速變動的社會中,重要的hardskill不斷的在跟著趨勢改變,重要的會不會是保持好奇和持續學習?科系是快速辨別candidate能力的方法,在大學四年受過的思考訊息肯定有價值,但我想挑戰的是transferable skills是不是同等能夠被重視,讓跨域的能力被看見。

我整理過往跟專案管理有關的經歷,包括設計思考工作坊、歐洲交換學生時的課程專案和NPO新手教師專案,展現跨國溝通能力和領導力。

面試的時候仍是被打得滿身碎骨,畢竟就是一個科技小白,甚至一開始連ODM、OEM都搞不清楚,什麼是BOM表和Spec,且對市場的觀察極度無知。這是跨域轉職必須花時間補足的練功,證明自己已經充分思考過要踏入全新的產業和領域,還有如何展現你的決心。

面試熟能生巧,到差不多第五場面試的時候,我能夠很自如說明轉職的思考和企圖心,然而在幾個很挑戰的問答下,我還是會亂了節奏,陷入自我懷疑。印象很深刻收到一封rejection寫著「主管已經尋找到更適合我們產業的求職者。」好像被劃了一條界線,說著你來錯地方了。

心碎過後整裝出發,意外非常順利的上岸,更多的是感受到自己的幸運。

科技業對我來說是一片未曾探索過的大海,everything is completely new,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在繁雜嶄新系統的學習,每一天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挫折,讓我深深感受到成長,而這正是我當時在教育場域工作感到缺乏的能量來源。

要感謝的人事物總是太多,一路上陪伴我度過面試的前輩,在履歷和面試上給予實戰經驗的朋友,讓我愈挫愈勇;Onboard前順利搬家,在兩個禮拜之內找到台北的租屋處、一個禮拜內從高雄打包好北漂、包裹及時送達、與許多好久不見的朋友在台北相聚,持續思考生活和職涯的方向。

歡迎直接comment你的想法或提問,我會盡可能回答 : )

--

--

林妤慈 Shine Lin
Nada lab 一事無成實驗室

從教育領域跨到科技業的菜鳥PM,始終著迷於探索人與社會的關係。文字散見於 Substack https://substack.com/@shine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