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冷戰時代最甜美的「面子」:鄧麗君經典化之路

Nai-Chen Yang
骰子蠹魚
Published in
5 min readApr 26, 2020

1月29日是已故歌手鄧麗君的60歲冥誕。儘管鄧麗君已逝世18年,她的影響力卻持續不輟,不僅台灣和中國皆為她舉辦特展和演唱會,她的音樂仍然是華語影視和音樂作品不斷挪用的對象。

去年底上映的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就挪用了〈何日君再來〉做配樂。儘管所使用的並非鄧麗君的演唱版,但對當今兩岸三地大部分觀眾而言,提起這首名曲,腦海中第一個閃現的往往是唱響這首歌的鄧麗君。有趣的是,電影中那句:「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時勢使然」,某程度呼應了鄧麗君的命運……。

鄧麗君無疑是冷戰時代最甜美的「面子」,她的「經典化」除了源自動人的歌聲,更源於特殊的冷戰政治情境。鄧麗君的音樂地位看似同獲兩岸社會尊崇,然而細探背後成因,她在兩地的成名背景其實大不相同,而「鄧麗君」這個符號的文化影響力看似超越兩岸政治,實際上卻深受現實政治的伏流牽動……。

鄧麗君在台灣:「國語政策」與後殖民情境造經典

鄧麗君的音樂早年在台灣之所以走紅,其中一個因素是國民黨政府早年粗暴的語言政策。49年後,國民黨在台灣實施「國語政策」,打壓閩南語、客語等方言,獨尊「中華文化」,並扼殺台灣本土文化直到80年代末期,導致「國語歌曲」壟斷樂壇多年。

作為「外省第二代」,鄧麗君標準的國語口音及模仿中國地方小調的唱腔符合當時的文化及語言政策。此後,鄧麗君將日本曲風帶入流行歌中,其風格也滿足日本後殖民情境下,臺灣大眾的音樂品味,使得她的音樂地位獲得鞏固。

80年代以後,鄧麗君的音樂在中國大陸流行,國民黨政府因此進一步將鄧麗君應用在彼時的宣傳戰中。當時,國民政府甚至曾用「空飄」或「海漂」等方式,將她的音樂卡帶送到中國。許多報導甚至以「白天聽老鄧(鄧小平),晚上聽小鄧(鄧麗君)」或「不愛老鄧,只愛小鄧」等宣傳詞,宣傳鄧麗君在大陸的火紅程度。

鄧麗君在中國:小調清新 成兩岸交流敲門磚

在中國大陸,鄧麗君的音樂大約在70年代末期,因為大陸進行改革開放,輾轉自香港流進大陸。

研究兩岸流行文化多年的台灣南華大學張裕亮教授指出,鄧麗君的歌聲柔美,和過往文革時期強調「高、硬、快、響」的革命歌曲不同,使得鄧麗君的歌聲深獲大陸民眾青睞。當時,鄧麗君等台港歌手的音樂影響之甚,甚至讓鄧小平在1983年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中,嚴厲譴責鄧麗君等港台流行音樂是「精神污染」、「資產階級的腐朽文化」,擔心靡靡之音腐化人民心靈。

曾就鄧麗君現象進行研究的台灣大學研究生賴彥甫認為,鄧麗君之所以能在當時的中國走紅,還因為她的音樂提供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想像外國以及「現代性」的管道。賴彥甫甚至認為,鄧麗君音樂才是兩岸交流的一塊敲門磚,他說:「現今的兩岸研究都以1987年台灣實施解嚴並開放台灣民眾前往大陸探親的那一年為起點,但我認為至少應該要上溯到1970年代末期。我認為『鄧麗君』才是兩岸交流真正的開端。」

鄧麗君的形象流變:從「愛國藝人」到「世界主義」

隨著兩岸正式開放交流,「鄧麗君」儼然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約數,其影響力和普及程度有時候甚至超越「兩蔣」等政治符號,例如2009年她在某中國媒體的網路民調中,成為「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第一名。然而「鄧麗君」這個符號的意含,卻未隨著她的離世而凝止,反而在冷戰後延伸出新的形象。

80年代冷戰時期,鄧麗君因為時常參加勞軍活動,被國民黨政府打造成「軍中情人」、「愛國藝人」,甚至曾獲得當時臺灣新聞局頒發的「愛國藝人獎」。當時鄧麗君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反共宣傳利器,常至「前線」喊話,宣傳民主自由價值及反共言論,曾誓言:「我回大陸演唱的那一天,就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那一天……」更曾在軍方的安排下,到古寧頭使用高度望遠鏡遙望中國大陸,直言:「真希望我們能快點打回去!」

然而隨著兩岸開放正式交流、流行文化商品密集流通,鄧麗君「軍中情人」、「愛國藝人」的反共形象產生有趣的變化。賴彥甫參觀2013年1月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追夢─永遠的鄧麗君特展」後指出:「特展中對鄧麗君的論述明顯強調她『泛華人』和『世界主義』的特質,展覽辦在『陸客』必經的中正紀念堂,都可以看出主辦單位向中國市場招手的企圖。」

鄧麗君的哥哥鄧長富,在一月底出版的鄧麗君官方傳記序言中,更多次論及鄧麗君在中國大陸的影響力,並強調:「中國大陸是麗君演藝事業非常重要的一站,她生前未能踏上此地已是一生的遺憾…」無論是特展和傳記,相關論述都巧妙迴避了當時鄧麗君堅決「不登陸」的政治背景。

時勢造「面子」 「麗」人難再得

隨著鄧麗君的早逝,世人已無從得知鄧麗君會如何理解冷戰所造就的荒謬,甚或是否曾感受到淪為政治工具的無奈。唯一能確知的是,鄧麗君的「經典化模式」可一不可再。

倘若鄧麗君生在現代,或許仍會因為出色的歌聲成為「實力派歌手」,甚至得以登上「大陸春晚」、走紅華語樂壇,但卻難以成為「時代經典」,因為隨著冷戰結束,兩岸開放交流,台灣政府不再獨尊國語、打造「反共歌手」;中國也廣開娛樂管道,小調唱腔不再特殊,造就「經典」的時勢已不復再。

1月25日台北「追夢─永遠的鄧麗君特展」的開幕記者會中,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特別現身讚美:「鄧麗君的音樂是『超越政治』的文化力量!」政治人物口中「去政治」的語彙,巧妙地呼應鄧麗君看似「超越政治」的音樂,其實與政治盤根錯節。

借用電影《一代宗師》的台詞,鄧麗君可說是冷戰時勢所造下的甜美「面子」。然而這個看似是兩岸文化交流最大公約數的甜美「面子」下,冷戰時代「流了血的裡子」又是什麼?那個時代的衝突和荒謬是否已經弭平?或者只是被大眾娛樂歌舞昇平的表象掩蓋?這或許是兩岸政壇和樂壇殷切「歌頌」鄧麗君之際,仍然曖昧不清的文化內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