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產與迷思

盧品辰
BEST 惡地共築
Published in
Aug 14, 2021

文/盧品辰 Lô͘ Phín sîn

今年(2021)6月底時,屏東爆發COVID-19 Delta變異株的疫情,也因此在網路上掀起一波退訂潮,擔心病毒會透過芒果傳染到其他縣市。就在此時,許多人才知道原來不只是玉井,屏東的枋山、枋寮等地也是台灣芒果的重要產區。本文即想藉由此事件探討,究竟為何大眾對於各地區的物產有特殊的印象,以及其背後權力關係之運作,並且剖析如此狀況對於地方物產、特產之影響。

地方特產的興起

台灣自2004年開始推展一鄉一特產(OTOP,One Town One Product)的概念,而此即是建立於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OVOP,One Village One Product)。強調透過挖掘並且生產地方特色產品,透過品牌建立以及精緻化的生產形成暢銷全國甚至世界的商品,作為活化地方產業的方式。

事實上從1989年起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動的「地方特色暨社區小企業輔導計畫」就是地方特色產業相關計畫的開端。關於地方特色產業,概念如下:

所謂地方特色產業,通常以鄉、鎮、市或社區(部落、聚落)等為主,發展出的特色產品需具有當地特有的歷史性、文化性、獨特性或唯一性等特質之一,並運用當地素材、自然資源、傳統技藝、勞動力等,從事生產及提供服務,進而形成地方群聚之產業。(經濟部,2013)

從經濟部的中小企業白皮書中可以發現,地方特色產業相當強調獨特性、唯一性等特質,同時作為一個商品也需要透過此方式來建構出品牌的形象作為行銷手法。因此在OTOP概念開始落實後,台灣人對於哪些地方有哪些特產的概念越來越被固定,形塑出現今大眾對於地方特產的既定想像。

案例研究-芒果

誠如開頭所提,芒果對於台灣人來說幾乎是與玉井畫上等號的,甚至在玉井四處可以看到「芒果的故鄉」的招牌,似乎無論在地或外地人甚至是政府本身對這樣的品牌形象產生了新的認同感。

相比玉井這種政府全力推銷的芒果產區,四周圍的南化、左鎮、楠西等也是台灣芒果的重要產區,甚至楠西芒果種植面積與產量皆比玉井高,卻似乎無法讓人與芒果這個標籤做連結。一直以來玉井青果市場都是芒果的集送地,尤其在暑假期間幾乎天天爆滿,到處都是盤商以及想搶便宜的遊客,同時也帶動玉井四周的商店圈興起。

同為芒果產區的左鎮,面臨無人光顧的窘境(老農等無客人光顧 左鎮芒果擺到爛)。事實上左鎮與玉井皆為台灣最早種植芒果的地區,且因白堊土地質,加上地形起伏,排水容易的特性,結出的芒果較為小顆,甜度較高且容易儲存,形成左鎮獨有的風味。卻因為一直以來並非著名的宣傳對象,加上周邊觀光景點較少以及外環道的興建,讓當地果農不禁感嘆一整天都沒客人,芒果只能放到爛。

被發明的傳統

從歷史上來看,芒果在台灣於荷蘭時期即在總督與巴達維亞的信件中提及,爾後清領時期也有文獻記載,不過當時芒果分布主要在台南的六甲、官田等地,與現今的分布有所不同。即使到後來日治時期引進的許多品種也因為與台灣水土不相符而無法量產,直到1960年代在美援時期的背景下由農復會引進多種芒果品種。最後,居住在玉井的鄭罕池成功栽培愛文芒果並且在市場熱銷,造成愛文芒果在台灣的重要地位。

由於愛文芒果在台灣的接受度高,因此成為台灣最主要的芒果品種之一,然而回顧歷史仍可以發現,現今我們所認知的形象與實際狀況似乎有所差異,成為芒果之鄉的條件似乎與偶然性原因以及接下來政府權力所給予的資源以及品牌建立有更大的關係。

地方特色物產被商品化的過程由政府的OTOP領銜主導,重新的將人們對於芒果的想像以及知識定義,行為單一化的理解甚至是唯一真理(玉井=芒果,芒果=愛文)。由此可見話語(discourse)形塑了芒果這個物質性客體的某種社會實踐以及意義,並同時透過不斷地行銷宣傳再現,自然化我們現今對芒果的認識,也形成了當代新的一種神話(myth)

結論

簡而言之,地方物產特色本身可能是一種偶然性的發生,也有可能是當代人對於獨特性的一種迷思。放在現今資本主義的框架下作為商品化的一種手法,似乎是現今政府以及地方共同攜手合作的重要模式。然而地方物產的創造以及形象固定化同時造就了另一種芒果世界裡的核心-邊陲關係,在特產地區以外的地方儼然成為消費者無法思考以及觸及的禁錮之地。

--

--

盧品辰
BEST 惡地共築

我想愛寫一首詩 用阿姆教我的話來寫 — 我真想愛寫一首詩 分阿姆聽 分孻仔看 下二擺留分子子孫孫 煞猛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