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n-Yuh Guh
Nephrology
Published in
Apr 28, 2021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wikipedia

「每個人心中都曾有一個名字,刻在了彼此的青春裡,不管過了多久都一直深藏心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對於當年輕內科住院醫師的我來說,那個「刻在我心底的名字」是「腎前性(腎臟灌流不足)」和「腎性(急性腎小管壞死 ATN)」急性腎傷害(AKI)。和這個名字緊緊相連的觀念是「腎臟不喜歡低血量」和一個隱藏的觀念:「腎臟不討厭高血量」。

當時我對於實際上只是連續性過程不同時期的二者為什麼要有不同的名字覺得很困惑:嚴重的「腎前性」也會造成 ATN,而尿鈉(切點 10–40 mEq/L)則有重疊性,甚至連腎臟切片都很難看見 ATN(主要是細胞凋亡)。這就像長江的上、中、下游是人為的一樣,因為「抽刀斷水水更流」。

傳統認為腎臟灌流的決定因子是腎血流量(心輸出量、動脈血量、血管的收縮、擴張)、腎動脈壓。這種觀念適用於低血量、低血壓,靜脈輸液治療是有效的。

但是現在的醫界已經知道腎靜脈壓也會影響腎臟灌流,而且這是屬於「腎後性」(而非「腎前性」),稱為「充血性腎病變」。腎靜脈壓的決定因子是靜脈充血(心衰竭、肝硬化、腎病症候群、慢性腎衰竭)、腹內壓(肝硬化合併腹水)、正壓呼吸器。

以前認為急性心衰竭引起的 AKI(「第一型心腎症候群」)是腎血流量不足造成的,但是只有少見的心因性休克才會腎血流量不足。其實大部分的心衰竭主要是造成「充血性腎病變」,而治療則是利尿劑。

臨床試驗發現大量利尿劑的確能改善心衰竭,而對於腎功能則是兩面刃:有的人會增加腎絲球過濾率 GFR(因為降低腎靜脈壓)、有的人會減少 GFR(因為降低腎血流量)。但是奇怪的是只要 GFR 的下降小於 30%,病人的預後(心臟功能、存活率)反而是改善的,有人說這是「急性腎成功」。

針對慢性腎臟病(CKD)病人,已經知道低血量、低血壓都會傷害腎臟。而 CKD 可能會造成高血量,至於高血量本身是否會傷害腎臟則眾說紛紜。例如:2020 年的觀察性研究發現高細胞外液量與 CKD 病人的洗腎及死亡有關,2021 年的觀察性研究發現高細胞外液量與糖尿病人的腎功能惡化速度有關,雖然觀察性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

wikipedia: 史密森尼博物館

我在美國留學時,有一次去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博物館參觀,看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展出的暴龍骨骼化石標本,覺得很震撼。後來電影「博物館驚魂夜」描述一位父親找到一個在夜間看守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警衛的工作,結果竟然發現裏面的人和動物展覽品都在夜晚裏活了起來。

「不管我們多麽不情願,都還是得要長大。而很多時候,逼使我們長大的,是一些我們不想、卻不得不承受的痛」(「大英雄天團 」),例如:「腎前性」AKI 這個「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竟然被迫要改名。

我認為這個名字已經應該要放在博物館(而不是醫院)裡面了,取而代之的是病理生理學的命名:缺血性、充血性、敗血性、毒性 AKI ,因為它們的治療都是不同的。「名字有什麼了不起?玫瑰如果不叫玫瑰,她還是一樣的香」(「羅密歐與茱麗葉」)。

小時候母親經常會帶我回彰化縣福田村小紅毛社的娘家,我很喜歡跟表兄弟姊妹們一起去旁邊的小山丘玩「灌大猴(蟋蟀)」。長大之後我再去舊地重遊,卻發現原來那只是一個小土丘罷了。

長大的好處是年紀愈大經驗、知識與智慧愈豐富,也愈能夠得到病人的信賴,尤其是內科醫師。因此富蘭克林說:「小心年輕的醫師與年老的理髮師」。

「你以為世界改變了,但其實什麼都沒改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改變的是你已經長大了。

--

--

Jinn-Yuh Guh
Nephrology

台灣、高雄、教授、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統計學、資料、藝術、繪畫、音樂、科學、文學、哲學,Nephrologist, professor, data science, Chinese, Taiwan, science, literature, paintings, music, art,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