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我在2018年的成長

18年對我來說就是四件事,寫作、Coding、TASC和運動

Nissen Yeh
nissenlab
15 min readJan 12, 2019

--

2018年是一個蛻變的年份

2018年,對我來說算是一個蛻變的年份。一來,我升到了要開始為畢業迷惘的大四時期。二來,我結束了一些旅程,也開始了一些新的挑戰。如果要簡單歸納,就是四件事:寫程式、寫作、TASC和運動。

1.開始寫程式

2018年我開始學程式。其實有點不記得為什麼想學程式了。一方面是想要點些新的技能樹,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有可能喜歡這種靜態/思考/創造力工作,因此想要探索相關的可能。

上半年我主要透過線上課程(Udemy、Hahow)來自學,下半年因為自學到一個極限,就開始尋找新的環境、實習想要推進自己進步。

2018年關於Coding的活動如下:

參與了第一期程式導師計畫

上半年,加入了Huli學長的「第一期程式導師計畫」(加入的契機頗離奇XD),也是我上半年進步很快的一個時段。

我自己覺得,自學最大的問題不在於資源不足,而是「見識不夠深遠」。由於缺乏對現實狀況的理解,因此很容易會覺得「我已經學很多,差不多可以了」或是「搞不清楚要學到什麼程度」。像我在這個計畫之前,我光會HTML/CSS/JS就覺得自己程度算不錯。直到參加計畫,才發現我會的東西在專業工程師眼前就是A piece of cake,跟呼吸一樣是理所當然。

因此對於自學的人,如果有機會最好可以多跟強者交流,或是實際接觸專案,如果沒機會接觸強者、專案,也可以盡可能參加一些聚會、交流、課程(反正總有一些更好環境是當前的自己可以觸及的)。只要不停地摧毀自己原本的世界觀,就會愈來愈強。

參與了2018 iT 邦幫忙鐵人賽

11月參與2018 iT 邦幫忙鐵人賽,主題包含「計算機概論X30天」、「三十天用Vue.jS打造一個網路商城」兩個系列。當初會想要參加這個比賽,是因為發現自己的開始失去自學的動力。(一直寫練習很無聊)秉持「設計環境」的原則,我就想到利用競賽的方式逼自己。最後我在30天內,連續總計累積了60篇。

其中三篇文章,算是我一年下弱弱對於學coding的體悟,可以加減看看。

Day2:[心得]一個語言如果不改變你的思考方式,就不值得學?談程式語言的本質

《Day3:[心得]心得體悟:學習程式的方法》

《Day4: [心得]工程師的三個重要能力》

*關於如何逼自己上進,我推薦這部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YI1k1iTFd8&t

開始擔任前端網頁開發實習生

12月的聖誕節時,我意外的開始在一家來自美國矽谷的人工智能醫療服務公司(台灣分公司)擔任前端開發實習生。會說意外,是因為本來是想等寒假認真累積好作品才要行動。但剛好看到一些不錯的機會,才抱著「反正就算失敗了也沒什麼損失嘛」的想法投投看,沒想到幸運的上了(嗚嗚充滿感恩)

這次經驗給我的小體悟是:技能的自學階段(定義:單純透過課程來學習的階段)真的不適合拉太長。我因為自學太久,到11~12月的時候我就開始沒什麼動力寫程式了,覺得不知道學了要幹嘛。還好最後有找到實習,才有恢復繼續努力的動力。

因此我認為,技能累積到一個階段後,其實就可以開始硬著頭皮去找找相關專案/機會/實習/工作來做。如果沒有回聲也沒有損失,表示自己不夠強要繼續努力。但如果有面試機會,即使沒有上也是賺到,因為在面試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就接觸到很多文化衝擊XD),認識自己跟實戰的差距。真正的認識市場,才知道回去需要怎麼增強自己。

2.寫作

2018年開始比較認真的寫作。主要原因有兩個:

讓效益最大化的

我其實是個不太喜歡被關注的人。但另一方面我又很小氣(?)、不喜歡浪費,因此遇到什麼事情、學到什麼東西、想到有意思的事情,就會覺得「這只有自己知道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就會想要讓身邊的朋友知道。這樣一來,雖然我只把事情經歷了一次,卻可以把當中的收穫複製N次,幫助到別人,我覺得這樣很划算。

成長讓我開始失去同理心

2018對雖然成長許多。但同時,因為轉變太快,但同時因為轉變太快,我發現我也開始失去了一些什麼。

比如說,跟一些身邊的朋友交流升學/職涯/生活的價值觀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竟然會跟開始跟一些大人一樣產生「你怎麼會這樣想!」、「這想法也太幼稚了吧!」的極端反應(但通常不會說出來啦)

這個轉變讓我很訝異,也非常害怕。因為這表示,我開始失去了一些「某些階段才能理解的心情」。我恐懼在持續轉變下去,幾十年後的我會變成一個沒同理心的人,跟某些討人厭的大人一樣喜歡「教育」別人。

意識到這點的那一刻,我就開始積極想把自己當下的想法記錄下來(打在手機或是寫成文章),因為我知道我一定還會繼續改變,遲早我會再會變成一個連現在的我都不能理解的人(雖然這可能是好事)。我希望可以趕快把它記錄下來,讓未來的我看到時候,可以驚呼「哇~原來過去的我是這樣想的」。

有些事情真的是過了、長大了,就不能再理解了。所以我想寫下來,凝結這一刻的青春。

除了私下紀錄自己的成長外,我2018比較公開的寫作活動如下:

參加第八屆台大哲學桂冠獎 /《哲學桂冠獎第四輯》出版

5月,獲得第八屆台大哲學桂冠獎人文組「面對未來,年輕人需要學文言文嗎?」貳獎,在該篇文章中,我引用了香濃的訊息論(information theory)分析了文言文究竟是否值得學習,這是一個我自己覺得很有趣的切入點。

10月,《哲學桂冠獎第四輯》出版。裡面包含第八屆還有我第七屆人文組首獎「民主是否是一種理想的制度」的作品。

當時分送給了很多人,也意外發現身邊許多朋友對哲學有興趣

擔任TASC品控手冊Ver1.0總編輯

18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暑假和一群朋友籌辦了TASC(台美學生會議)。鑑於活動需要一個完整傳承系統,我擔任了品控手冊編輯,和其他隊友一起編輯了Guideline Ver1.0手冊

裡面非常詳盡的包含了各類職務描述、行程規劃…..等介紹(反正辦一個國際會議需要的內容,要什麼有什麼。)

我整理了自己在行銷、設計心法總結(因為是設計&行銷),以及通用的工作方法,還有各種推薦資源。最後總共編輯了一本52108字。雖然只是給內部團隊看的Guideline,但我真的已經把到目前為止的人生精華都寫在裡面了。XD

寫技術部落格

今年開始學程式,為紀錄所學,在Blogger上開了一個技術筆記。總計寫了103篇文章。但其實這樣計算很狡猾啦,因為這個blog是很純粹的筆記,沒有要給人看的(看了也不會懂),所以不會很花時間XD。

開始Medium寫作

9月的時候,開始寫Medium寫文章。以下是幾篇我比較認真思考的主題

3.和朋友舉辦2018台灣美國學生會議(TASC)

TASC是我18年結束的旅程之一,也是我18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雖然感覺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和一群很棒的夥伴,用了長達一年,從17–18年完成了一個會議籌辦。活動結束時,我一度體會到到什麼叫「人生突然失去目標」的感覺XD

我喜歡這張

我主要是擔任台灣區行銷&設計&資料

  • 行銷:負責台灣區的代表招募、文案企劃、行銷策劃
  • 設計:任何視覺相關的東西都是我的責任(包含6個印刷品、2支影片、1件T-shirt、1份手冊,以及數十份線上貼文所需附圖。)雖然稱不上專業設計,但能夠把各類型的印刷品都碰過了,感覺挺滿足的。
  • 資料:負責資料分析、建置資料庫,編輯了一本長達52108字的Guideline手冊。

在TASC真的認識到一群很棒的朋友,也很有幸跟到很棒的夥伴一起工作。

4.開始運動

2018年的另一個重要轉變,就是我竟然開始運動了!

喜歡上騎單車

暑假的某天,我意外的發現自己蠻喜歡腳踏車的(真的是少數我可以忍受3–4小時不會覺得無聊的運動)所以八月中,我就買了一台公路車,然後開始每週從公館-淡水60km往返。

第一台公路車,他叫馬克白

8–9月的時候很瘋狂,平均每週騎2~3趟淡水(來回60km)其實原本是想要挑戰學期結束前可以騎50趟,但是因為10月不停下雨又遇到2018 iT 邦幫忙鐵人賽,就完全延宕(目前停在14趟)。今年應該希望重新規劃一下自己的單車挑戰。

開始重訓

騎單車一陣子後,我開始接觸重訓。因為我發現在淡水來回騎3–4hr的路上,腰背部很容易痠痛,查了一下資料,就有人建議說要去訓練一下核心肌群。所以大概10月開始,開始每週都去學校新體重訓。結果腳踏車挑戰停了,現在重訓反而變成每週例行工作XD

5.其他一些學習/推薦書籍/課程

剩下是一些零散地學習心得、推薦的書籍、課程。

在得到App學習超過700hr

2018年在得到APP累積學習765.6小時。

看到這個紀錄自己還蠻驚訝的,竟然花了那麼多時間在一個APP。

啊啊不過千萬別把我想像每天努力學習的學霸。這單純就是我的興趣。就像有些人的興趣是聽音樂、看電影,我的則是沒事吸收一點資訊。而且許多時候,它就只是通勤時的背景音樂XD(因此不是什麼有效學習)

我真的非常喜歡這個APP,每天可以認識許多厲害的觀點和想法。今年我最喜歡的專欄有吳軍《谷歌方法論》、陳海賢《自我發展心理學》、劉瀾《北大領導力30講》。

今年推薦的好書/Youtube/課程

【書籍類型】

  • Cal Newport《深度工作力》:這本書認為「追求熱情是最糟糕的建議」,還記得暑假看到這本書時我覺得很震驚。(推薦給任何找不到自己熱情的人)
  • 張國洋《愛情市場學》:用市場的角度解析戀愛市場的規則,我覺得超級有趣。
  •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創造力:生命中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釋放內在寶藏的勇氣》:伊莉莎白‧吉兒伯特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程》的作者,作者用很輕鬆的筆法分享了一些她對於寫作的看法。(非常推薦給任何對創作、寫作有熱情的人)
  •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我其實忘記內容了,但也是很推薦XD
  • 安德斯‧艾瑞克森《刻意練習》:很有名的一本書。如果我重新投胎,這是我會祈禱上帝下輩子一定要讓我再到的書之一(畢竟「學習如何學習」真的是不管做什麼,都非常重要的技能。)
  • 吳軍《態度》:吳軍老師是我的超級偶像,《態度》是他寫給她女兒們的家書。首發時,因為台灣沒有賣,我還特別請朋友從中國幫我帶回來台灣。
  •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雖然很多人反應這本書看了會很憂鬱,但我自己非常享受,因為作者的文字真的太美。我同意這本書背後涉及的議題和問題是重要的,但如果因此忽略作者文字中那高度的藝術性,會很可惜。
  • 厄內斯特.曼德爾 《馬克思主義入門》:我因為做報告所以買來看的,對馬克思有興趣的人再來看就好。或是看我的《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馬克思很蠢嗎?》
  •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想要認識海德格,推薦這本書,裡面把海德格重要的概念介紹的很清楚。雖然是很好的入門書,但由於內容還不到哲普、輕鬆小品的等級,所以真的想認識海德格再買就好。

【YouTube】

  • 得到例會:「得到」的每週例會,每週必追!
  • 宋讚養:一個中文流利到不可思議的韓國人,雖然我對韓國文化沒有太大興趣,但是他的很多經驗分享,真的很有收穫。

【音頻課程】

  • (podcast)馬力歐陪你喝一杯:台灣少數我覺得很棒的知識型產品
  • (得到APP)吳軍《谷歌方法論》:吳軍是我的偶像沒有之一!
  • (得到APP)陳海賢《自我發展心理學》:超級實用的心理學課程!
  • (得到APP)劉瀾《北大領導力30講》:超級有智慧的領導力課程!!

【實體課程】

  • (大人學)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推薦給任何、任何、任何(強調)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的人。
  • (大人學)第一次閒聊就上手的系統化做法:推薦給跟我一樣比較內向、不會聊天的人。
  • (大人學)強效學習與征服考試的系統化做法:學習如何學習真的是超級重要

總結2018年的心得

認識到「少做事」的重要性

「少做事」是我從我的偶像吳軍老師那邊學到的人生哲學。

吳軍是一個中國的計算機科學家、投資人兼作家。雖然每年有多工作,但他又有時間到處旅遊、攝影,還有出書。有些人會問他「你一天是如何做那麽多事情的?」——結果吳軍老師的回答幾乎都是「我只是盡可能在一天內少做事情。」

今年,我也是深刻的認識到「少做事」這件事的重要。特別是回顧盤點自己2018年的成長和累積,就會發現真正重要/有標誌/有影響力的事情,其實是少得可憐。在平時生活中,還是多做了許多不重要的勞動。明年我要繼續努力,學會「把事情做少」。

不要只想多做1%的事情,而要想在最有影響力的事情中參與1%。

— — 吳軍

*後記補充:

身邊一個朋友看了我文章,私訊問我說「你這學期修了幾學分?為什麼感覺有那個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呀?」(我本系是哲學,平時還要去修課)

問到重點了。這真的就是「少做事」的困難的地方了XD。少做事的邏輯看起來很簡單,不就是「不要讓自己窮忙嗎?」。但其實超級不容易,因為許多事情很難割捨,或是很難說不做就不做。因此,

  1. 只能避免讓自己陷入非做不可的處境:不要明明沒有很想要幫忙,卻答應朋友要幫他完成他的專案。
  2. 有更重要的事情時只能學會割捨:我學期中因為真的太忙,放棄了在社區大學的單車維修課。
  3. 真的非做不可就只求達到目標就好:我上學期的目標,就是對於沒興趣的必修能夠至少及格就好。覺得學不到東西的課,只要可以不去上課就盡量不去上課(我某堂課只去了三堂:第一堂/期中考/期末考)

可是,如果認真問自己說「不去上課,少學到一些知識,不會有遺憾嗎?」其實當然會啊。而且少說也當了只為成績而活的職業學生10多年,一下子要放下對成績的執著、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真的很難(看到助教還是會心虛)。因此我的體悟是「把事情做少」非常很不容易,背後需要許多犧牲和放棄。

體會到比起成長/知識/技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2018年進步雖然比較找到方向。但也有很多時候,過得很焦慮。比如說在學程式的時候,時常覺得東西學不完。或是看到身邊一些年紀差不多的朋友有些成就,就會超級嫉妒XD,因此會想讓自己不斷變強,來超越他們。

但後來漸漸覺得…這樣的不停的追趕、學習、成長,好像根本沒有一個終點。因為我根本不可能學完了某些技術,就不用再學了。我也不可能超越了某人之後,就可以停止再前進了。

因此我反思自己的焦慮,到底是為了什麼?又會有停止的時候嗎?好像不會。就像一般人高中時候焦慮如何考上大學,大學時候焦慮如何找到工作,但我相信工作之後肯定就是開始焦慮如何升職、創立事業。

人很習慣一直都在努力和焦慮的迴圈中無可自拔,不管是什麼階段,內心總是存在一個「只要我能怎樣怎樣,就可以幸福了」的預設。但慢慢的,我有一點點明白了。其實根本不該問「未來怎樣才能活得幸福」,我只能問自己 — — 「在當下在學習,成長、活著的過程中是否幸福了?」

畢竟成長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生活」才是人生最重的要事情。

最重要的藝術,是生活的藝術

而它靠生活獲得,而不是靠學習獲得

— — 西賽羅

希望今年,我能繼續盡情的系統性的探索自己的興趣,通往更加認識自己與世界的路上。如同刻在希臘戴爾菲(delphis)神殿的箴言所說的那樣做

認識你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

--

--

Nissen Yeh
nissenlab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future is to desig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