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馬克思很蠢嗎?

你覺得馬克思主義很蠢,然而馬克思社會可能卻已經悄悄到來

Nissen Yeh
nissenlab
15 min readDec 11, 2018

--

馬克思哲學有什麼好學的?

馬克思主義(Marxismus)在歷史上曾經風靡一時,但在現代社會,馬克思的無產主義社會,似乎時常會被視為獨裁、暴政、天真….的代表詞彙。有個朋友知道我正在讀這本書時,緊張的跟我說「欸!你要小心,我朋友讀過馬克思後,就變得怪怪的。」(啊?原來馬克思主義還是一種邪教?)

但在讀完《馬克思主義入門》這本書之後,我產生了兩個體悟:

  1. 我們會覺得馬克思主義很笨,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都不曾經驗過最殘酷的資本主義。
  2. 我們覺得馬克思主義是烏托邦,但理想馬克思社會可能正在悄悄實現

接下來,我會試圖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華。

資本主義如何摧殘工人?

要理解馬克思主義,我認為第一個重點是需要認識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時代背景。我們會覺得無產社會的點子很爛,有可能是因為我們不曾體驗過馬克思時代那萬惡的資本主義時期。現代的資本家雖然也很有錢,可能也很讓人很嫉妒,但平均而言,一般人仍然有機會靠著自己的努力,過上一個不算太差的生活。

因此馬克思所批評的資本主義,並非是當今的資本主義。

1.工業革命時期悲慘的無產階級

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的呢?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就詳細的描述了19th英國工人的生活。

工業革命的機械之後,雖然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但卻也造成底層人民的悲劇。在成本考量下,工廠大量的雇用童工、女工,因此排擠了許多成年男性的工作。由於缺乏必要的安全設備、加上長時間不自然出力,許多幼童因此發展成畸形者,或是因為意外成為殘廢者。

在工時上,工人一天必須工作12小時,延長到24~36小時也非常常見。由於長期間的過勞,加上工作環境惡劣,大部分的工人在30–40歲左右就會衰老並失去工作能力,以煤礦業來說,一半的工人則會死於肺結核

在電影《大亨小傳》中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的奢華糜爛和工人階級的窮困是如何差距巨大

”資產階級的貪婪還造成了一大串疾病:婦女不能生育,孩子畸形發育,男人虛弱無力,四肢殘缺不全,整代整代的人都被毀滅了。“

在現代資本社會,國家設置了各種法令禁止童工、工時保障、工作環境。但在「萬惡的資本主義時代」,完全沒有法令可以保障工人,而是放任資本主義對無產階級的剝削。

”社會知道這種狀況對工人的健康和生命是怎樣有害,可是一點也不設法來改善。社會知道它所建立的製度會引起怎樣的後果,因而它的行為不單純是殺人,而且是謀殺”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因此從這些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工人的處境相當的悲慘。所以我們現在會覺得馬克思很蠢,某種程度是因為已經站在修正過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立場上。但如果你是馬克思時代的工人,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盞明燈。

2.人類的工具化

資本主義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人類的「工具化」。為了讓效率極大化。亞當・斯密(Adam Smith)《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當中有一個經典例子

“一個人要想要做出縫衣針,需要經過18個程序,一個工人可能一天都做不出20根。但是在工業化後,透過分工合作,只要一個人一天平均就可以做出4800根針來。”——《國富論》

2017年,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該文是紐約大學學生Dejian Zeng,在暑假時於上海的 iPhone 生產廠做了 6 周的生產線工人分享。

該篇文章開篇提到:

想像一下,每天早上 7 點半上班,然後連續工作 12 個小時,而你的唯一工作就是將一顆螺絲釘插入一部智慧手機的後蓋中,然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

記者問:這項工作是否枯燥得令人發瘋?

Dejian Zeng:前兩天還能集中精力,因為你一開始可能跟不上裝配生產線的速度。你的行動必須非常迅速,否則就跟不上生產線的速度。因此你必須非常專注。這會讓你非常疲憊,但是也會讓你集中精力。你沒有時間想事情,必須越來越快。

過一段時間,你就會越來越熟悉工作,最後我閉著眼睛都能把這顆螺絲釘裝好。然後你在很多時候就無事可做了。很多人就會感覺很苦惱,因為在和碩生產廠裡,任何電子設備都不允許帶進去。

——《美國大學生臥底 iPhone 工廠揭秘一線工人生活現狀》

馬克思認為:理想的勞動,是將自己的想法實現的一個過程。在過去,工作雖然也非常辛苦,但至少是一種「自我實現」。對於一個鞋匠來說,他腦中有一些對於鞋子的想法,他就可以透過自己手藝將腦中的想法進行實現。但在工廠中,工人和他的產品、生產行為是「疏離的」(Entausserung,最常見的翻譯為「異化」)。工人的產品並不屬於工人的創造,工人就只是生產產品的工具。

在生產線上的工人,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的自我實現或是創意發揮。如果有一個工人想要發揮創意,其的代價就是整體生產線的效率降低。

亨利・福特(Henry Ford)「我雇用的明明是兩隻手,怎麼來了一個人?」

工廠、設備的產生原本為了讓人更幸福,殊不知,人類卻淪為工廠與設備的奴隸。

3.資本主義對意識形態的控制

資本主義不但在勞力上壓榨工人,在精神上也控制著工人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圖塞(Louis Althusser)在《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就認為,國家有兩種系統,在幫助資本主義的運行:

  1. 壓制型的國家機器:像是警察、監獄、軍隊
  2. 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像是媒體、教育

其中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幫資本主義創造了很多的「好用工具」。

何謂意識形態?許多人覺得意識形態就是「特定的政治立場」或是「壞的偏見」,但其實意識形態(ideology)的意思單純是「個人對於自己與所處環境的想像關係」。不管這個「想像」是否是正確還是誇張,都可以算是一種意識形態。

EX:,相信台灣是個安全的社會、相信台灣人很友善、相信自己應該在社會中成為有貢獻的人….這些都可以稱為意識形態。

小說1984中的世界就是一個意識形態控制的社會

聽起來很聳人聽聞,國家怎麼會是為了資本主義在服務?但探究現代教育的起源,確實就是源自工業革命時代,批量生產普通技能工人的方法。

工業革命之後,純粹的勞力工人,已經沒有能力幫助資產階級操作機器的。操作機器的需要一些知識,因此平民教育在英國開始普及(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星期天上課,因此那些學校也被稱為「星期天學校」)

教育、媒體都是為資本主義服務,塑造一種「成為好工人,成為社會螺絲釘的」的意識形態。——我認為這點到現在也並未改變。

現在,勞動階級的比例確實下降,但是意識形態的控制卻沒有消失。

雖然現代教育開始鼓勵學生找到自己的理想人生、志業,但整個教育、媒體、文化的環境,其實長年都就灌輸學生「未來必須成為社會的螺絲釘」、「有好工作才是理想人生」、「要不停向上,否則就會輸給別人」….的意識形態。

為什麼國家是為資本主義服務?馬克思會說——這是歷史發展必然的結果。

這就要說到馬克思另一個有名的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生產的方式(也就是經濟因素),是一切社會組織的基礎」

一個社會的結構,基本可以分為

1.社會基礎:指一個社會經濟的生產方式(像是農耕、工業…等)

2.上層建築:指社會文化(包含了管理方式、道德、法律、藝術、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

歷史唯物論認為——社會文化一定會受到經濟影響。

舉例來說,文藝復興的藝術家、文學家,多是由貴族資助。因此文藝復興的藝術文化發展,必然受制於當時的最大經濟體——「貴族」。比如說,如果貴族想要畫家畫天使和上帝,那藝術家就只能幫忙畫天使和上帝。

以現在來說,文學和藝術雖然不由單一貴族所資助,但是什麼人會去購買這些意識形態的內容?當然還是中產階級的普羅大眾,而非一些社會的底層工作者。

簡單來說,誰愈有錢,誰就愈能控制了社會的上層建築——也就是意識形態。並且透過這種意識型態,讓底層的階層為自己服務,並且加劇其中的循環。

4.階級的不平等

資本主義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此的極端貧富差距是難以跨越的。

「不平等」是無法避免的,世界上到處都有不平等。然而「不平等」不等於「階級的不平等」。一個熟練的工人,雖然比一個新進來的工人多了許多薪資,但這並不會讓他們成為不同階級的人。

”所謂的「階級不平等」是指以「經濟生活結構為根基的不平等」而這樣的經濟結構,會被當時期的社會制度和法律來永遠維持和強調。“

——《馬克思主義入門》

《馬克思主義入門》舉了一個例子:在比利時,如果想當資本家,一個200人的小工廠會需要你投資1億法郎,而一個工人的年收是20萬法郎。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工人不吃不喝50年,他永遠不可能靠在工廠勞動薪資所賺來的錢,成為一個資本階級 。

所以無產階級社會是怎樣的?

前面敘述了資本社多麽的糟糕,但真正的馬克思的無產階級社會是怎樣?

從「由少數人控制」到「去中心化」社會

回顧資本社會的缺陷,其中一個缺點,就是——資本階級對社會中心化意識形態控制。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權力」都是形式上的,雖然人人都有權辦報紙,但是只有有錢人辦得起報紙。人人都有權製作電視節目,但只有有錢人辦得起電視節目。因此只有資本家有能力有能力透過媒體,控制投票人的意識形態,決定政策走向。以法律來說,在一般情況下,法律對無產階級跟資本家看似是公平的,但是一但無產階級有想要推翻資本主義的意圖,馬上就會被軍隊、警察鎮壓。

因此無產階級社會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中心化,內容包括

  • 由工人組織「工人代表會」,全體人民自由而公平的選舉權,包含立即撤換任何官員的權利
  • 公民自主自管教育、文化、衛生、郵政
  • 印刷廠、電視台、會議廳都是公共財,任何人都有機會發表思想
  • 廢除中心的國家常備軍(廢除軍隊和警察)以民兵代替,讓全體無產階級等以武裝,避免少數人利用常備軍壓迫無產階級
  • 不壓制任何的科學、哲學、宗教、文化、藝術。
  • 高等教育普遍化
  • 官員薪資不得高於技術工人

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避免無產階級受到少數人的意識形態控制

不再把「人」當作工具

資本社會的另一個缺陷,就是 — — 工人的異化。不是機器服務人,而是人類服務機器。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勞動會異化(疏離),是因為資本主義「過度的追逐利潤」。在資本主義下,勞工的工作產出,早就遠大於社會的總體需要。資本家透過榨勞工生產多出來的剩餘價值的方式,不段的累積資本,繼續雇用更多工人,然後繼續產出更多遠遠超越社會基本需求的產品。而為了產出更多的效率,工人被分配到許多重複、瑣碎的工作,導致他們與自己的勞動行為疏離。

因此無產階級社會,在經濟上要做的就是禁止這種多餘的利潤追求。

・實行計劃經濟 :避免任何生產浪費,生產足以生存的產品,使人們從重複勞動解脫

  • 提供免費食物、衣服、教育:讓人得以不需要為基本需求煩惱,可以進行自我實現。
  • 縮短工時:讓勞工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我實現,而不是永遠在滿足資本家的利潤追求

很多人對於計劃經濟有個誤解,認為馬克思主義反對分工,並且想要「把人人變得一樣」,然而馬克思主義者不接受那種論點:

有人生來就(善於)統治,有人生來就(習慣)被統治。(然而)誰都不是由於本性決定一生都要當礦工,當磨坊工或者公交車售票員。人人都有從事若干不同種類活動的願望。你只要看看工人在空閒時候幹些什麼就明白這點了。

社會主義社會裡每一個公民都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和智慧水平,這就讓他們在一生中可以著手許多不同的工作,而統統對社會有用。職業選擇不再是那些不以他們的願望為依歸的物質力量或物質條件所強迫他們接受的;而要按照他們自己的需要,按照他們自己的個人發展來決定

——《馬克思主義入門》

馬克思並不反對分工,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擅長的技能。他反對的是,讓勞工為了資本家的永無止盡的利潤追求,進行那種毫無人性、重複性的分工。(注意:是停止「過度」追求利潤,而不是不能追求利潤)

如同前面所說的,馬克思認為:理想的勞動,是將自己的想法實現的一個過程。

人在滿足基本需求後,應該開始能過上他想要的人生、進行自我實現。而不是繼續永無止境的勞動、勞動,追逐更多的利潤。

馬克思是天真的嗎?

歷史上有很多共產社會失敗的例子,讓很多人已經覺得馬克思思想早已是過時的理論。

但有意思的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我總覺得馬克思的理想社會好像正在悄悄實現。

1.馬克思的可能實現(1):網路世代的去中心化

前面提到無產階級社會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去中心化

比如為了意識形態被少數人控制,無產階級社會會「讓印刷廠、電視台、會議廳都開放為公共財,讓任何人都有機會發表思想。」仔細想想,這不就是現代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特色嗎?過去傳統媒體掌握了單一思想,成為意識形態的操縱者。

但在網路世代,所有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言論、觀點,創造自己的意識形態。

1.馬克思的可能實現(2):無條件基本收入

無產階級社另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幫助個人自我實現」,因此「會提供免費食物、衣服、教育」,讓工人不必為了生計發愁,得以在多餘時間,去做他們想要的工作與活動。

這個概念其實跟最近很紅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指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且不做資格審查,每個成員(該國的國民、某地區的居民,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皆可領取由政府或團體組織定期發給全體成員一定金額的金錢,以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wiki

在自動化機器、人工智能未來,這種理想的生活方式開始變得有可能。在未來,大部生產製造等需要重複勞都可以交給機器,而人類可以去做那些需要人類創造的工作

做你想做的事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中提到

在共產主義社會,沒有人會擁有排他性的專業活動領域,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在他所嚮往的學科分類中有所成就。社會管理著一般性的生產,因而我能夠在今天做一件事,到了明天去做另一件事;只要有這個打算,我能在早晨打獵,在中午釣魚,在晚上飼養家畜,吃完晚飯則去做時評。

馬克思說,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每個人能夠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我能在早晨打獵,在中午釣魚,在晚上飼養家畜,吃完晚飯則去做時評。

Photo by Robson Hatsukami Morgan on Unsplash

其實,這也有點像是我們現在的生活。

早上上班或上學,無聊就上網留言做時事評論,空閒時看看劇、看影片、運動,晚上回去喂寵物,然後假日出去玩。這樣的生活,對於馬克思時代的無產階級是難以想像的。不要講實事評論了,在資本主義下,19–20th的勞工每日工作12小時,連休閒的時間都沒有。

結論

回到最初的兩點,我認為:

  1. 我們會覺得馬克思的點子很爛,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都不曾經驗過最殘酷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內涵隨著時代一直再改變,而馬克思批評的是工業革命後那「萬惡的資本主義」。如果我們能回到19、20th的歐洲,親自體驗無產階級如何的被資本家剝削,過著殘無人道的生活,那其實會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共產主義在當時會開始流行起來。

我們很幸運的活在「相對」較好資本主義時代,但至所以會有現在相對好的勞動條件(工時限制、勞工保障…),都是長期抗爭的結果——「一個理想的社會,都是不停修正的結果。」

2.我們覺得馬克思主義是烏托邦,但理想馬克思社會可能正在悄悄實現

在意識形態方面,在網路的出現後,思想不再被少數人控制。多元的意見能被廣泛聽見,一個獨裁的中心化統治變得困難。而勞動異化,對於「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探討以及機器人的普及,人們開始能有機會不必生技工作,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個去中心化、解放重複勞動的社會悄悄發生?」

後記

會寫這篇文章:

1.想壓榨一下課堂研究的剩餘價值(咦,真是過度追求利潤的資本家心態嗎?)

2. 我覺得很多對馬克思的批判,是出自於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

馬克思主義本身反對所謂的意識形態(idelolgy),但現在卻是意識形態的受害者(真實有點可憐XDD)。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上的共產主義造成了許多浩劫與悲劇(雖然很多不是真正的共產社會,而是披著共產的獨裁主義社會)但在不了解脈絡的情況下,輕率的把某段歷史、思想和它的追隨者想的很笨,這種行為本身並沒有比較高明。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Ernest Mandel《馬克思主義入門》(博客來連結)來看看,這本不輕鬆但也不難的,真的對馬克思有興趣再買就好

--

--

Nissen Yeh
nissenlab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future is to desig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