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No-code DAOs 的另類假設

沒有智能合約與代幣的 DAO 要如何運作?還能叫 DAO 嗎?

Noah Yeh
前進烏托邦
12 min readApr 15, 2023

--

DAO Tokyo 可能是我看過辦得最有在地格調的區塊鏈活動,計程車到達的不是四季飯店富麗堂皇的大門口,而是停在莊嚴的紅色鳥居下,走進會場見到的不是交易所砸下大錢買下的看板廣告,而是一株株垂掛在眾人頭上的白粉櫻花,會場佈置都是整齊排列的日式木椅與圓形坐墊,連論壇結束的敲鐘聲都仿照神廟儀式,很難不佩服日本人的文化及美學底蘊。

活動找了許多去中心化交易所或是底層鏈的大佬們來討論 DAO,除了 Aave、Lens Protocol、Uniswap 還有更多 Podcast 上熟悉的聲音。其中只有少數的 DAO 不是從資金池要怎麼分配作為出發點來討論 DAO 的治理,不知DAO 的好朋友 Jacky 就是以願景及任務為出發點的 DAO,從回答問題的方式可以明確看出兩者的不同,一種平衡獲利的動機,另一種則對齊人們的熱情。

當然有時候界線也不是那麼的明確,明確的是 DAO 的做法多元沒有太多共識,但面對的挑戰都大同小異,以下列出幾個在多個演講中(無論題目是什麼)反覆探討的問題

  • DAO 營運要追求有效協作還是去中心化?怎麼才能提升效率?
  • DAO 為什麼無法完全撇去對人的信任?如何激勵貢獻?
  • DAO 是利潤機器還是實驗場域?目標為何?
  • 去中心化組織應該要多透明?薪資透明有幫助嗎?
  • Code is law 應該做到何種程度?怎麼樣的去中心才算足夠?

重新回到假設階段

無論是 DAO 還是公司,都只是人們的協作機制,Vitalik 的 DAOs Are Not Coporations 寫得很清楚。我們繼續再挖深點,DAO 與公司在核心哲學上應該還是得有些不同。Web3 世代對 DAO 似乎有一些特定與既定的期望,譬如

  • DAO 一定要投票
  • DAO 一定要發行代幣
  • DAO 一定要強力傾向用智能合約解決治理問題

我不確定『一定要』是否與去中心化組織的目標直接相關,但也許釐清去中心組織的優勢,把這些『一定要』變成『也許』後,我們就能更清楚的思考這些機制的必要性。台灣有名的去中心化組織『零時政府』成功營運了十年,也生成了許多全球知名的成功專案,期間他們一直保持相對去中心的運作,卻從沒投票、也從未使用過智能合約,也許 DAO 可以借鑑這項另類的組織哲學,為自己取得更彈性的營運模式。

如何基於 DAO 的優勢設立目標?或什麼樣的目標更適合 DAO?

去中心化的組織有一些天性是不可逆的,既然是去中心,那就代表發散會是這類型組織的強烈特色,發散是不可能高效的,但發散自有其好處,與其思考如何讓去中心組織變得更加有效率,不如思考去中心組織的最大優勢,並加以利用。

設計思考裡如果希望找到某些問題的解方,那麼便會先做發散,再做收斂。在發散的過程中(腦力激盪就是一種),不批評、不指教,不是因為所有點子都是好點子,而是因為再糟的點子也有特定的作用,它們能增加群體的安全感,也可能開啟另一條想像的大門。每個爛點子都是好點子的墊腳石,往更寬闊的可能前進。收斂的作用也很明確,我們得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好一件事,這是亙古不變的事實。

不管是在腦力激盪的會議裡還是去中心化的社群中,更多的點子或是專案都可以扮演激發安全感與靈感的角色,但這其中其實有一個關鍵,就是點子間或專案間必須要能互相堆疊,才可能打開更多的可能性,腦力激盪中不該有『我的』點子,在去中心社群中『開源』也才能創造最大效益。

DAO 的天性是探索,理想是遍地開花、互相堆疊。

中心化的社群天性才是效率與執行,如果想將一件既定且明確的事給做好,去中心化組織遠遠比不上中心化組織,但若是相對開放的問題,中心化組織能得出的答案面向,至少在探索上,多半遠遠不及去中心化的多元。

你心裡可能還有一些疑問,腦力激盪很容易理解,但專案要遍地開花,難道不需要成本嗎?這在後續的段落會提到。

DAO 一定需要投票嗎?如果不投票,治理代幣有作用嗎?

去中心組織是否需要做出整體的單一決策?台灣零時政府社群在過去十年都沒有投過票,也沒有身為一個整體作出過單一決策,最接近的一次透過耳聞是討論零時政府是否要成立政黨(也許是聽錯),但一但成立政黨就不可能去中心,原則上便不成立。但即使不是這一題,大部分去中心組織唯二該做的中心決策,便是 DAO 的整體願景,以及資源分配。

全體投票其實有個問題,不管達成什麼共識,一般來說取得共識的決策與行動是脫鉤的,即使是鏈上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前期準備執行也與共識是脫鉤的(而且低效的,雖然這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事)。出意見的人與執行的人可能出現想像上的落差,也可能出現執行上的風險,總之兩邊有可能對不上,尤其是在去中心化的組織裡,對執行成果的想像差異當然更大(因為不只老闆在想像)。你能想像如果你本來是某個 DAO 核心團隊的一員,經過全體投票後,共識是前往一個你不認同的願景方向,執行上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嗎?

另一個問題是在許多執行上,共識往往並不等同對眾人來說的最佳結果,Vitalik 的文章我們先不多說,SeeDAO 的 Ricky 前陣子在 da0 分享 MakerDAO 的種種,也顯示眾人所做的財務共識決策往往會讓風險升高獲利降低,如果是以獲利為單一目標的 DAO,這麼做並不理想。

行動就是投票,時間就是代幣

Put your hands where your mouth is. 英文這個說法本來說的不是手,是錢,但我自在地把它更改了一下。如果我們以行動代替投票,就不會有上述問題。在這個前提下,決策與行動不會脫勾,因為如果個人覺得某個方向真的值得深究探索,它便會下手去做,旁人也會在其中學習並看到成果,並讓他人開放堆疊。當然你可能會問不拿錢怎麼做事,或是這樣做怎麼會比眾人做出的一個決定好呢?這我一樣會在下一段解釋。

如果行動就是投票,那我還需要治理代幣做什麼呢?我所花費的就是自己的時間,行動還有一個好處,無論如何,組織永遠都在學習與堆疊,不會停滯。

沒錢怎麼做事?

沒錢也可以做事,臉書是 Mark Zuckerberg 在宿舍裡寫出來的,Apple 是 Steve Wozniak 在車庫裡拼出來的,你可能會說這些是成本比較低的事,那些進入門檻很高的事情怎麼辦?我會爭論那些需要更多資源啟動的事情就交給中心化的組織去做,因為他們不但執行效率較高,募資效率也一樣更高。去中心化組織應該做些容易堆疊的事,做些花時間就能完成的事,用眾人之力堆高,而不是以一人之力突破。

事後溯源激勵,讓人自在來去

去中心的努力是無法監督的,去中心的努力及探索本就該無限擴張,如果我們限縮了擴張的可能,便限縮了探索的空間,也限縮了去中心組織的真正優勢。相反的如果我們擴張了監督,我們的人事及信任成本也會無限擴張,那是一條不歸路,馬上會看到旅程的終點。假設我們不監督也不指導,那怎麼讓社群去完成與願景對齊的任務?答案是我們不斷在說的事後獎勵,如果開源的專案事後在 DAO 內取得了更多的資源,而封閉的專案在 DAO 內沒有取得任何資源,那就會有更多的專案或個人向開源的方向努力。當然,平方募資或投票等方式在這樣的框架下也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同時在去中心的社群裡,人們的來去是常有的事,我們必須得習慣也需要理解。

用信任獎勵持續且長期的貢獻

但理解不代表我們應該獎勵或激勵這樣的行為,持續且穩定的貢獻者會很自然地在社群內獲得更多的信任與肯定,相反的毫無緣由消失的個人在社群內便不會累積良好的關係與信任。去中心化的社群裡因為人員的流動是常態,我們應該更加凸顯與強調那些努力累積信任的行為。

我該怎麼激勵 DAO 的貢獻者?

如之前所述,管控無限擴張的方向是不可能的,在沒有前期資源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能知道貢獻者會好好做事?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讓他們去做有熱情的事,如果他們的熱情與 DAO 的願景能夠對齊,再給予事後激勵。

沒有人應該是配角,讓中心們在無限花園裡追隨熱情

如果你看過日本的漫畫『藍色監獄』,你可能會聽過『主角意識』這樣的概念,人們只有在認為自己是主角,與正在創造自己故事的時候,才有最強的動機與能量去完成任務。擁有熱情的個人是不需要監督的,他們會自行達成超越預期的結果,然後持續前進。DAO 的領導者們要做的不是監督與控管,而是激發他們對自身的想像,為他們尋找相關的啟動資源,並關注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量與健康可以繼續完成他們的夢想,領導者的任務,是成為他們故事中支持主角的配角。

從主管 (Managers) 與總監 (Directors),到啟發者 (Inspirers) 與支持者 (Supporters),成為貢獻者們故事裡的配角

DAO 的組織架構應該由下至上,這並不是如大家想像的讓所有人來決定 DAO 的整體決策,而是讓領導團體(不管有幾個)由下而上的去支持在前線努力的專案們。決策只在這些相對中心化的團隊內決策,領導團體只負責支援與願景一致的決策結果。

Leader if is supporting,在這個框架下領導的意義便完全不同。

有趣的是領導團隊(在 da0 我們叫協作層)也可以由多人或更多的團隊擔當,既然沒有單一的組織目標(但有願景),做決策的中心又都在專案團隊之中,其他的領導或協作團隊便可以資源共同支援相同願景,或是 Fork 另一個願景,並以資源支持。

DAO 的組織者們應該專注在哪些事上?

與中心化組織的差別是帶頭衝刺的人並不該是 DAO 的組織者,DAO 的組織者要確認的是這些擁有共同願景的人們擁有發揮的空間,能夠互相幫忙,像是以太坊基金會提出的無限花園一樣,不斷灌溉新的可能。

DAO 的底層是人際關係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 DAO 的底層是人際關係。無論願景為何,去中心化組織一定有動能高的時候,也會有動能低的時候,高的時候要知道怎麼利用動能支持更多的人發揮專才,低的時候要能夠維持希望、持續行動,而其中最該花時間的地方,就是讓這群人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他們在低谷時能互相鼓勵,在高峰時候能夠激盪想法,無限花園才能永續長存。

誰來設立願景?

在投票的段落上我稍微提及了設立願景也可能是 DAO 身為一個整體必須做出的決策。一個中心化的組織一般來說目標是越明確越好,因為他們必須確實執行、結果對齊。但去中心化組織的願景相反的可能是越寬廣越好,與其是說明一個目標,去中心化的願景可能更像是形容一個世界,它必須要足夠寬廣,才能讓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必要角色。

妥協的願景是無趣且不激勵人心的

我常講這個故事,我以前的教授常說,如果我們決定站在路中央,我們大概就會被兩邊的車都撞到。妥協後的願景與世界通常就是現實,而烏托邦則是我們多半永遠到不了的地方。但是那個『No place』(烏托邦的希臘文直譯)卻往往比現實更令人嚮往,更能激勵行動,我們雖然不一定能到達彼岸,但我們都會認為自己正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去中心化的世界裡這也許不是那麼政治正確,但願景與未來世界的勾勒很常是由個人在某個時間點所啟動的,這些『啟發者』們扮演著帶動的角色,讓社群有好故事可以說。

DAOs Scale With Leadership

唐鳳在之前的論壇中說去中心化是一種傾向,我一直印象深刻。完全去中心化的組織有其實驗意義,但如果該組織並非為實驗而生,而是為了達成某種願景或目標,完全的去中心化只會造成完全的混亂與失序,更糟的大概是永遠的寧靜。

DAO 如果要規模化,就必須有更多的個人啟動領導及執行,這樣的領袖不一定要啟動全新的專案,他們可以在既有專案上堆疊,將專案彼此串接,或是對接各類型的資源到既有專案內,這些都是去中心化組織內領袖們的表現。

去中心的組織需要遍地開花的多中心領導,將多方熱情導向共同願景。

智能合約與代幣的真正作用

上述我簡單描述了一個像 g0v 或 da0 這樣的去中心組織如何在完全沒有投票、智能合約與治理代幣的情況下運行,這些治理科技工具雖然有時幫的上忙,但卻不是去中心化組織的必要。DAO 其實更像是個領導哲學的實驗,而不是科技工具的運用場域,如果我們能改變我們與人協作的方式,我們就有機會探索更多可能。

與現在區塊鏈的哲學相反,我認為智能合約只有在無法與對方建立信任關係的時候才是最能發揮效用的時刻,譬如說一次性的平台使用者等。組織內我們應該更積極去建立信任關係,去了解彼此,畢竟擁有共同願景的人們不多,應該彼此珍惜,嘗試一起突破現實框架。

DAO 的另類哲學列表

DAO 的天性是探索、遍地開花、互相堆疊

行動就是投票,時間就是代幣

事後溯源激勵,讓人自在來去

用信任對待持續且長期的貢獻

沒有人應該是配角,讓多中心們在無限花園裡追隨熱情

從主管 (Managers) 與總監 (Directors),到啟發者 (Inspirers) 與支持者 (Supporters),成為貢獻者們故事裡的配角

去中心化組織願景更像是形容一個世界,它必須足夠寬廣,才能讓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角色

DAO 的底層是人際關係,越緊密就越能度過艱困時刻

妥協的願景是無趣且不激勵人心的

區塊鏈在無法與他人建立信任時才能發生效用,我們應該積極與有共同願景的人們交流

DAOs scale with leaderships

如果有興趣繼續探討與實驗 DAO 的治理,歡迎來我們 Slack 頻道 #da0-coordinate,網站裡可以找到 Slack 連結

https://da0.g0v.tw/

--

--

Noah Yeh
前進烏托邦

Noah 在去中心化身份及回溯性資金研究等領域設定現實又充滿想像力的未來競爭策略。第一位進入美國帕森設計學院全球高管碩士就讀的台灣人,同時也是 NFL 超級盃主播與美式足球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