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 為什麼在台灣爆紅?

Clubhouse 一週新手觀察

Vickie Tung
NorCal Co.
8 min readFeb 9, 2021

--

這兩週除了 GameStop,熱門話題大概就是 Clubhouse 了,我也跟著註冊湊熱鬧,於此同時我正一邊在雞排妹的房間聽她還原性騷擾事件現場 ♥家純♥

(這兩天又收到多的邀請名額,iOS 用戶想上車的話可以留言唷)

稍微跟沒用過 Clubhouse 的觀眾介紹一下,Clubhouse 是一個才推出 10 個月的社交軟體,目前僅限 iOS 用戶,最特別的地方是純聲音交流,登入後首頁是一個一個的「房間 room 」,可以隨時點進任何一個房間當聽眾,進到房間後有「舉手」功能讓你向「主持人 Moderator 」表達你想說話,主持人同意之後你會被拉到「講者 speaker 」的行列。大致概念如上,再來還有幾個和現有產品不同的特色:

📍任何人都可以開房間當主持人,「房間」有分公開和私人,差別在於給不給路人進來,也隨時可以點進任何一個公開房間當聽眾 ▶ 既像會展的一個個攤位和講座,又像酒吧裡面一桌桌隨時可以加入閒聊的隨性圈圈 。

📍整個 app 沒有任何文字、圖像、影片功能,無論是公開或是私訊 ▶ 這點和現階段以圖文、短影片為主的社交媒體 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 不同,而僅有聲音、沒有影像,也較線上會議 Zoom 、Skype 一類的軟體隨性,少了眼神對上的尷尬、多了想像空間的距離。

📍目前還是邀請制,每個人會有預設 2 個 invites 可以邀請別人,但用完系統會隨機增發名額,據說越活躍、或你邀請的人越活躍,會讓你得到更多名額 ▶ 和俱樂部 Club 概念相呼應,造成社交優越感和飢餓行銷,順便解決一次湧入大量用戶伺服器過載的問題。

📍即時互動性 ▶ 這點就和 Podcast 預錄大不同,比較像直播或廣播 call-in 。

📍輕鬆社交和敘舊 ▶ 因為它會自動搜尋你手機通訊錄,如果有朋友加入也會通知(我也因此和不少沒那麼常聯絡的朋友在上面聊了一下),房間整體的氛圍是比較輕鬆的,不像 Zoom 等會議軟體還是會有一種正式感,想約個輕鬆的 virtual happy hour 或里民大會的話蠻適合的。

為什麼 Clubhouse 在台灣爆紅?

前兩天在一個房間閒聊了 Clubhouse 為什麼爆紅,近期爆紅主因莫過於 Elon Musk 在房間裡質問 Robinhood CEO Vladimir Tenev 為何限制散戶繼續買入 GameStop 股票,直接擠爆房間,各國鄉民跟風時有所見,然而美國人似乎沒看到有一窩蜂情形,雖然樣本數有限,但我和其他 speaker 都聊到沒看到幾個美國朋友在其他社交平台公告他們加入 Clubhouse ,此外亞洲其他國家也似乎還沒開始熱潮,但在台灣和日本卻有如野火燎原,突然之間同溫層的人都在討論有沒有 Clubhouse invites、公布自己的 bio 、討論 Clubhouse 即將造成的影響,為什麼 Clubhouse 在台灣爆紅?其中社交文化和民族性差異最多人提出,我覺得蠻有意思的紀錄一下:

🐿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症狀嚴重,在台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蠻緊密的,有新東西很容易在同溫層傳開,不是只有 app ,拉麵、鬆餅和唐吉軻德大家也是一窩蜂。

🐿台灣人對新事物態度很開放,有什麼新產品、新服務大家本來就都蠻願意嘗試的,可能再加上台灣人對於網路隱私和個資外洩沒那麼敏感,有新的社交軟體一般大家也會先忽略資安問題。

🐿多數台灣人不太習慣發言和被注意,發言前本來就習慣先舉手,名人開的房間不算的話(名人的直播你本來就是純觀眾不會被注意,這點沒什麼差),即使講者是朋友的朋友、仰慕已久的前輩、你很想打入的小圈圈,可以躺在沙發或在通勤路上就隨興地加入不同主題的房間當聽眾,也不用露臉,其實蠻舒適的~

🐿習慣多人社交、群體意識強,蠻符合房間的設置,房間有主持人可以 cue 主題和講者,一有新人加入就馬上邀請他們也變成 speaker ,通常大家也會客氣得輪流發言。而美國人的社交場合像是雞尾酒會或是酒吧,較常見 2–4人小圈圈尬聊,比較少會圍一個大圈講話,這幾天走進了一些英語房間,如果不是 KOL 分享專場,很常一點進去就大家一起講話,其實不是很清楚。

🐿前面提到在台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蠻緊密的,愛八卦、聊個人生活的零界限也是衍伸出的特質,房間的設置則會滿足窺探和八卦,Bloomberg 報導中的一句話形容得很好 “None of these events were open to the public. But they also weren’t exactly private.” 這種介於公開和私密的形式有他特殊的魅力。

🐿擠進房間就與名人只有耳機之隔,彷彿馬斯克就在你身邊對你講話 ,還可以跟其他名人一起出現在聽眾行列,滿足躍升上層階級化身 celebrity 的虛榮感。

最後兩點倒不一定是台灣人專屬的特性,大眾或多或少都有吧,算是 Clubhouse 的產品的賣點。再來另一個點是台灣與日本 iPhone 有 50% 左右的市占率,而全世界來看 iPhone市占率只有 20%,經濟發展較相近的韓國也只有 28%,iOS系統的普及絕對是助長了 Clubhouse 在台灣與日本快速擴散。

最後是用戶年齡層的差異,我的研究所美國同學表示「蛤? Clubhouse 不是一群 hip kids 在玩的東西嗎?」,但是目前觀察到台灣的用戶感覺 Gen X(40–55歲) & Millennial(25–40歲)較多,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同溫層的關係以至於我看到的房間都是這群人🤨

現在市場的觀察重點還有他的商業模式,意即有了用戶之後要怎麼變現?以目前 Clubhouse 釋出的官方訊息應該是偏向「活動售票」及「網紅訂閱」,我想應該是站在維持內容品質的角度,先吸引更多內容創作者(content creator)進駐,也和「俱樂部」會員制的精神相似,不過若採取向用戶收費的模式不可避免市場上會有主打完全免費的 copy cat 出現(可能採「廣告業配抽成」、「廣告版面置入」等等 Youtube、Facebook 把用戶資訊換錢的模式🤖),然後作為一個 podcaster 我也正在觀察 Clubhouse 對 podcast 這個媒體的影響為何。

此外,Clubhouse 持續擴張之後勢必面臨各界對資安和內容審查的質疑,目前討論最熱絡的有兩項:

至於使用心得,由於我不是很習慣用聽的吸收資訊,基本上沒辦法一邊做需要思考的事一邊聽,純當聽眾的話大概使用情境就像 podcast 一樣,只有在做家事和通勤的時候能聽,所以 Clubhouse 算是排擠到 podcast 的收聽時間。若是原本的社交圈稍微擴散出去的房間,我有時會舉手加入講者行列,這個情境基本上就會專心交流,雖然對話也不是一直都很緊湊,但基本上不太能一心二用。若是有主題的名人對談,例如科技或新創趨勢等等較紮實的內容,則和參加講座一樣,由於重點倏忽即逝,注意力渙散等於沒在聽,在不同房間跳來跳去轉眼兩三個小時就過了,老實說頗耗時間,當然這如果以產品觀點來看,應該算黏著度頗高。

言歸正傳,人的注意力、精力和時間畢竟都有限,既然我只用了兩三天就意識到花太多時間在上面的問題,可能就是發覺得到的太少、時間花得太多?現階段還有新產品紅利,新鮮感讓我會想繼續用,一邊也觀察一下大家都怎麼用,社交特性也是大大強化 FOMO 沒錯,但不停收到通知你追蹤的人又進了哪個房間、又在哪當講者,眼花撩亂久了也會疲勞,況且知識吸收又不如文章、影片、剪輯好的 podcast 有效率,娛樂性也不如 Youtube 和 Netflix ,究竟 Clubhouse 熱潮會持續多久?姑且繼續觀察吧!

#文化觀察 #Clubhouse #ElonMusk #SocialApp #Room #Virtualrelationships #FOMO #Podcast #Podcaster #Podcastofinstagram #薇琪北加日常 #北加州洋行 #NorCalCo #NorCal

--

--

Vickie Tung
NorCal Co.

🐿 薇琪有個大門牙 — 土生土長台中人,而立前夕決定舉債負笈海外,曾在牛仔故鄉德州奧斯汀以及真 • 國際大都倫敦流浪,目前暫時落腳北加州矽谷,現為《北加州洋行 NorCal Co.》Podcast 頻道掌櫃 。🎙追蹤收聽《北加州洋行》https://linkby.tw/NorCalCo.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