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中的溫室建築

HO
NOT ONLY A ZOO 不只是動物園
Oct 11, 2023
柏林水族館保留了早期的動物園溫室,挑高的玻璃屋頂盡可能地引入更多的陽光。

溫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那時人們就已經意識到,如果想要在冬天也能吃到新鮮的蔬果,就必須要創造一個溫度受到控制的栽培環境。然而,直到 17 世紀,現代溫室的雛型才在歐洲出現,利用透明的屋頂與加熱設備,讓溫室中的農作物免於受到室外寒冷天氣的摧殘。

隨著溫室的發展,開始出現了觀賞、典藏等各種功能的溫室,也有人透過溫室來打造一個模擬自然環境的場所。溫室不但開啟了科學家在全世界蒐集植物並帶回溫室種植的風潮,溫室本身遊玻璃、金屬所創造的空間更是最摩登的社交場所。

但早期的溫室,幾乎全都是用在照養植物上。說起來也令人難過,因為比起植物的嬌貴,大部分的野生動物就算飼養在不適合的環境中,也會咬牙苦撐(= 死不了…),也因此動物比植物晚了許久才在溫室中正式登場。

動物園的溫室

溫室在動物園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讓動物園克服了氣候的限制,給予遊客有如親臨動物的原產地。由水族館開始發展,早期的動物園溫室通常由預鑄的金屬和玻璃構成,工業美學的建築始終受到大眾的歡迎,在大雪紛飛的日子漫步在溫暖的叢林,可以說是當時最高科技的建築形態。

今天,許多動物園會在自家的溫室中,讓一部分的動物,例如小型爬蟲類、蝙蝠、鳥類、小型猿猴等動物不需要被圍籬的限制,自由地在叢林中生活著,有時還會跳到遊客的肩膀上。這種型態的溫室源自於早期的蝴蝶溫室,遊客步行穿越動物的棲息地,身歷其境、零距離地觀察動物。甚至有溫室定時降下人造雨,所做的一切都是盡可能地模仿野外的自然環境。

隨著科技和建築的發展,當代動物園的溫室設計變得更加先進和多樣化。除了多變的主題與建築造型,許多新材料也被應用到溫室中,例如採用被暱稱為「軟玻璃」的 ETFE(乙烯-四氟化乙烯聚酯物),以超輕的質量、高耐久性、方便施工且容易保持清潔,深受建築師們喜愛。

結構技術的發展讓溫室得以擁有更大的跨度,溫室也不再專屬於中小體型的動物。在蘇黎世動物園,五隻亞洲象生活在一個 5,400 平方米的巨大溫室中,讓大象在漫長的冬季也能在室內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天花板上 271 片 ETFE 也確保了動物能得到充足的日照。

動物園時常會讓部分動物可以在溫室中自由活動,圖中是紐倫堡動物園溫室中的白面僧面猴。
大跨度的蘇黎世動物園大象館,完全沒有柱子的溫室,有如把泰國的土地帶到歐洲。
科技帶來各種新溫室的出現,此為紐倫堡動物園用來加熱海豚展場的充氣型溫室,只有冬季才會作用。
漢堡動物園的紅毛猩猩館,這是可以電動開闔的半球狀溫室,只有在冬季才會闔上。

溫室的未來

一個好的溫室展館時常被打造成為一座動物園重要的品牌形象,嚴密控制的環境也讓動物的生活環境更像野外的棲息地。然而,溫室並非是完美的,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建造與營運成本極為高昂(平均造價僅次於海生館),後續也要投入大量的資源才能維持溫室的正常運作。另外,溫室一旦建造完工,就很難去改裝內部的構造,美國曾有動物園斥巨資打造了熱帶雨林溫室,卻在動物入住之後才發現許多展場無法修改的設計缺陷。然而預算用罄、為時已晚,動物只能委屈地生活在不適合的環境中。

未來,隨著科技和環境意識的進步,我們可以繼續期待溫室的改進和創新,並在技術不斷創新的同時,提供動植物更理想的生活環境,確保動物園溫室在未來保育推廣上繼續發揮難以取代的角色。

--

--

HO
NOT ONLY A ZOO 不只是動物園

去動物園的那天,早上喝咖啡,下午喝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