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展場造景的秘密

在今天動物展場的造景植栽中,有多少是真?又有多少是以假亂真的呢?攝於國家海洋生物博物館。

在今天的動物園中,多數遊客都期待可以在一個自然、充滿綠意的動物棲地中觀賞動物,動物園也更容易透過一個自然化的展場向遊客傳達相關的教育訊息。

說起來容易,但要在人造的環境中重現自然生態可一點也不簡單。經過一個世紀的教訓,設計師們已經深刻了解到,要在動物園中完全複製野外的生態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誰也不能保證這些植栽可以與動物和平共處一室。大至大象,小至烏龜,動物們對設計師嘔心瀝血的造景可一點也不留情面,植物常常抗不住動物高強度的使用。一個新展場常常落成沒幾天,植栽連根帶土全被翻攪了一遍。

再來,並非所有植物都能適應動物園的環境,當光線、溫度、濕度不符合時,植物連活著都成為一大挑戰。要打造一個讓景觀長久維持的動物展場,設計師必須發揮創意,發揮一些小技巧,才能在動物的生活、員工作業與遊客觀賞需求 之間取得平衡。

動物隔開碰不到,植栽維持最有效

要讓動物展場植栽可以長久維持,確保植物安全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就是直接隔開動物與植物。例如將植物精心安置到動物無法觸及的位置、或是在樹幹上包上護墊以預防動物啃食樹皮,避免動物採食或接觸到這些展示上需要的植栽,維持住展示場的綠意。

原本動物對於植物使用的需求則會轉移到其他的素材上,例如大型靈長類展場的樹木通常都會纏上電牧線,確保展場中樹木的安全,再另外製作豐富的棲架補足牠們在攀爬上的需求。

金剛猩猩後方的樹木上被安裝上了電牧線,以確保它們在展場可以順利生長。攝於鸚鵡公園。

以假亂真,渾然天成

多虧了科技的發達,越來越多的材料開始被開發成人造的植栽,人造的巨藻、珊瑚礁岩、帶板根的大型樹木也應運而生,讓動物園得以展示原本難以在人工環境存活的景觀元素。而且人造的植物更加堅固耐用,更能夠承受住動物的使用力道。

假的植栽除了維護容易,也可以呈現出植物最好的姿態。雕刻家們在研究多個外型姣好的樣本後,為動物園量身打造跟展場完美結合的植栽,再透過翻模的方式壓印出植物最細節的紋理。

多數動物園的熱帶雨林展示中,都是經過精密計算,讓蕨類及攀藤植物附著到高大的人造樹木上,讓遊客彷彿真實身處叢林。生態難以被複製,動物園卻可以透過真假植栽的搭配,來成功再現野外的「氛圍」。

動物園透過狄氏半邊蓮的擬真模型,為遊客帶來東非高地的景致。攝於蘇黎世動物園。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就動物園來說,動物園的主角是以動物為主,造景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幫助動物園展現出更符合動物在野外的形象。多數動物園展場在造景時都會以當地生長良好的植物為造景的元素,不見得會去追求整個展場呈現與動物原生地一模一樣的植栽。

例如位處亞熱帶的臺北市立動物園,在展示北美針葉林的動物時,利用更能適應臺灣氣候的、來自澳洲的南洋杉作為樹木的選用,給予遊客漫步於北方針葉林的氛圍。

透過來自澳洲的南洋杉打造出高緯度森林的景致。攝於臺北市立動物園。

設計師在打造新展場時必須熟知每隻動物的習性,讓動物過得健康,這些展示才有意義。一個展場的誕生並非照著設計圖施作完就結束,還需要觀察動物的使用情形、員工作業的狀況、現場遊客的體驗,投入時間做追蹤並隨時改善。

在造景上的投入並不等於動物生活的改善,許多動物園也在平衡過動物福利、員工操作以及成本後,用便宜好用的機關取代了動物不需要或用不到的造景。而這些機關讓動物園可以隨時去變化動物的展場,不會因為所費不貲的造景而讓動物展示場的變化綁手綁腳。下次去動物園時不妨觀察看看一個展示場究竟哪些造景是動物需要的,哪些又是做給遊客看的呢!?

如果您還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幫我多按幾下掌聲哦!

--

--

HO
NOT ONLY A ZOO 不只是動物園

去動物園的那天,早上喝咖啡,下午喝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