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水族館:我們的今日與未來

當代的水族館連接了城市及自然環境,為城市打造新地標的同時,也成為促成各領域對話的平臺。圖為田納西水族館。

上篇:〈 從小池塘到大水塘:水族館的前世今生 〉

在科技發展以及大眾期待轉變的推波助瀾下,為了持續保有媒體聲量以及對群眾意識的掌控權,水族館開始轉變以往的敘事方式,從「看魚」的邏輯轉換成「一場水的旅程」,讓觀眾可以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中,在世界上不同水體間切換,讓所有人都有機會一窺地球各個美麗的角落,水族館提供的體驗也從簡單的魚缸陳列,演進到可以在巨型水槽展出整群沙丁魚所形成的海底風暴,甚至是結合虛實媒體的海洋奇觀。。由此也可見,「娛樂性」是人們前往水族館的主要原因。好的水族館懂得利用娛樂性質吸引遊客,並讓遊客在愉快的氣氛中愛上、並學會如何關心自然。

水族館的與時俱進,也讓創建水族館的門檻越來越高。在幾乎每座城市都有動物園的今天,擁有水族館卻不是每座城市都可享有的福氣。不論是天價的建造費用與看不見頂的技術門檻,事後維護維生設施的龐大費用更是令人卻步。若少了雄厚的資本與過人的創意,不斷推陳出新,在開幕的熱潮退去之後想要長久經營可說是難上加難。

水族館需因應各展缸的需求,在我們看不到的角度,透過維生系統維持嚴格且複雜的展示環境。

當代水族館的定位

近年來,大眾對於水族館的認知有根本性的變化。十年前,人們認為水族館最重要的功能是活絡當地經濟。今天,大眾則認為生物的救援、環境復育、支持科研以及教育推廣等保育貢獻才是水族館的必要作為。更有研究指出,在保育行動上付出越多的水族館,在財務上越能夠保持穩定經營。

對好的水族館來說,「展示」只是他們工作上的其中一個項目。在我們看不到的水缸後方,是專家們親身站在保育行動的第一線。而這些努力也轉變為水族館中的展示內容,當水族館付出越多,同時也得到越多。

水族館的建造,開始被納入都市規劃的一環,成為連接城市紋理及的自然環境的開放平臺,不再只是「把海洋帶進城市」的封閉建築。建築師也有更多機會可以發揮,為城市打造其專屬全新的地標。同時,也引導人們欣賞館舍周遭的水域生態,甚至將建築物延伸到水中,讓觀眾直接透過觀景窗觀看真實的水中風景。現代的水族館願意以更大的篇幅來展示在地的水域,除了增進居民對當地的認識,也成為外地遊客的必遊景點。

國立海生館的可說是認識臺灣水域最好的地方,以拓模方式複製了龍谷瀑布及七家灣溪的景觀。而瀑布也因被地震摧毀,現在僅能在此一窺當年的樣貌。
沖繩美麗海水族館的海龜館,完整講述了人類生活對身邊海龜所造成的危害,致力於在地生態的教育、救援、研究以及復育。

遠眺水族館的未來

未來,與科技緊密結合的水族館,將提供給我們更多體驗世界的角度。或許,在潛水設備的發展之下,或許我們未來是穿著潛水衣穿梭在水缸;或許,在辨識科技的發展之下,我們可以讀出水缸裡每一條魚的故事與資訊;或許,在養殖技術的突破之下,我們將展出過去從未能生活在人工環境的生物;或許,在視聽網路的革新之下,我們可以在劇場觀看世界上任何水域中的現場轉播。

在擁抱新科技的同時,水族館更要面臨遠超過往的社會壓力。而新的社會壓力,也監督著水族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除了人類社會對展演動物的福利要求日益提升,福利監測技術的進步也讓館方能用更多元的角度檢視動物狀況。從以前專注於消抹動物負面體驗的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追求積極體驗的開拓者;從魚隻來源到建築設計,尖端水族館的整體運作更體現了現代社會對資源永續的開創與作為。同時,也讓水族館成為引領我們與自然相遇的港口,讓我們每一次的到訪都是一次難忘的出航。

當代的水族館連接了城市及自然環境,為城市打造新地標的同時,也成為促成各領域對話的平臺。圖為丹麥國家水族館。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麻煩幫我多按幾下掌聲哦!

--

--

HO
NOT ONLY A ZOO 不只是動物園

去動物園的那天,早上喝咖啡,下午喝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