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動物園建築全攻略

HO
NOT ONLY A ZOO 不只是動物園
17 min readApr 1, 2019

去完惠普斯奈德動物園之後隔天才進倫敦,倫敦這座城市太過精彩,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讓我看一整天,明明都刻意住在倫敦動物園附近了,還居然差點忘記去逛。離開倫敦的前一天,在動物園打烊前一個半小時才去,極度精彩的動物園,非常驚艷,後悔沒能再逛久一點。

稍微講一點歷史的部分

倫敦動物園英文全名為 ZSL London Zoo,ZSL 為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即倫敦動物園學會,旗下還有另一間惠普斯奈德動物園(ZSL Whipsnade Zoo)。

倫敦動物園位於倫敦市裡的攝政王公園,是歷史上第一座以科學研究為目的成立的動物園。最特別的是,倫敦動物園是第一個被叫做「Zoo」的地方!相信大家一定從小就知道「Zoo」這個英文字,不過其實這個字的的出現才約兩百年的時間,而第一個「Zoo」就在這裡!

最早倫敦動物園更早是被稱為「Zoology Park」(動物學公園),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這座動物園成立時不同凡響的目的與理念。以科研為目的的倫敦動物園在1828年成立,當時隸屬於倫敦動物學會,這個協會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動物學會。倫敦動物學會為了追上巴黎植物園收集活體動物的步伐,所以在學會成立幾年之後動物園也被建成。到了19世紀,「Zoology Park」開始被簡化稱為「Zoo」,並被全世界廣泛使用。

不過再說一件事,雖然這是第一個「Zoo」,但是卻不是第一個「動物園」!。動物園有另外一個字,叫做 Menagerie。那 Zoo 跟 Menagerie 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一般解釋是:

- Menagerie 是「以活體方式展示動物的集合體」。
- Zoo 是「展示活體動物的公園」。

Menagerie 也可以直翻「動物展示」,所以 Zoo 也是一種 Menagerie,但是 Zoo 強調了其空間性質的不同。另外我認為現在稱 Menagerie 的機構多是在強調其歷史價值,有機會我會在之後的巴黎植物園動物園(Ménagerie du Jardin des plantes)的文章中再細談。

「Zoo」這個詞很重要嗎?

很重要!因為它代表這裡是動物園,而不只是有動物的大公園。Zoo 是一個因為動物而建立的公園,而且不應該只被稱為公園,是動物園。(希望你看得懂哈哈)

動物園不再屬於一個花園或城堡集中動物的地方,它是因為動物而存在,因為沒有動物而消亡,強調內容而非空間

倫敦塔

題外話,倫敦動物園其實還有一個前身,藏在倫敦另一側泰晤士河旁的倫敦塔,英文叫做 Tower of London,其實也不算是大家腦海裡面的「塔」,那裡更像是城堡。倫敦塔以及裡面的動物園(Royal Menagerie)約1235年建成,並在1804年動物館開始定期對外開放。在新建於攝政王公園的倫敦動物園要開園時,基於商業還有動物福利等原因,倫敦塔裡面的動物直到1835年間逐漸被運送到了新的動物園。

倫敦塔外觀。

抱歉再說個題外話哈哈,每當有「人與動物關係演變」或是「動物園發展史」這種主題時,很常看到講者使用下圖的艾克斯特交易所(Exeter Exchange)做為示意。艾克斯特交易所是當時代倫敦另一個很特別的存在,1676 年成立的艾克斯特交易所,在1773年至1829年間大樓的上層是Menagerie,是倫敦塔當時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以「物品」展覽的形式展示的各式各樣的動物,從各種鳥類、猿猴類、大型貓科動物甚至是大象,不過裡面動物的狀況其實都非常糟糕,相信不用多說。

艾克斯特交易所,圖片轉自大英圖書館網站。

以下文章只介紹動物園建築。

(如果只是想看去動物園看可愛動物之類的內容其實可以去看一些妹妹的Youtube頻道。)

其實我每次去動物園前腦袋裡都會先大概先預想這次應該要看到什麼。或許是非常有特色展示,或是只有那間動物園才看得到動物。我去倫敦動物園的目的則就是為了要看建築,雖然這裡是最古老的動物園之一,不過卻充滿了20世紀現代主義的建築名作,來這裡除了看動物(展示得非常精緻),也別忘了要多看一眼建築!

動物園中的現代主義(Modernism)

剛剛講了什麼是動物園,那… 什麼是現代主義?

簡單說就是無裝飾的極簡風格。現代主義是19到20世紀為了因應工業化所發展出來的設計風潮,反對過度的裝飾,認為「裝飾」是社會墮落的原因(即所謂「裝飾即罪惡」),透過對於新的技術、材料的發展來強調更理性簡潔的美感。

雖然在現代主義出現至今不斷有各種思想或流派來挑戰、否定它,但不管喜不喜歡現代主義,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設計思想上時至今日都還是以現代主義為主流,不論是在建築、平面設計、工業設計乃至於社會仍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

每當說到動物園的現代主義建築,永遠都是以伯索德 · 魯貝特金(Berthold Lubetkin)的企鵝池為經典案例,永遠。

伯索德 · 魯貝特金:企鵝池 Lubetkin Penguin Pool

圖片引用自 ARCHEYES。
圖片引用自 ARCHEYES。
圖片引用自 ARCHEYES。
圖片引用自 ARCHEYES。

先來看看動物園官網如何介紹這個企鵝池。

[ 伯索德 · 魯貝特金 企鵝池 ] Lubetkin Penguin Pool

特科頓集團 ,1934,國家一級古蹟。

「企鵝池應該算是動物園中最知名的建築了!跟圓屋(猩猩館)一樣是由伯索德 · 魯貝特金的特科頓建築集團所設計。特科頓集團的招牌現代主義風格總是不可思議的優雅以及趣味,也是提醒眾人一個風格的誕生必須有多麽大的創新性。」

俄國喬治亞出生的建築師貝托德 · 魯貝特金為了逃離俄國革命的戰火而逃亡到了英國,逃亡的路上由東至西看遍了所有歐洲的經典現代主義建築。他對於蘇維埃建築的評論也被截錄進了Kenneth Frampton的《現代建築史》一書中(其實魯貝特金本身就是受構成主義影響),亦可見他在建築史的地位。他是二十世紀唯一且歷史上極少數以動物園設計為代表作的建築師。到了倫敦之後他成立了特科頓建築集團(Tecton),並在倫敦動物園留下最知名的「企鵝池」與「圓房」。他的作品中完美體現了現代主義的幾個原則:「抽象幾何」、「實用機能」與「完美比例」。在動物園中,以完美的幾何形狀象徵了人對自然的掌控。

雖然那天在進動物園之後就不斷往這個池子前進,不過在沿路上逛著逛著也沒有那麼急了,結果是在一個很意外的情況下發現企鵝池已經在我面前了!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終於見到了動物園歷史上最有名的作品!興奮地尖叫了一陣子。除了感動,更令我欣慰的是我也有看到另外一個大叔一邊尖叫一邊瘋狂拍照,突然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孤單了!對一個設計師來說如果能夠有一件如此具有開創性的作品被這樣記得且珍惜,我想這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Berthold Lubetkin,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1934年企鵝池施工照 © RIBA Library Photographs Collection. Photograph by John Havinden

幾個星期後去丹麥旅行時哥本哈根的建築博物館也有一個工程特展中展示了這個企鵝池的建築模型,跟大家分享從不同角度欣賞這個偉大的建築作品:
(不好意思呀玻璃有點反光!)

當然目前我是以建築設計的角度在稱讚這個池子,雖然這在建築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動物園界是完全不認同以這樣的方式來展示動物。否定的點不是「看起來人工」,先有「把動物裝飾化」的爭議,動物對於環境幾乎沒有選擇權,又有地面曝曬後溫度過高的問題。不只一本動物園領域的書都直接否定這樣的設計,例如在《Wild Mammals In Captivity》一書中就提到「在設計動物園時,形隨機能從來都不適用於活的動物」。

我肯定魯貝特金以旋轉斜坡這種非常有趣的方式來增加動物的活動空間,同時遊客在看著企鵝往上走時也獲得了極大的視覺滿足。不過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展示更像是把動物放進了一個美麗的雕塑作品中當作「裝飾品」,而不像是一個生命。當時也有建築師就質疑這種現代主義的動物園設計,例如在 1937 建築師弗雷德里克.基斯勒(Friedrich Kiesler)就不認同魯貝特金並推崇哈根貝克的自然主義形展示(哈根貝克動物園的開放式仿自然)。

在可以得到符合動物本身的照顧的前提下,其實我從不會反對動物園「看起不自然」,一來動物園本來就不是真正的自然,二來如果人造設施更能滿足動物需求與照顧,其實也沒有必要去反對的,畢竟好的動物園不是你給了動物什麼,而是動物得到了什麼,當然若是有能力(與財力)那將動物展示場做得自然那是最好的了。

這個企鵝池在 2004 年廢棄,把企鵝移到了入口附近的新企鵝展示場。新的企鵝展示場比原本企鵝池大超多,也仿造了企鵝野外的生活環境(企鵝不是都生活在冰天雪地哦)。聽說原本的空的企鵝池還被填土拿來展示豪豬,不過因為原本設計就是一個池子所以每逢下雨就會因積水而泥濘不堪,後來就淨空拿來當古蹟展示了,我是覺得這樣保存下來給大家欣賞是比較好的選擇啦!

新的企鵝展示場。

不管你來動物園是什麼理由,不管有沒有興趣或時間夠不夠,請至少看一眼魯貝特金的企鵝池。

好啦你不想看也沒差哈哈。

伯索德 · 魯貝特金:大猩猩圓屋 Round House

圓屋內部舊照,照片引用自 THE SPACES。

官網這麼介紹:

[ 圓屋 ] Round House

特科頓集團 ,1932–3,國家一級古蹟。

「圓屋是不列顛地區最早的現代主義建築之一,現代主義建築師相信「最好的建築必須用最簡單明瞭的方式去展現它的功能」,這句話也是1950至1980年代不列顛建築師的中心思想。在冬季,半圓形的屏幕可以從其中的一半內滑動到另外一半以包住鐵籠,讓大猩猩在冬天可以在溫暖的室內活動。如同倫敦動物園百年歷史的長頸鹿屋一樣,這些最簡單的形體直接反映出建築物的功能。」

圓屋因為其完全的機能性而著名,這種理性、簡潔的美感精準詮釋了現代主義的精神。這當時是為了大猩猩而建,現在則是阿勞特拉馴狐猴(Hapalemur alaotrensis)使用這個籠舍,一種居住在阿勞特拉湖(馬達加斯加最大湖)周圍的沼澤地帶的狐猴,在保育等級上是極度瀕危的物種。我認為這顯現了動物園在發展歷史上很大的轉變:原本給大猩猩的籠舍現在住這麼小型的狐猴,又例如一樣這間動物園原本的大象館現在住馬來貘跟鬚豬。心底總有一份虧欠感。

阿勞特拉馴狐猴,圖自維基百科。

除了現代主義,你還有其他的選擇

上述是倫敦動物園最重要的兩座建築,魯貝特金還有達德利動物園的熊谷、惠普斯奈德動物園的大象館等作品,可以參考 〈最美的惠普斯奈德動物園〉 這篇文章。除了上述兩個現代主義的建築,因為倫敦動物園悠久的歷史,園內還有不少很具建築史意義的建築可以看!也因為這裏有建築發展的歷史軌跡,近代倫敦動物園中新的建築也一直被鼓勵可以多發展更具時代性的設計,為每一個時代留下那個時代的痕跡。以下介紹幾個有趣的建築物:

長頸鹿屋 Giraffe House

有趣的是建築上門分成下兩半,讓長頸鹿可以不用走出即探頭出來。

[ 長頸鹿屋 ] Giraffe House

笛西繆斯 · 柏頓(Decimus Burton),1836–7,國家二級古蹟

「1835年倫敦動物學會收到了三公一母總共四隻長頸鹿,後由笛西繆斯 · 柏頓設計了這棟高6.5公尺的長頸鹿屋,光是門就有5公尺,畢竟居住的是身高可達4.5公尺的長頸鹿。雖然動物園有很多經典建築,但是居住在裡面的大多都已經不是一開始所設定的動物,長頸鹿屋是少數的例外。這裡在1940年被炸彈損毀,1960年代初由弗朗茨 · 斯坦格霍芬(Franz Stengelhofen)科林 · 威爾斯(Colin Wears)重建。」

柏頓是19 世紀英國著名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師,他… 等等!什麼是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建築師們用「不抄襲的方式」去復興古代建築,並找到新的構造以及空間的可能性。這棟建築在當時有非常高的評價,有人稱「這是一棟有趣、詼諧的並無可挑剔的建築」,透過磚頭砌出非常漂亮的空間秩序以及比例,並將美學注入了動物園。

因為評價太高了,所以當時柏頓拿到了超乎他預期的設計費(靠),然後有錢請了助理,然後招收門徒,然後買了一塊地,然後蓋別墅,然後又買一塊地,然後蓋別墅,然後又買一塊地,然後又蓋了別墅…
:)

柏頓非常勵志呢!

馬平梯田 Mappin Terraces

那天沒時間看,借一下ZOOCHAT的圖,前方是澳洲動物展示場。

[ 馬平梯田 ] Mappin Terraces

彼得 · 查默斯 · 米切爾(Sir Peter Chalmers Mitchell)、約翰 · 詹姆斯 · 尤厄斯(John James Joass),1913–4,國家二級古蹟

「這個非凡的梯狀假山一開始是為了熊等動物所建,這種結構的假山梯田主要是想嘗試鋼筋混凝土這種新材料的可能性。洞穴的內部如同真正的山般儲存水並在過濾後流進下方的水族館內。」

馬平梯田設計是設計給熊科動物以及其他山地動物(最上面原本是山羊),現在這座假山是「澳洲內陸」展示區的「背景」,前方是紅袋鼠與鴯鶓,或許這個量體更適合乾燥地區的意象。同地點的水族館(1923~24)與馬平涼亭(1914~20)也被評為國家二級古蹟。

馬平梯田由彼得 · 查默斯 · 米切爾(動物學會秘書)以及約翰 · 詹姆斯 · 尤厄斯(蘇格蘭建築師)共同設計。彼得 · 查默斯 · 米切爾是哈根貝克的粉絲,哈根貝克發明了以假山為背景並在開放空間有層次地展示動物(哈根貝克動物園)。馬平則是一個有錢的企業家,贊助彼得 · 查默斯 · 米切爾在倫敦動物園建造一座假山。這座假山以哈根貝克動物園的假山為參考,更精進了垂直結構上的複雜性,在當時算是非常大的技術創新。

設計圖,下方是水族館。圖片自richardwhitby.net。
施工照片,可看出其錯綜復雜的結構創新,圖自Malcolm Peaker。
受到哈根貝克的影響,欲利用梯田達到層次效果,圖自Malcolm Peaker。
1972 年的馬平梯田,Sue Gilbert 拍攝。

但其實我覺馬平梯田很醜,不過現在當作澳洲展示場的背景其實也還算合適啦!不然很難想像還有什麼動物能夠跟那麼大的粗獷量體做結合。馬平梯田來自建築師挑戰鋼筋混凝土這種新技術新材質的野心,這種新技術在當時形成極大的轟動,給予建築師們無窮盡的想像空間創作。本身狀態的矛盾性也是這麼地迷人:流體的狀態下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狀,凝固之後又是無比的堅固且不可逆。

原本有好幾種熊生活在光禿禿的馬平梯田上,混凝土被砌成極地的質感,北極熊就坐在水泥地板上。地面在夏天豔陽下曬得發燙,北極熊除了水泥地板只能泡在淺淺的水中暫時休息。馬平梯田雖然代表了動物園在展示動物的進步,從原本的鐵籠進步到把熊放入到一個仿造極地的景中,不過那時候人們對於動物需求的認識遠不及現代的標準,動物的需求依然不能被滿足並得到妥善的照養,馬平梯田只是給遊客觀看的一幅畫罷了。

現在倫敦動物園中也沒有任何熊科動物,但是可以在 ZSL 旗下更大的惠普斯奈德動物園看見,生活在一片森林中。

斯諾登鳥園 Snowdon Aviary

去的時候在施工未開放,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 斯諾登鳥園 ] Snowdon Aviary

安東尼 · 阿姆斯特朗-瓊斯 (斯諾登伯爵,Antony Armstrong-Jones)
塞德里克 · 普萊斯(Cedric Price)
法蘭克 · 紐比(Frank Newby,結構工程師)
1962–4,國家二級古蹟

這個鳥園的輕盈感正如同它裡面的鳥一般,設計師開創性地僅用張力以及鋁質骨架就支撐了一整個結構,巨大的三面或四面體透過纜線固定在適當位置。

1965 年開幕,也是全英國第一座可供遊客直接走入的鳥園,類似臺北市立動物園生態鳥園。不過鳥園自 2018 開始進行翻新,並預計在 2019 年夏天重新開放。除了步道部分的整修,還會引進黑白疣侯以及鸚鵡等動物,希望能讓斯諾登鳥園有更多元的角色。

順便一提,斯諾登伯爵是瑪格麗特公主的前夫,瑪格麗特公主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妹妹。

斯諾登鳥園更新工程示意圖,圖自Archdaily。
斯諾登伯爵,圖自維基百科。

卡森館 Casson Pavilion

[ 卡森館 ] Casson Pavilion

休 · 卡森爵士(Sir Hugh Casson)、內維爾康德(Neville Conder)等
1962–5

卡森館曾經是倫敦動物園的象館,跟斯諾登鳥園幾乎同時落成,可以說是斯諾登鳥園最有趣的對比:一個輕盈如飛鳥,一個粗重如大象。被水泥肋板包覆的建築除了模仿大象的皮膚也同時保護建築物不被動物破壞,上方藍綠色部分則給人大象群聚喝水的意象。現在倫敦動物園中所有的大象以及犀牛都被遷到了惠普斯奈德動物園

跟圓房一樣,今昔動物園設計的標準有著極大的落差。曾經是大象的展示場現在用於馬來貘與鬚豬,遷到了倫敦動物園協會旗下的惠普斯奈德動物園的大象現在也有非常非常大的空間可以活動。

圖自 TimeOut LONDON。
現在住的是鬚豬跟馬來貘。

烏鴉籠 The Raven’s Cage

又是柏頓的作品!(長頸鹿屋也是)

[ 烏鴉籠 ] The Raven’s Cage

笛西繆斯 · 柏頓(Decimus Burton),1829 ,國家二級古蹟

「這原本是設計給動物園中一對國王禿鷲的,後來金剛鸚鵡跟烏鴉也都住在這裡過。在 1948 年重建因為炸彈導致損毀的籠子,1971年被移至現在的朋友草坪(Fellows Lawn)上。」

我想我在這篇文章想講的其實真的不是倫敦動物園有多少好有特色的建築,對於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參觀動物園除了「看動物」真的沒有其他的想像,甚至連學習都沒有。不過如果有機會從不一樣的角度來看看動物園,動物園可以給你的絕對不是「看動物」而已,有無止盡有趣的事情等著大家去發現,希望能把我已經看到的分享給大家。

Not only a zoo,動物園,從不只是動物園。

而且這裡還是倫敦動物園。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幫我連按幾下鼓掌!

--

--

HO
NOT ONLY A ZOO 不只是動物園

去動物園的那天,早上喝咖啡,下午喝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