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應用「操作制約理論」

本系列總共有八個技巧,源自於我過去的閱讀所學和個人實踐的經驗。

金彥良
notes on.tw
Jun 3, 2018

--

了解過五種拖延心態了嗎?

如果還沒,先閱讀〈導讀《拖延心理學》|Pinky 有三種,拖延心態有五種。〉這一篇前導文章吧!

什麼是「操作制約理論」?

在前篇中,我們提到「害怕失敗」、「反抗權威」與「害怕離開人際舒適圈」等導致拖延的因素;這些因素都連結到一種我們所不希望的情緒,使我們「選擇拖延」去做某件事情。
這類似操作制約的邏輯(或許不符合嚴謹的操作制約理論,但邏輯上類似,因此這裡以此理論作標題),亦即當我們做某件事情時,會連結到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會影響我們是否繼續做某個行為。

這裡引用《超普通心理學》對操作制約理論的說明:

拖延症患者所受到的操作制約

對於「害怕失敗」或「害怕離開人際舒適圈」而言,這兩種情緒類似操作制約裡頭的「正向懲罰」,即為一種「我們不喜歡的感受」,像是挨揍、罰站、罰錢等等都是正向懲罰的一種。
因為做這件事情會使我們聯想到「我沒辦法把事情做到完美」或是「沒有人可以支援我,我可能會搞砸一切」等情緒,所以我們會選擇不去做這件事情,進而產生拖延的行為。

而「反抗權威」則是類似「負向懲罰」,指的是「我們喜歡的感受被剝奪了」;「反抗權威」這種拖延心態在乎的是自主權,當自主權被剝奪時,我們也容易選擇逃避。
即便逃避時自主權仍然是被剝奪的,但我們選擇逃避的其實是「意識到自主權被剝奪」這樣的感受,也因此導致了拖延的行為。

簡言之,我們可以理解為,我們是因為某些行為連結到的「感覺會失敗」等負面感受,所以在操作制約的連結下使得我們做這些行為的動機被弱化。

反過來應用操作制約理論改善拖延症狀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該怎麼應用內在動機理論來增強行為的動機,那也許我們就可以反過來應用操作理論,將內在動機理論所連結到的渴望來自我操作制約。
除此之外,去設想「拖延所導致的後果」也有助於提升行動的動機;根據《拖延心理學》在 p.208–209 的建議,我們應該把拖延導致的後果分成「內在感受」與「外在後果」寫下來,就像下圖。
和書中不同的是,我建議針對個別的任務去設想,因為這樣更具體、明確,同時我也把「內在動機理論」的發想結合進來;我們可以把這個清單視為「正向獎勵」與「負向獎勵」,即是完成這件事情的好處(自我決定理論發揮的部分),以及完成這件事情可以避免掉的不好結果。

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或做過類似的事情(或者沒有好好做過),我建議你嘗試看看,而且要真的嘗試寫出來。
我們當然不會因為做了一兩次,就馬上改善拖延技巧,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就在內心有這些意識,而且足夠強烈」,我們還有多大的可能會一直拖延呢?至少可能性降低不小。

我們在這裡要做的是,讓拖延心態所連結的負面感受在第一時間綁架我們時,我們能找出幫手來對抗他們;接下來,我們要透過更多具體的步驟,漸漸地讓這些想法能在第一時間、甚至無意識地就產生在我們腦海,形成阻隔拖延心態的防護罩,讓拖延心態不再攻佔我們的意識深層。

--

--

金彥良
notes on.tw

The author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talk about hi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