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村上春樹

②推薦哪一本作為村上春樹長篇的開頭

希望能對村上春樹的初讀者,有一些指引性的幫助。

金彥良
notes on.tw
Published in
16 min readMay 31, 2021

--

除了初讀者外,如果是只看過部分村上長篇小說的人,這一篇也有把十四本長篇都做簡單的介紹,希望這些文字能讓你對下一本要讀什麼有些幫助。

如果你因緣際會想開始讀村上春樹,我一律建議從長篇小說開始。

為什麼不是從隨筆遊記或短篇小說開始讀?

村上春樹著作非常多,以台灣書市有出版的,長篇小說有十四本(部分分上下冊),短篇小說有十一本,隨筆遊記則有約三十本。如果單看數字,可能會以為村上春樹主要寫的是隨筆或遊記。這當然是他著作中很重要的一塊,甚至是許多人最喜歡的部分,但正如同他在 2017 年所出版的《身為職業小說家》和多數人會將其定位的 — — 他是一位長篇小說家。

不過基本上,或者說最後,我還是將自己視為「長篇小說家」。雖然我也分別很喜歡寫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寫的時候當然是著迷地寫著,完成的作品自己也都很喜愛,不過,我還是認為長篇小說才是自己的主戰場,自己身為作家的特質、風格之類的,應該在這方面最能明確地 — — 或以最佳形式 — — 呈現出來(即便有人不以為然,我也完全不打算反駁)。

這是我個人的見解,要認識與評價一個作家的創作,最好還是從他認為自己最擅長的開始。當然閱讀不一定關乎評價,但如果只讀過他的某一本隨筆或是短篇小說,而覺得這個人寫的東西不怎麼好看 — — 我是說萬一如此 — — 那作為他的熱心讀者,我會覺得非常可惜。

如果真的是因為覺得長篇小說太長,那建議從有收錄較長的短篇小說的短篇小說集開始 — — 《螢火蟲》、《麵包店再襲擊》和《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是我覺得比較推薦給初讀者的短篇小說集,其二者分別收錄了《挪威的森林》的故事原型〈螢火蟲〉、《發條鳥年代記》的故事原型〈發條鳥與星期二的女人們〉,第三本則是主角都較貼近長篇小說的設定、故事中超現實的元素也比較少。

那麼,照創作的順序讀下去是不是一個好主意?

嗯,我在二〇一七年時大致上是以這種方式把全部的長篇給讀完的,但有兩點說明:一點是其實在這之前我已經有讀過《挪威的森林》和《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1Q84》記得國中時也有和朋友借來看過其中一本,但時隔多年基本上不太記得內容了。另一點是,我在二〇一七年掉入村上春樹的世界,不誇張,是真的突然掉入 — — 覺得我必須要把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在今年給看完,所以我當時是抱著很強烈的閱讀動機去閱讀的。

我想說的是,村上春樹的文體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最早的兩本《聽風的歌》與《1973年的彈珠玩具》,因為他當時創作的環境使然,所以故事結構被切割得很細碎,也沒有明顯起承轉合,再加上村上小說常會有突如其然的要素出現,而且再後面也沒有對此做任何的說明 — — 甚至沒再有相關的敘述 — — 不熟悉的人恐怕會很納悶寫這個到底要幹嘛。總之,照創作順序閱讀,絕對是以宏觀角度來瞭解村上春樹文體發展的好方式,但可能是一種有難度的閱讀方式,進而阻礙你認識村上的小說。

因此,除非是你手邊剛好就有《聽風的歌》,不然初讀者我個人有更推薦的作品。但如果你是已經讀過其它本、覺得真的很有興趣把剩餘的作品都看完,那照順序把這十四本給讀完,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

很抱歉扯了這麼多別的才開始切入正題。以下我會根據「取得的容易性」、「閱讀的難度」、「文體的成熟度」這三個方面切入,推薦至少一本給初讀者。是的,同一個面向可能不只一本。

取得的容易性:《挪威的森林》

或者任何一本你最容易弄到的,無論是圖書館或朋友剛好有,還是二手書店最便宜的那一本。假設是要用借的,我想《挪威的森林》作為知名度最高的作品,理應是最多人有看過、或至少有買來放在書架上,甚至你去一些咖啡廳,老闆的書架上就有這兩冊(註:這本小說分上下冊)。

從《挪威的森林》開始讀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很多人看過它,就算只是看過電影版 — — 我想應該相去不遠,我是沒看過電影 — — 至少你比較好找得到人與他討論。我預想第一次看村上春樹小說的人,會產生一些困惑,或是一些感想,我覺得稍微和人討論自己的想法,會讓你對其他的作品有更大的好奇心,進而更想讀完它們。當然,如果你可以跟朋友借到別本,那就看那一本吧,畢竟取得容易、看完以後也可以和你朋友討論感想(當然前提是他也有看完或是他還記得內容)。

當然如果你朋友有的不是《挪威的森林》而是其他本,那便從那一本開始吧,畢竟不用花錢,看完也能有對象和他討論,這兩點再重要不過了。

閱讀的難度:《尋羊冒險記》、《1973年的彈珠玩具》以及又是《挪威的森林》

這裡我是以「較容易閱讀」為考量。

如果不考慮其它因素,《尋羊冒險記》一律是我推薦給初讀者的第一本。作為村上的第三部長篇小說,我(及部分評論)都認為村上春樹真正意義上的長篇小說,可以視為中後期小說的雛形。雖然主角和前兩本是同一人,但並不怎麼影響理解故事的進展,再加上故事不再那麼零碎,而是有連貫性的進展,更有一點偵探解謎的味道在,也有相對明確的結尾,再加上場景與動作的敘述都比前兩本要豐富度很多,也還未有中後期常出現的唱片或料理描述,因此整體閱讀是非常流暢與舒服的。故事結合了部分的史料,但與主要劇情有明確連結;雖然出現了中後期小說常出現的超現實元素,但比例相對少,而且也和劇情有明確關係,並不會給人「為什麼這裡出現了它」的困惑感,反而會讓讀者更期待後續發展。誠如前述所說,這一本小說在各個面向上都十分適合作為第一本閱讀的村上長篇小說。

《1973年的彈珠玩具》在開頭的譯序中,賴明珠提到這是台灣市場引進的第一本村上春樹小說。「但因文章風格獨特,恐怕台灣讀者還沒有那麼前衛,可能無法理解他的文章好在哪裡,因此當初選擇先推出故事性比較豐富鮮活的第二本長篇《1973年的彈珠玩具》……(後略)」雖沒仔細算過字數,但憑印象來看,最短的長篇撇除《聽風的歌》應該就是這一本了。字數少,且對話性強,節奏靈活,再加上主角尋找彈珠玩具的這個過程相當有趣,寓意也相對淺白。不過故事結構確實還是偏零碎,雙胞胎的出現與離去沒有太多的解釋,再加上主角「我」與老鼠的敘事視角交替出現,都是閱讀這一本時的挑戰所在。如果你選擇這一本作為第一本,那麼可以考慮照順序補完《聽風的歌》與《尋羊冒險記》。

最後是《挪威的森林》。為什麼《挪威的森林》又再次出現?很簡單,它會爆紅其實不是沒有原因的:其一是它大致上是個愛情故事,雖然不是典型的那種,但渡邊、直子、小林綠三者的對話與情愫,本身就非常吸引人;其二是,這本小說裡面沒有出現村上小說常見的非現實元素 — — 無論該看做文學上的優點或缺點,在閱讀容易性上確實是優點 — — 比較不會讀到某個段落感到一頭霧水;最後則是,作為村上的第五部長篇作品,經歷了《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這一本的嘗試,村上對於景物與動作的描述功力已趨於成熟,不再只靠對話與簡短的動作做穿插,雖然少了最早期的輕盈感,但節奏仍掌握得很好,對話也仍然優秀。此外,《挪威的森林》是明確給予角色名字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村上多次表示這是為了寫三人的對話,這樣的嘗試也連帶地讓故事裡的角色個性更加鮮明 — — 是說,如果舉辦人氣票選的話,小林綠應該會毫無意外地拿下第一名。

文體的成熟度:《人造衛星情人》、《國境之南 太陽之西》

前一段說到,村上在《挪威的森林》這個時期,文字功力已經趨於成熟。我指的是他已經能用文字敘述非常多以前會省略的細節,不過故事的結構(即我所理解他在訪談裡會說的「文體」)仍在發展中 — — 《人造衛星情人》是他在對談中說到,他為自己中前期所使用的文體所做的一個總結。

《人造衛星情人》接續在《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之後,我在前一篇長文〈如果要和人聊村上春樹的小說,第一個話題會是什麼?〉提到過,《發條鳥年代記》在我來看是轉折性的作品,也是村上文體成熟的代表作;但《發條鳥年代記》很長,角色多,敘事結構也複雜,閱讀難度頗高。《人造衛星情人》則有著許多《發條鳥年代記》的元素,甚至可以視為結構上的簡化版 — — 當然故事是完全不一樣的 — — 同樣是追尋一個突然消失的人,也同樣有「書信」與「回憶」的視角出現作為,既作為推展故事發展的線索,也跳脫第一人稱敘事的侷限。不過作為村上偏後期的作品,這本有許多沒有交代明白的要素出現,雖然並沒有造成閱讀上太大的困難,但讀完後感到適當的疑惑是正常的。另外,這本書封的文案寫著「九〇年代版《挪威的森林》」,對此我覺得純粹只是出版社行銷的話術,兩者除了結尾以外一點也不像。

《國境之南 太陽之西》則是在《發條鳥年代記》前的上一部作品。實際上,它是由《發條鳥年代記》原先的故事中獨立出來發展的作品(但兩者故事上沒有關聯),但故事結構與敘事方式上都簡單許多,也幾乎沒有超現實元素的出現,雖然村上似乎沒將其定義為寫實小說,但我個人覺得它跟《挪威的森林》一樣,都是很寫實的小說。敘事觀點基本上是完全的第一人稱,重要的角色大概就是四、五個,比在此之前的兩本或是在此之後的作品都少上許多。故事結構更是單純,主要以主角經歷過的三段時期(小學、高中與出社會後)做線性敘述,中後段則以主角和長大後的島本為中心展開 — — 唯一會讓人困惑的就是島本本身的經歷,但完全可以視為開放式的留白,與其它本小說讓人感到困惑的程度可以說是不值得一提。

前面我總共推薦了五本村上的長篇小說給想第一次閱讀的人。這五本基本上都是中篇的小說,最長的一本《挪威的森林》雖然字多,但其實很多是側面性的描寫,故事本身可以很順地閱讀過去;閱讀難度我認為最高的,可能是《人造衛星情人》,但篇幅不長,稍微咬牙讀過去應該也是不難。

剩下的長篇小說為何不推薦作為第一本呢?

首先,原則上較長的長篇作品不會推薦,不只是因為長,更因為閱讀的難度高 — — 這些故事之所以長,是因為村上藉此來挑戰自己的創作極限。以下簡述各部作品的寫作特色,以及我為何覺得較難閱讀。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雙軸敘事、實驗性極高

這是村上的第四本作品,雖然是第四本,但這是一本實驗性極高的作品 — — 正式出現了雙軸敘事的寫法,也就是奇數篇章和偶數篇章,是不同的主角在不同的世界的故事。直到最後的幾個篇章,兩個軸線的關聯才逐漸顯現,因此非常需要閱讀的耐心。另外一點是,偶數篇章「世界末日」的世界觀設定明顯是超現實的,有不知從哪裡來的獸與牆 — — 這是村上長篇中極少數明確將故事放入「異世界」的作品;奇數篇章雖然相對貼近真實世界,但仍有高度的科幻感 — — 完全無聲的電梯、主角所從事的「洗資料」與博士研發出來能自由控制聲音的機器。

補充一點:《1973年的彈珠玩具》好像就出現了雙軸的寫法,但篇章的劃分還不明確,也不絕對分成奇數篇章和偶數篇章、交替出現不同的主角,兩段故事直到最後也沒有明確的連結 — — 比較像是一種主旋律/副旋律的寫法。

《發條鳥年代記》:村上文體成型的代表作

這本長篇也是我認為村上春樹的關鍵轉折作品(詳情我寫在前一篇文章裡了)。在故事的架構上,雖然主要以第一人稱開展,但穿插了間官中尉的回憶、笠原May的書信、電腦文件等素材,並作為故事的重要線索;除此之外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也多上許多,因此光是跟上故事就有不低的難度,更別說是要去思考它們之間的關聯。「井」與「穿牆」這兩個超現實元素,在此作正式出現,並作為關鍵因子,讓主角得以突破世界的無情、尋找精神性出口 — — 這是故事的關鍵,也是最費解之處。

簡而言之,這不僅是一個敘事複雜的小說,更是需要花時間去釐清背後意涵的小說,如果沒有先受過其他較短小說的洗禮,恐怕一時是難以接受這種寫作方式。

《海邊的卡夫卡》:恐怕是最讓人困惑的村上春樹小說

如同前面提到,《人造衛星情人》是村上有意將他當時所擅長的文體做一個整理(以向這種文體告別)所寫的。那麼,接續在後的《海邊的卡夫卡》,是否真的呈現了村上春樹全新的面貌呢?

自《發條鳥年代記》開始,穿越到另外一個裏世界成為小說的中心,但在《發條鳥年代記》和《人造衛星情人》裡,村上並未正面描寫裏世界,而是用久美子與小瑾的消失來暗示裏世界的存在,直到《海邊的卡夫卡》開始,「入口的世界」與「森林裡的世界」才鮮明地出現在讀者眼前。森林裡的世界和《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裡「世界末日」的世界有幾分相似,

《1Q84》:集大成,村上最成熟的作品

《1Q84》作為村上目前為止最長的長篇小說,可以在其中看見許多小說手法上的進展。

第一點是,同樣採取雙軸敘事,兩個軸線的關聯性很快地在第一部的中段就逐步被揭露,雖然如此,兩軸仍是獨立發展的故事直到第三部中段為止 — — 兩邊交錯地提供更多劇情線索,讓故事能明確地推進,並保有雙軸敘事的懸疑感。第二點,入口與進入裏世界的要素,不只在《1Q84》出現,更是一開頭便破題,貫串了整部作品;同時透過故事中的小說《空氣蛹》與 1Q84 世界的相似性,讓兩個世界不再是獨立/穿越的關係,而更像是裏世界侵蝕了原先的世界。第三點,在《1Q84》後的 long Interview,村上說明過:奧姆真理教以這部小說的要素來說並非關鍵,他實際上是探討更內在性的狀況;這相比先前直接置入真實素材,《1Q84》直接建構出專屬故事本身的要素,我認為這是在運用素材上的一大進展。最後,此作直接以女性角色作為主角,並主動推動故事前進,也是村上春樹的重要嘗試。

這些小說手法上的進展,讓《1Q84》雖然極長,在閱讀上相對流暢。不過這樣多的字數,與到最後仍未明確解釋的許多要素,仍是閱讀上極大的挑戰。

《刺殺騎士團長》:為突破《1Q84》所做的一次拼搏

《刺殺騎士團長》在許多細節上,我覺得和《發條鳥年代記》都非常相像,或許可以說是更為複雜的《發條鳥年代記》。

這部小說如何複雜?同樣以歷史事件作為故事的核心,但少了歷史素材直接置入作為敘事視角之一,反而是透過主角步步的追查才逐漸瞭解當年發生的事情。雨田具彥和〈刺殺騎士團長〉作為架空的要素,並扮演故事謎題的中心,圍繞在他們身上藝術史與莫札特歌劇是解讀故事的重點 — — 但我並不瞭解,我想多數的讀者也不,故事裡也只提供有限的線索,這是阻礙讀者與此作品的最大一堵牆。此外,雜木林的洞穴作為故事的另一大謎題,村上在故事中表明這與《春雨物語》中〈二世之緣〉有著連結,但那究竟只是故事靈感上的關聯,還是也是謎題的拼圖之一?這也是相當費解的部分。

簡單來說,《刺殺騎士團長》有點像是《發條鳥年代記》的史料素材,結合了《海邊的卡夫卡》那種圍繞核心謎團的故事進展,讓故事有更為明確的流向,但也灌入太多的訊息而使讀者像在黑暗中前進一般。

接著來說說剩餘的四本。

如果第一本看《尋羊冒險記》,下一本就看《舞舞舞》吧

《舞舞舞》算是《尋羊冒險記》的續篇,雖然故事上雖沒有很明確的連續性,創作順序上更是間隔了兩本。但如果可以,我會強烈推薦第一本看《尋羊冒險記》,然後接著馬上讀《舞舞舞》。

《舞舞舞》保留了前期主角內心意識的書寫(這點在後期因轉向第三人稱與敘事的複雜大幅提升,而變得相對薄弱),但新舊海豚飯店的空間連結,可視為中後期「穿越到裏世界」的雛形。也是從這部作品開始,村上對音樂與生活細節的描述多了起來,這是村上春樹調節敘事節奏的重要武器。

主角雖然有意識地想要尋找前女友奇奇,但不如《尋羊冒險記》那樣順利地持續前進,而是順應著各種突發事件,例如雪的出現、與五反田來往、到夏威夷旅遊,逐步尋覓到奇奇的身影。這感覺上是村上春樹有意地放慢這個過程,因此故事的節奏上相對平緩,結尾也未有明確的結束感 — —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或說這系列的作品),一直很希望村上春樹能再次以同一位主角來創作新的小說。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

是否要把這本列入推薦,我考慮了很久。在閱讀的難度上,老實說並不難,因為敘事非常單純,且沒有過多的細節描述 — — 村上似乎有意在此作回到《尋羊冒險記》時期,以對話為主體的結構,使得故事節奏十分輕快,對話、回憶非常巧妙地穿插,更可以凸顯村上敘事上的靈活。故事本身也十分單純,主角在女友的勸說下,決定去面對自己曾經遭團體「放逐」的悲痛,隨後除了有關灰田的回憶外,基本上都是與朋友見面對話的過程。故事中雖然仍有較超現實的部分,但也完全可以以夢境來理解,或是理解為主觀意識的模糊性 — — 總之,超現實的要素並不太會造成閱讀的阻礙。

從這幾點來看,我應該把此作歸類在「容易閱讀」這個推薦類別上。但最後我還是決定保留起來,當然看到這邊的你決定以這一本作為第一本,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 — 但如果你經歷了前面幾本錯綜複雜的長篇後,再回頭過來讀這一本,那滋味會是非常奇妙的,我想我只能這麼說。

《聽風的歌》

此作不僅是出道作,也是村上第一次嘗試寫小說的成果。寫作的當下,村上一邊開著爵士酒吧,因此只能利用打烊後的休息時間,一點一滴地寫著,因為無法連續集中精神地創作,反映在故事結構上的就是非常瑣碎,且段落與段落之間常沒有連續性,也未有高潮起伏 — — 但也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特質,讓人耳目一新、覺得出現了全新的文體,進而受到了新人賞的青睞。

閱讀難度其實不高,但完成度較低(這不是批評,村上自己也多次這麼說),敏銳且有耐心的讀者或許能從中看出後續小說創作的起點,但在各個方面上,都與《尋羊冒險記》以後的小說相去較遠,個人覺得不足以代表村上春樹的文體,因此並不建議一開始就閱讀。

《黑夜之後》

村上春樹曾說過,中等長度的長篇小說(它稱作中篇小說,不過我統一將獨立成一冊、有一定字數的小說,都稱作長篇小說)是他想要實驗新的寫法時會選擇的載體,因為長篇需要完整性不適合做太冒險的嘗試,短篇則又太短無法充分實驗。(抱歉這個說法的出處具體在哪,我一時找不到,明明記得最近才重新讀到的,卻怎麼翻也翻不到。)

《黑夜之後》完全可以體現這個說法。在敘事視角、故事結構上,這都是一部與其他作品相差最多的作品。在故事結構上,時間線集中在一個夜晚所發生的事情,根據章節在不同場景間做敘事切換,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雙軸敘事(不過章節沒有區分得那樣絕對),場景之間到最後似乎也沒有明確的關聯,留下非常大的謎團給讀者。在視角上,村上採取類似監視器、限制性的第三人稱,並有意識地,在部分章節以對話為主體(動作描述較少),在另一部分的章節則完全是觀察性的描述,我認為這是村上春樹對第三人稱所做的兩個極端嘗試 — — 或許可以視為實境觀察節目在小說上的複製。

總之,《黑夜之後》是村上作品中極為特殊的存在,除去代表性較不足及故事較難理解以外,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說,可以隨時當作篇幅較長的短篇小說來做閱讀。

我自己是先把長篇小說一次性地讀完後(中間也許穿插了部分短篇小說或散文,但應該是相當少的比例),隔年與再隔年,都分別隨著月份、大致照著順序又把所有的長篇小說給讀完。從去年開始,才比較有進展地讀起剩餘的短篇小說和散文遊記。

要先把長篇小說給全部讀完嗎?如果你像我一樣,讀完一本馬上想讀下一本(且恨不得永遠有下一本),那就跟著自己的渴望走吧。如果讀完一本長篇中間想要休息一下,那不妨穿插著讀短篇小說和遊記。其實就連短篇小說和散文遊記,都可以看見村上春樹非常不一樣的筆法,短篇有極短篇、也有長度數十頁的中短篇,散文遊記有連載式的隨筆、也有非常主題性的觀察。

或許最後這麼說有點不負責任,但村上春樹的文字,無論照怎麼樣的順序去讀,都能有一番趣味。以上所寫,全是個人觀點。

--

--

金彥良
notes on.tw

The author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talk about his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