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guing祖先的祖先(上)—爵士年代與酷兒敘事

Sally Y.C. Yang
Now Vogue
Published in
5 min readOct 5, 2020
(圖為Gladys Bently)

如果要把Ballroom寫成一本故事書,那麼故事的「前傳」,有可能取材自1920年代的紐約。

雖然跟Voguing舞蹈沒有直接關聯,但文獻證明,爵士年代也有酷兒存在。

哈林文藝復興

哈林文藝復興發生在1920–1930年代的紐約,又被稱為「新黑人運動」(New Negro Movement),是非裔族群的文化、思想與藝術興盛期。

它發生在非裔族群大遷徙(Great Migration)背景下。二十世紀上半,許多黑人因種族隔離和經濟因素,陸續從美國南方遷居到到北方,另外也有從加勒比海等地來的移民,形成民族意識與文化融合。

紐約哈林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社區之一。

在這場文化運動中,非裔藝術家、詩人與作家藉演出或創作發聲(註1),抵抗對黑人的種族刻板印象,企圖表達自己而不再感到恐懼。

藍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就是此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並以爵士詩(jazz poetry) 文體著名。

藍調與爵士樂在此時發揚光大。娛樂場所如棉花俱樂部(Cotton Club),雖然僅限白人觀眾進入,但會聘僱許多黑人表演者,以音樂吸引了白人社群的廣泛關注。

知名的「Savoy Ballroom」更是少數不分種族,所有人皆可進場跳舞的華麗大舞廳。

哈林區跑趴地圖:為非裔漫畫家Elmer Simms Campbell 在1932年繪製,最早刊登於Manhattan雜誌上,呈現了哈林文藝復興時期的夜生活。圖片中間:Glady’s Clam House:Gladys Bently身穿燕尾服並帶著高帽子」圖片左方:「Savoy Ballroom:跳著Lindy Hop」

爵士年代與酷兒敘事

同性戀的次文化也開始在此時的哈林區形成。

事實上,哈林文藝復興時期的文人或藝術家,有非常多都是酷兒(queer) (註2),只是礙於當時法律與社會風氣不便公開承認。前面提到的作家藍斯頓.休斯就有創作關於同志主題的作品。

男同志、女同志會在街角、舞廳或私人社交場合找到彼此,雖然社會風氣仍然排拒同性戀,但哈林區卻有較自由的氛圍,讓形形色色的人可以比較誠實地做自己。

爵士樂是非裔文化攻佔主流的重要媒介,而爵士或藍調歌手之中也有不少女同志或雙性戀。

以下幾位都是有名的非裔酷兒藍調歌手:

Ma Rainey:藍調之母

為早期藍調歌手的先驅。她雖然有結婚,但也有女性情人。「Prove it on Me」的歌詞也暗示了喜愛女伴的事實。(註:在那個年代,很多酷兒會有異性戀的配偶、但仍有同性的情人)

Bessie Smith:藍調女王

1920年代的火紅女歌手,雖然已婚,但與丈夫雙方彼此不忠,Bessie更是同時和很多女性交往。她甚至曾在與女伴吵架時,表示自己一個晚上的表演就可以把到12個妹。

Gladys Bently:男裝演出

歌手兼鋼琴手,以穿著燕尾服男裝、壯碩身形的形象著稱。除了曾受邀至棉花糖俱樂部表演,她駐唱的俱樂部「Clam House」、「Ubangi Club」也吸引很多客人,成為酷兒的聚集地。

“As Gay As It Was Black”

哈林文藝復興某程度上,有種族、階級與性別的交織。非裔族群與酷兒族群都尋求開啟屬於自身的敘事,發掘並賦予與生俱來身分美麗「驕傲」(pride)。

美國學者Henry Louis Gates曾經如此描述哈林文藝復興:

「無疑有著同性戀取向,正如同有著黑人取向,而非單獨僅屬於其中之一。」

除了有Gladys Bently以女扮男裝著稱,此時期,哈林區也出現了男扮女裝現象。下集將繼續介紹:變裝舞會(drag ball)。

註1:

在哈林文藝復興時期,不同社會階級的文化資本仍有相當差距,此時主要的黑人文學家或藝術家,多來自中產階級。因此,此運動下的敘事觀點,不一定可以代表整體黑人社群經驗。

註2:

#酷兒 這個詞彙若簡而言之,泛指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性少數社群,但其意涵脈絡已超越以上的概約分類。

參考資料

George Chauncey, Gay New York : Gender, Urban Culture, The Makings Of The Gay Male World (1994).

James F. Wilson, Bulldaggers, Pansies, and Chocolate Babies: Performance, Race, and Sexuality in The Harlem Renaissance (2010).

Linda Villarosa “The Gay Harlem Renaissance”, The ROOT (2011), https://reurl.cc/Y6q1ba.

Emma Chen,“Black Face, Queer Space: The Influence of BlackLesbian & Transgender Blues Women of the Harlem Renaissance on Emerging Queer Communities” (2016), https://reurl.cc/D6l9p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