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分享】資深經理的數據職涯經驗分享(下集)

NTU Data Analytics Club
NTU Data Analytics Club
15 min readDec 27, 2023

NTU DAC 第五屆上學期的第二堂職涯分享講座,我們榮幸邀請到任職於 LINE GO 的 Data Deputy Director Alyssa 講師,與在 Google Taiwan 擔任 Senior Account Manager ,負責遊戲產業大客戶的廣告行銷策略的 Joelle 學姊,分別分享於整合交通移動服務產業擔任數據團隊主管,以及在科技業擔任業務的職涯經驗。社員在半學期以來充實的課程後,想必已經累積一定的分析經驗,也對職涯有更多的想像,我們期待透過講師深入的分享,啟發同學構築更清晰完整的職涯藍圖,並對如何培養通往理想工作所需的能力更有概念。​​

本篇文章 Key Takeaways:

📌數據分析與商業簡報:如何用 20% 的精力做到 80% 的成果

✨後設-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

✨昇華-架構故事線 (Storylining)

✨呈現-簡報提案 (Slide-writing)

📌職涯發展與自我照護心法:靈魂拷問和控制圈

💡小提醒💡

在「資深經理的數據職涯經驗分享」(下集)我們將會摘錄現職 Google Taiwan Senior Account Manager 的 Joelle 學姊的講座精華,如對 Data Deputy Director 職位有興趣的讀者,也歡迎在閱讀完本篇文章後,在最下方點擊「資深經理的數據職涯經驗分享」(上集),前往閱讀 Alyssa 講師的分享!

講師介紹:

在科技業從商努力運用左腦的藝文人。Joelle 學姊畢業於台大哲學系,曾於 IBM Consulting 企業策略團隊擔任顧問,負責製造/電子/汽車/零售等產業的企業數位轉型策略案;現於 Google 大客戶部門擔任資深客戶經理,負責遊戲產業大客戶的廣告行銷策略。兩份工作之間曾嘗試影視商業製片的工作,負責開發品牌合作、專案整體規劃與市場提案。特別關注泛娛樂產業的新商業模式變革,以及從商業分析面切入能找到什麼新玩法。

在講座的一開始,Joelle 就直接破題,說明今天希望帶給社員們最主要的收穫,是在透過數據分析產出商業策略時,如何運用八二法則,「用 20% 的精力達到 80% 的 Impact」。Google 的業務團隊,正是用全公司 20% 的人力,為組織創造 80% 的營收。奠基於在 Google 擔任業務、與數據團隊合作的實務經驗,Joelle 將這個過程分成以下三個步驟與社員們分享:

1. 後設 — 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透過有意義的問題拆解,讓數據分析結果得以發揮

2. 昇華 — 架構故事線 (Storylining):將數據分析結果轉化為有商業價值的策略提案

3. 呈現 — 簡報提案 (Slide-writing):快速完成好的商業簡報(不只是將事實和數據堆疊在一起,而是能打動聽眾,達到溝通說服的效果)

一、後設 — 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

在投入解決問題前,Joelle 提醒社員們,要先進行以下靈魂拷問,先確保是在解決正確的問題,而不是直接跳進去。其中的問題包含:

  • BO (Business Objective) 是什麼?pain point 是什麼?
  • 為什麼要做這個分析?Problem Statement 是什麼?
  • 假說是什麼?要驗證的 Data Point 又是什麼?
  • 要透過怎麼樣的分析才能達成這個分析目標?
  • 這個分析出來之後,真的能解決 pain point 嗎?

這時候就會用到知名的「解決問題七步驟」的前三步驟,在這幾個步驟中可用到幾個工具,以下將分別說明:

  1. 定義問題 (Clarify and define the problem) → 運用 Smart Problem Statements
  2. 拆解問題 (Structure the problem) → 運用 Issue Tree
  3. 排出優先順序(Prioritize) → 運用 2x2 Matrix

首先,在定義問題時,可以先運用 SMART 原則寫出 Problem Statement,確保問題明確 (Specific)、可被測量 (Mseaurable)、導向行動 (Action-Oriented) 、務實可行 (Realistic) 以及有明確的時間限制 (Time-bound)。Joelle 舉例,針對「美國市場還有部分尚未抓住的機會」這個模糊問題,可以用 SMART 原則寫出更明確的問題陳述:「透過深度市場解析、成功案例分享、新產品應用搭配,我們團隊有哪些客戶可以優先 pitch,讓我們在 2024 年底前美國市場部分的營收可以提高 15%?」

定義完問題後,第二步需要拆解問題,此時可以透過議題樹 (issue tree) 有架構地分解問題、列出解方,再藉由以影響力、可行性為兩個主要維度的優先順序分類矩陣 (2x2 Prioritization Matrix) ,決定哪個解方應優先投入,哪些可以被擺在後面或排除。

除了用於拆解問題外,如果要快速理解一個完全不懂的領域,議題樹也可以用來建構對產業理解的核心大綱。從公司年報、財報與官網上瞭解該產業的營收項、成本項和利潤結構,觀察公司處於價值鏈上中下游的哪個位置,接著後設 5 次 Why,一直往下問,問到根源的產業問題。舉例而言,針對「為何公開職缺越來越少」這個問題,可以一層一層往下深挖:「只有特定產業這樣嗎?」→ 科技業似乎特別嚴重 → 「科技業為何特別嚴重?」→ 因為要降本增效 → 「減少職缺能幫公司省多少錢」→ 帳面上能省 XXX 元 → 「除了財務面,減少職缺還有哪些面向的影響?」「減少職缺對於產業鏈造成何種效應?」如此一層一層往下拆解,就對問題有更清楚、全面的了解。

由於在實務工作上客戶或老闆會提出很多問題,但問題背後可能有許多隱藏的議題,或是解決問題並不會帶來實際的成效(例如:即使不向對方 CEO 證明 YouTube 的廣告成效高於電視廣告,他還是會投入相同的預算在 YouTube 廣告上)。因此 Joelle 也提醒大家,在接收到問題時,先不要急著想解方,反而應該先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 這個需求或目標實際上是誰提出的?

2. 為什麼會提出這個需求?背後想達到的目的為何?

3. 如果不達到這個目標,對他們的影響是什麼?

4. 我們做的分析結果,真的有能力回答到他們的問題嗎?

舉例來說,當 CEO 提出「希望 2 年內讓我公司整體利潤提升 10% 」,那麼針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可能如下:

  • 這個需求或目標實際上是誰提出的?
    雖然是 CEO 提的,但其實是董事長的需求
  • 為什麼會提出這個需求?背後想達到的目的為何?
    董事長要報告給董事會和投資人,讓他們提高信心指數,持續投資
  • 如果不達到這個目標,對他們的影響是什麼?
    不做的話明年有些資方可能撤資
  • 我們做的分析結果,真的有能力回答到他們的問題嗎?
    可以產出如何做能讓利潤提升 10% ,但不包含質化考量(內部政治因素、組織與權力結構、真正去執行的隱藏時間與人力成本)

二、昇華 — 架構故事線(Story-lining)

完成問題的拆解後,需要架構溝通說服的故事線。在開始之前,Joelle 建議大家先用一句話總結想傳達的內容。如果發現寫不出來,就需要回去思考前面這些問題。

在架構故事線時,常見的問題包含:傳達的內容並非聽眾真正想聽的、資訊量太大難以消化、重點太慢切入觀眾注意力已經渙散,或是沒有戳到真正痛處、聽完沒有想行動的衝動等。

Joelle 提到,好的故事線則包含以下條件:

  • 目標明確:能清楚用一句話總結
  • Impact 清楚:內容對聽眾的影響明確
  • 內容簡潔:清晰易懂、切合重點
  • 奠基於事實且邏輯清晰:能以數據化呈現的部分,就用數據支持
  • 行動導向:清楚指出聽眾的下一步

如果要做到以上條件,在架構故事線前需要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1. Who:觀眾是誰?數量多少?對這個主題的知識水平到哪裡?
  2. What:要達到的目標?要聽眾做的事?
  3. Where:活動是以線上還是線下為主?形式為正式還是非正式?
  4. Why:要如何可以達到目標?觀眾為什麼要聽?

並且在動工前先想清楚,能夠對成果造成 80% 的 impact、成功達成溝通說服目標的關鍵究竟是什麼,也許是一個動人的比喻、驚人的數據或誇人的說詞。在找到「客戶的商業挑戰或目標」與「你的解決方案」之間最大的交集後,才能掌握聽眾真正在意的關鍵。

在解決問題時,我們通常由 Problem Statement/Key Question 開始,拆解成數個小問題、進行分析、找到發現,接著才收斂為洞察與關鍵答案,而前期往往比後期更花時間。但在說故事時,由於聽眾更在乎的往往是針對問題的關鍵答案、洞察與發現,因此從對問題的關鍵回答與洞察開始講起,結論先行,再一步步帶回分析與支持的證據,會是較好的表達方式。

對於如何快速產出好的故事線, Joelle 與社員們分享以兩個好用的方法:

方法一:金字塔原理

架構故事線的方法一,是運用金字塔原理,先說明主要結論 (Primary conclusion),再帶到主要論點(Primary argument) 與支持的證據 (Supporting Data)。

舉例來說,如果結論是:「 A 公司透過 M&A (投資併購)可以增加 20% 的營收」,主要論點則為:「要採取的 3 個動作包括 X、Y 和 Z」,支持前述論點的證據則是說明 A 公司應該要做 X、Y、Z 各自的理由。

方法二:情境 → 複雜性 → 解決方案

架構故事線的方法二,則是用情境(Situation)、複雜性 (Complication) 和解決方案 (Resolution) 作為架構,講好整個故事。以下用可以一站式管理和查詢 Sales Pipeline 的新工具,如何解決 Sales 的痛點來舉例說明:

  • 情境(Situation):情境要夠痛,能夠引發聽眾共鳴。例如:Pipeline visibility 是協助 Sales 有效完成工作的重要功能。
  • 複雜性(Complication):痛點的複雜性在哪?例如:現在 Sales 要使用 3 個 Dashboards 才能查看完整的 Pipeline 資訊,大大降低 Dashboards 的使用率,也浪費了 Sales 的時間。
  • 解決方案(Resolution):解決方案能如何解決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例如:新工具將所有 Dashboards 整合到同一個平台中,可以直接一站式管理和查詢。

清楚說明情境與複雜性後,再帶出解決方案,聽眾能夠更明確地知道痛點在哪裡,解決方案能夠達到什麼成效。

三、呈現 — 簡報提案 (Slide-writing)

完成問題的拆解、分析與故事線架構後,最終進到實際簡報的製作環節。針對如何快速完成好的商業簡報,以達到在有限時間內打動聽眾、順利溝通說服的效果,Joelle 也與社員們分享四個訣竅與三個步驟:

四個訣竅

  • 說明清楚背景與目標:你今天在此處的目的是什麼?你想從會議中得到什麼?
  • 重點先行:運用執行摘要把重點收束成一個故事(而非報告),聚焦於重要的內容。
  • 把重點拆成每頁的 Headlines:讓每頁標題可以串成一個故事。
  • 建立 Skeleton Deck:先在簡報上畫出標題,以區塊標示預計放置的內容和圖表。

三個步驟

  1. 針對 Why, How, So What 列出清晰的標題
  2. 把每頁所需的大方向內容列出 (先不放數據和細節),可用方塊的方式呈現
  3. 最後補上數據、視覺化呈現與關鍵訊息

四、職涯發展與自我照護心法

最後,針對社員們都非常關心的職涯規劃,Joelle 從自身文組背景走向顧問業 (IBM 策略團隊)、科技業 Sales (Google)的職涯經歷出發,也不吝於在講座上以及課後加開的 Office Hour 中,和社員們分享身為過來人的建議。

靈魂拷問

在往特定方向前進之前,Joelle 建議大家先誠實面對自己,進行以下靈魂拷問,想清楚追求這個方向的動機為何,是自己真的想做、為了錢、為了虛名,還是為了滿足別人期待?此時此刻自己的 Priority 是什麼?做了這個選擇又會犧牲掉什麼,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嗎?

在職涯規劃上,Joelle 則建議社員們可以用職能、產業、技能三個範圍的交集作為思考架構,釐清現在這個階段想要加強哪一圈,手邊有的選項又分別落在圖上的哪個區塊。如果還不確定自己要去哪裡,先至少選一個產業,思考這個產業有哪些職能適合自己,在這個職能上又有哪些技能可以培養。

培養軟實力的方法

針對顧問業、Sales、BD、PM 等商管職缺所需要的軟實力,Joelle 建議社員們在學期間可以透過「建立屬於自己的 Habit/Routine」和「上手實際專案」來培養。

建立屬於自己的 Habit/Routine,是針對自己有興趣的產業和職缺,養成定期吸收相關新知、思考問題的習慣。舉例來說,Joelle 在面試 Google 的 Account Manager 職缺時,就曾被問到如果要開發一個 App ,會開發什麼樣的 App,如何制定五年的營收計畫,計畫中有一些無法做到的部分又要如何因應。(針對產品經理職缺常收到的小作業應該如何拆解,上一位職涯講師 Jonas 曾經分享過,有興趣歡迎參考連結閱讀文章)。

而上手實際專案,則是建議大家透過畢業前至少 1–2 個實習,最直接地辨識什麼樣的職位、產業、公司最適合自己,在專案中有所產出,獲得具體的成果和學習。並在每一份專案和實習上,有意識地思考如何發揮做這件事時間的最大價值,在每個階段嘗試發揮每個點的最大效用。

面試準備如何脫穎而出

針對許多同學迫切渴望知道的,在面試中應該如何與別人做出差異,Joelle 認為是先猜到面試官希望透過面試驗證什麼,能夠解讀問題背後真正的問題。要做到這件事,需要清楚知道投遞的職缺在團隊中最重要的角色與 Priority 是什麼,因此進來之後希望你可以貢獻什麼。JD 上羅列的能力很多,往往只提供一個模糊的大方向,為了挖掘這個團隊最需要的是什麼能力,Joelle 建議最好還是要跟裡面的人聊聊。如果身邊沒有認識的人脈,也可以直接在 LinkedIn 上陌生開發,用有禮貌的訊息約個 15 分鐘的快速會議,約不到的就用文字詢問,瞭解該職缺的用人主管在這個團隊、公司的定位為何,希望找到什麼樣的人。

當然,以上的準備都相當客製化且花時間,Joelle 建議大家可以 Prioritze 自己最想進、進去真的會開心的少數公司和職缺,集中精力認真研究這個職位、團隊想要什麼樣的人,以此為指引調整自己的面試準備,才會比較有機會。

自我照護心法-控制圈(Circle of Concern)

針對求職期間時常會面臨的職涯焦慮,Joelle 與社員們分享 Google 主管分享過的控制圈 (Circle of Concern) 概念,作為自我照護的心法。控制圈將我們在乎的事分成三圈(圈外就是不在認知範圍內的事):

  • 控制圈 (Circle of Control):可以直接控制的事,例如:睡多少、吃什麼、與哪些朋友相處、吸收什麼資訊、購買什麼商品、思考什麼、投資什麼等等。
  • 影響圈 (Circle of Influence):有一定影響力但無法直接控制的事,例如:健康、何時可以升遷、是否能拿到特定的工作、事業能否成功等。
  • 憂慮圈 (Circle of Concern):完全無法控制和影響的憂慮,則包含:經濟狀況、景氣、環境、剛認識的人們是否會喜歡自己等等。

Joelle 分享道,當初求職也曾被哲學系背景出身、沒有專長困擾,在被拒絕時也會不斷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價值、不夠優秀。不過,透過反覆累積與自省,Joelle 鼓勵社員們,面試會受到太多的因素影響,不需要覺得自己表現不好或不夠努力,只要專注於控制圈內的事就好。將控制圈內的事務努力做到最好,剩下的時間就好好吃飯、好好運動、好好睡覺。這個心法也是 Google 的主管們即使事務繁雜、責任重大,卻可以每天 10 點睡著、4 點起床,掌握自身作息的關鍵因素。可以避免將注意力放在無法掌握的事上,帶來不必要的焦慮和內耗。

感謝 Joelle 不藏私與社員們分享許多可以用 20% 的精力達成 80% 成果的思考架構和自身心法,也真誠地分享過往曾有的職涯焦慮、從中的收穫和學習。讓社員們不只獲得實用的工作方法和軟實力培養工具,也收穫應對焦慮、迷惘和掙扎的方向,有更多勇氣和力量去面對接下來在職涯上的種種挑戰和不確定性!

歡迎各位讀者拍手交流,NTU DAC 也會持續在 Medium、Facebook、Podcast 與 LinkedIn 更新多樣的資訊,歡迎對資料有興趣的大家持續關注,跟我們交流想法~

--

--

NTU Data Analytics Club
NTU Data Analytics Club

臺大資料分析與決策社 (NTUDAC) 為一群對資料科學抱有熱忱的臺大學生創立, 旨在教授學員如何利用數據分析解決商業問題的商業性社團,在 Medium 將分享社團課程與實作專案內容,以期推廣資料分析的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