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為藝】大餛飩都來自溫州嗎?

溫州大餛飩-並非源自溫州

學術部 第23屆臺大藝術季
NTUartfest
4 min readMay 22, 2017

--

吳媽媽溫州大餛飩

走入台北市辛亥路上的「吳媽媽溫州大餛飩」,一會兒坐在躺椅上悠閒看報、一會兒在廚房忙進忙出的吳媽媽,就像讓人回到了自己的家。店裏頭溫馨樸實,飲食卻非常用心別緻。

薄如紙的餛飩皮

吳媽媽的手藝傳自早期中華商場內的外省媽媽,因為那位媽媽來自溫州,所以大家都稱她為「溫媽媽」。溫媽媽早年隨著政府撤退來台,而後因兩岸問題而無法回到故鄉,索性便做起了「餛飩」的生意。她在台北市西寧南路63號開設「溫州大餛飩之家」,如今已傳自第三代,是「台北市第一家」販售溫州大餛飩的店面。而今開設於石牌的「蕭記溫州大餛飩」,以及受訪者吳媽媽所營業的「吳媽媽溫州大餛飩」,也是台北市前幾家營業的溫州大餛飩。

吳媽媽是宜蘭人,自幼便對餐飲深感興趣,原先從中華鍋貼起家,接著在石牌賣蚵仔煎,因而結識溫媽媽。而後,欲在艋舺經營小吃的她看見艋舺小吃雲集,卻不見溫州大餛飩的身影,聰明的吳媽媽便選擇了這項生意,回顧老朋友傳授的手藝,經營起溫州大餛飩,最後將店面遷到現在辛亥路二段上。

溫州大餛鈍

為一探食物在發源地的真實樣貌,吳媽媽曾赴溫洲考察:「溫州特產並非餛飩,早期大陸因物資缺乏,習慣煮上一碗餛飩再加點辣油,是寒冬中取暖的小點心,所以算是『北方人發明』的一種麵食。而溫州當地也只有小餛飩,是溫媽媽來台後為了區別食物種類等原因,將其改成了大尺寸的餛飩,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溫州大餛飩」。

如今,我們在溫州已不常見到這種小吃,反觀台灣的溫州大餛飩卻紅到發紫,口味也較精緻。現在全臺的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溫州大餛飩的招牌,雖然有些店家強調自己是正宗,各家名稱也不乏令人眼花,甚至加上正字標記,但發明者其實是這位來自溫州的「溫媽媽」。由此看來,溫州大餛飩其實是「台灣的特產」,雖非正統出身於溫州的美食,但至少也和溫州有段淵源。

大陸的餛飩常混以蛋絲、海苔絲、芹菜、榨菜為佐料,吳媽媽則選用蛋絲代替台灣常用的紅蔥頭調味。另外,她提到包餛飩時要「保留一點空心」,口感才會較軟:皮不能捏實或對折,否則皺折太多會顯得皮厚而硬,因此在包餛飩前,老闆娘習慣將餛飩皮稍微桿一下。

食用

餛飩有不同的吃法,有的煮湯,有的乾食,有的則下鍋油炸。北方人慣吃湯食,而四川地區吃乾食;在台灣,溫州大餛飩的食用比例又比大陸來的高,也難怪吳媽媽說:「溫州大餛飩不是一個招牌,她其實就是個品牌,是種食物台灣小吃的品項。」

下鍋水煮的餛飩

個人記憶

我們也隨訪到用餐的客人,好奇他們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而想前來吃溫州大餛飩。有客人分享:「小時候在眷村長大,時常吃這種有肉有菜的食物。」另一位客人則說:「大學時期,學校附近常有溫州大餛飩和老虎麵,即使出社會後,沒事就自然而然地想吃上一碗。」

吳媽媽則是分享,從事餐飲業其實是「興趣和工作並行」,因此才讓她樂此不疲地投入40幾年的光陰:「做菜是需要天份的,因為做菜是門藝術!」之所以繼續經營這間店,吳媽媽說,全是想保留客人的飲食記憶,先前有不少老饕從板橋、萬華跟隨他腳步來到這,有時是難以忘懷小時候的回憶,有時,純粹是為了追尋這道「媽媽味。」

吳媽媽說:「ㄐㄧ要恁呷欸ㄏㄚˋ,挖丟歡喜啦!」

各地名稱大不同

  • 大陸北方江浙地區「餛飩」:僅會在餛飩皮的四周抹上一層薄薄的內餡。
  • 四川「抄手」:「抄手」二字原為雙手交叉在胸前行避寒的動作,因四川氣候寒冷潮濕,當地居民常會在冷天裡會煮上一碗紅油抄手避寒,後被用以取名此類避寒的小點心。
  • 台灣花蓮「扁食」:只有中間才包肉,內餡大多呈坨狀。
  • 香港「雲吞」:包法講求快速,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