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文化】易弁而釵 — 易裝者與變裝皇后

學術部 第23屆臺大藝術季
NTUartfest
Published in
4 min readMay 12, 2017
(Source: https://img.yescdn.ru/2017/02/16/cover/f3b1d836a855c0a9de7412ed9e3cee91-rupauls-drag-race-season-6.jpg)
(Source: http://www.newnownext.com/wp-content/uploads/2013/11/rupauls-drag-race-season-6-rupaul.jpg)

自2009年起,一檔真人選秀節目《RuPaul’s Drag Race》(台灣目前暫無譯名),在美國開播,參賽者必須配合當期的主題自行設計妝髮、造型,進行走秀與歌舞表演──乍聽之下似乎與時下流行的T台選秀節目沒有什麼不同,但該節目的特色就在於:所有的參賽者、甚至主持人RuPaul自己,都是以生理男性之身穿上誇張華麗的女性衣裝站上舞台,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變裝皇后(Drag Queen)」。

要討論變妝皇后,就要先分辨其與易裝者(cross-dresser)之間的不同。粗略而言,只要是穿著打扮與自己的生理性別不同,就可以稱之為易裝者,因此易裝者的範疇可說是十分廣泛,不只包含了(部分)跨性別者、(部分)變性者、甚至以性別反串為職業的演員也符合易裝者的基礎定義。

變裝皇后(國王)是易裝者之下的一個子分類,指的是生理男性(女性)透過穿著女性(男性)服裝來達到扮演另一性別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變裝皇后的易裝行為不一定如同外界所想是為了「模仿女性」或「變身成女性」,更多的其實是藉由誇張的造型來詮釋己身對於女性之美的熱愛與追求,有些變裝皇后甚至本身就是順性別的異性戀男性,穿著女裝純粹是迷戀女性衣著的華美亮麗,而非是想要化身為女人。

變裝皇后的歷史由來已難以追述,因為這本是存在於社會中的一種現象,難以做出精準的時空切割。而使用"queen"一詞來指稱穿著女裝的男性,應當是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如同「酷兒(queer)」一詞,在非同質性的團體裡,"queen"這個詞最初其實是帶有貶抑與譏嘲的意味,但對於同性戀或是性少數群體而言,將男扮女裝者稱為"queen"則相對是一種讚美與稱揚,因此這個名詞在本質上並無好壞之分,端看使用的語境和指稱人與被指稱人之間的關係來決定。

(Source:http://cdn.timesofisrael.com/uploads/2016/11/Suzi-880x543.jpg)

時至今日,僅管自由開放的風氣與尊重、包容多元性向的觀念已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對於LGBTSSQ+ 群體也不再似過去一般抱持著如此強烈的敵意,但很可惜的是,社會大眾對於變裝皇后族群的了解仍然相對有限,甚至會以「娘娘腔」、「奇裝異服」、「不男不女」等負面的詞語加以貶損、謾罵,香港知名的變裝皇后COCO POP在接受訪問時就有提到,一次他穿著女裝走在香港蘭桂坊街頭時,被經過的路人罵了一聲「死基佬」、也曾在台上表演時被台下的觀眾當場辱罵。

而在台灣,無論是變裝皇后或是跨性別者在日常生活裡往往也要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與異樣的眼光,關於「人妖」、「娘炮」等涉及歧視與人生攻擊的言論與玩笑更是屢見不鮮,然而當我們以這些言論作為嘲弄或消遣的玩笑時,卻又何曾想過在這些笑話背後,隱藏的是多少不被主流社會價值所接受之人的痛苦與淚水?

其實追根究柢,變裝皇后族群的行為與外表雖然和主流社會有所不同,但除了易裝與性別認同之外,他們與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族群並沒有什麼不同,期望有一天,無論是變裝皇后或是任何居於社會少數的群體,都能夠擺脫主流價值觀的歧視與汙名,以自己最真實的模樣活出生命的價值。

/作者:陳鈺潔 /編輯:林郁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