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途上的政治新星-何嘉霖學姐專訪

February 19, 2024 王凱威、張峻瑋

受訪者簡介

何嘉霖學姐,台大法律系輔修政治系畢業,台大法研所商事法組、律師高考及格, 2024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第 33 名被提名人。此外,何嘉霖學姐在學時熱衷參與公共事務,曾任台大學代會學生代表、法律系系學會學術部副部長、亦為「大九學堂」之第一期學員,隨團訪問大陸。

導言

陰雨綿綿的冬日下午,我們與學姐相約在中山巷弄的咖啡廳內,學姊十分客氣且和藹可親地熱情招呼我們,隨著訪談的開始,那充滿熱忱的回應溫暖了寒冷的空氣,雖然與我們有著 4 年左右的年齡差距,但整場訪談就如同和朋友聊天一樣地格外親切,學姐的眼神發著光,如同面對她所熱衷的事物一樣,真摯如炬。

回首椰林

我們一如往常地以為何來到法律系的初心作為開場,為何選擇法律系呢?學姐笑著提到她「人人有飯吃」的理念,學姐從小就有一個希望能夠經世濟民、貢獻所學的理想。而在思考哪種科系能達成這種理念時,又想到:人們常說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雖然政治和法律都是在做這件事-讓人的問題能夠被消弭,但現在社會上有著把問題都簡化成意識形態的對立,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搞得老死不相往來,學姐希望能夠通過法律解決問題的力量讓這樣的氛圍能被弭平,這是理想也是進入這個法律專業能做到的事情。民主政治最重要的依據是依法行政,如果沒有法律就沒有一個好的政治體制,也就不可能好好管理眾人之事,法律目的在於解決民眾困擾,是為了人而服膺的專業。若是能夠學好法律,成為善用法律的人,就能達成學姐遠端的理想,使國家變得更好,也很幸運地在大考成績達標,步入椰林,展開法途。

雖然就讀法律系的過程辛苦,初入法律世界難免有挫折,書讀不懂,搶課不易,考試也常令人挫折,但學姊認為法律系是可以達成目標的心之所向,因此整體而言有著明確的目標,一步步向前邁進,對學姐而言並不會有太大的挫折感。我們進一步詢問在就讀法律系的過程中,覺得最具有挑戰性的經驗是什麼?

學姐提到了她在學時參加的「WTO 模擬法庭辯論賽」,這是一個每年 8 月公開招募,在學生均可參加的法律辯論賽,由於需要全英文答辯,且對手很大部分都是母語系國家的辯論隊,這對一個民事訴訟法都還沒修過的學生而言,學習開始寫訴狀、研究WTO 的案例、跟學長姐一起討論、寫下論點,在當時是件很有挑戰性的事,而通常研究所參加的同學會比較多,甚至許多人都已通過律師高考,法學思辨能力也都很成熟,身為大三參加的學生,跟著教練、老師與隊友們的步伐把問題解決後,自己不但獲得很多成長也得到很多經驗,雖然這當初讓她覺得十分有挑戰性,但如今回過頭來看會覺得是很棒的學習經驗與過程。

學姊同時也鼓勵同學多多參與各項競賽,如前述的「WTO 模擬法庭辯論賽」、「亞太地區企業併購模擬競賽」等,透過不同競賽可以接觸到多元的法領域,拓展自己的視野。當提到如此硬核的學術領域,學姐也笑著鼓勵我們除了競賽以外,把握機會與法途上遇到的前輩、同儕輕鬆地多聊聊,也能有不少收穫「我在你們這個年紀也很希望可以多跟大我們兩三歲的人聊聊天,告訴我們在法途上的不同風景與岔路!」

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學姐了解到這個世界不是平面的。真實世界裡並不如法條般死板的運作,要如何解決各種問題,並和不同領域的人溝通,告訴他們在法律上可不可行,是一個寶貴的學習經驗。台大資源豐富,擁有許多最優秀的老師與同學,具體而言體現在學姐參加的企業併購競賽中,這項競賽不只包含法律上的決策,還有很多如產業上、商業上的合理性,企業估值的計算等等,這是一個跨領域的案件,也很需要跨領域的人才。能透過這些競賽機會深挖這些議題,並付諸實踐,這樣的過程在學姐的大學生涯刻下重重的一筆印記。

除了競賽資源外,學姐又分享了系上客座教授的部分。在學期間,學姐接待了剛好來自不同國家的三位客座教授,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在與這些客座教授互動的同時,也能開拓不同的法律視野,舉例來說:「我們常談歐盟法,但我們不是真的歐盟國家,如何知道歐盟國家如何看待歐盟法?而來自西班牙的教授就能告訴我們,對他們來說,在歐盟這個領域,如何在服膺歐盟法的前提下,讓西班牙的主體性不要消失。」這些交流過程除了能讓我們充實比較法的概念,也可以實際與這方面的專家面對面交流,台大有提供很多國際交流的資源,讓我們能夠不必出國也能與這些學者、同學互動。

聊到法律系的學生有什麼比較明顯的個人特質,學姊認為她難以給出具體的結論,這個問題在學姐進法律系之前就常問其他律師或已畢業的人,但大家都各執己見,因此法律系就像是個大染缸,展現了這個社會的多元價值,有著光譜上的各種人。若要找個共同點,應該是法律系同學常對自己關注的議題非常有興趣,也會付諸心力長遠的投入其中,思辨能力也是很大的特點與優勢。

法律其實是很「解決問題」導向的專業,學姐覺得法律系中的訓練在實際做事時能成為思考上比較有效率的人,能很快幫問題找到解決方法,而解決問題的背後一定要了解事實,因此傾聽的能力也是系上同學必備的基礎技能包。

時間管理

學姊在學期間擔任了很多法律系以外的外務,讓我們不禁好奇學姐如何在課業與活動間取得平衡,並且有什麼給在學生/高中生時間管理上的建議呢?

學姐給出了她的三項要點:首先是做「優先事項清單」。想做的事總有優先順序,以學生而言,第一要務絕對是課業,因此考試一定要考好維持成績。接下 來有可能是系學會(學姐亦曾於學術部服務兩年。)也可能是學代、校友會等等,但切記要搞清楚什麼事對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接下來再開始列「代辦事項清單」,但這個 list 不是只列代辦事項,還要把每件事預估要花的時間也列上去,例如準備期末 6 小時、籌備活動 3 小時等,這樣可以很清晰的知道未來一周甚至未來一個月甚至未來一學期可能會花費時間的行程或計畫,有了這個行程,再「按表操課」,就不會讓所有事情沒有頭緒、很混亂。這肯定不是很快能達成的事,要持續練習,例如今天的訪談也可以提前預估訪問時間、交通時間、回去寫文章的時間等等,有了這些資訊做起事來也會比較順暢、更有效率。

投身政治

從在學期間參選學生代表到投入政治,可以看出學姐十分熱衷於參與公共事務,談起契機與心路歷程,學姐表示心中本就一直抱有參政服務的理想,在進入法律系後也一直關注相關的資訊與機會,一開始是看到台北市議員參選人徐巧芯在臉書上發出招募資訊,歡迎所有在學的大專院校學生報名暑期的實習計畫,讓學生能一起參與打選戰的過程,而這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由於機會難得就去報名了,也自此對公共事務有了更直接的接觸。在這次輔選的經驗後,2019 年則是參加了馬英九總統籌辦的「大九學堂」,其精神並不是宣傳政治理念,而是帶學生們進行環島的文史走讀,從離島的澎湖金門馬祖,到內陸的莫那魯道紀念園區,都讓我們對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有更多了解,也與團隊中的學員互動交流到現在。另外學姐也認為法律與公共事務之間的關聯是很密切且直接的,以市議員為例,舉凡質詢或與政府部門協同會勘等都一定要有法源基礎,這些都是非常需要法律思維與確認依法行政的流程,這些經驗也讓學姐覺得自己的專業與公共事務間是連結緊密的。

對於有理想、熱忱,也有志投身公共事務的大學生,要如何尋找參與的管道,讓他們發揮其對公共事務的影響力與關心,學姐也給出了她的建議。學姊笑著說: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當然是要多多關心社會上發生的事(看新聞),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少人有真的做到,一切可接觸到的資訊都多關注留意就有更多管道能接觸到機會。」,學姊舉例如馬英九基金會、臺北市日知文教協會、各個政黨黨團也都有舉辦給年輕人參加的營隊,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公共事務是如何運作的,大家也不必太過擔心參加了會被抹上政黨色彩,只要有興趣都可以多多參與。而從關心事務到投身政治,這之間的異同也讓學姐心有所感。雖然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但其實又沒有那麼大的差別,同學們可能覺得自己置身於政治之外,但其實政治時時刻刻影響著每個人的人生,如稅金、兩岸政策、兵役年限等等,政治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就在我們的一言一行當中。而比起單純的關心,投入其中後就更有機會與管道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更有機會為自己的群體發聲。學姐舉了之前在徐巧芯議員服務時的例子:「台北市是一個屋齡老化非常嚴重的都市,當時議員曾經推動一個計劃,是要讓危老建築的外牆磁磚維修補助增加。因為外牆是否有拉皮或修繕是一個直接影響到社會安全的重大問題,但過去市府沒有對這個問題有太多著墨,因此大樓補助嚴重不足,在我們的團隊注意到這個問題後就必須開始寫法案,並請建管處修正,最後成功讓 4 萬元的補助變成 10 萬元,雖然仍然不多,但還是往更好的方向推進。」因此這讓學姐覺得若是想積極地改變社會現狀,還是要實際投身參與才能更有效率地落實。

是否必須加入政黨則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學姊認為由於政黨基本盤的緣故,有政黨推薦或者加入政黨,對於投身公共事務當然會有一定的有利基礎,但入黨 也是很慎重的事,一定要確定自己的理念、入黨的理由,再去做決定。另外,一個政黨並不代表所有黨員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黨內也通常能容納各種不同光譜的聲音,因此不必太過擔心。

嶄新的責任

在這次的大選中,學姐獲得了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第 33 名的提名,學姐也在這次訪談中分享了她當初接獲通知時的心境。首先,不分區立委是為了彌補在選黨不選人的機制之下,主流民意無法呈現卻仍然重要的議題,例如:環境、社福、青年等等,因此不分區立委的組成不一定會有深厚的政治背景,但必須能夠凸顯不同領域的專業形象。換言之,在這個社會中重要但大多數人沒有關心的價值,都會在不分區名單中被展現出來,因此我們常可以從不分區名單中觀察出這個政黨所關心的議題。學姐接著說:「當初在接獲這個邀請時,也問了為什麼要提名我,當時朱主席表示他想要讓青年世代看到,如果你想為國家做事,你可以與國民黨站在一起,青年面臨的困境是很多也很沉重的,包含住房、就業或育兒等。這些問題如果沒人幫青年發聲就難以被解決,所以我覺得如果不分區在這個基礎上願意展現青年的聲音,而我也有機會為青年世代發聲的話,那我願意去做,這是我當初接受提名的理由。」而學姐在選戰中所負責的就是要把青年的聲音說出來,通過青年代表讓社會大眾知道年輕人需要什麼,是學姊認為她十分重要的工作與背負的期待。而學姐也認為法律系所學的思辯過程與問題梳理方式能讓我們能更有條理的解決問題,也是身為政治人物應該具備的能力。

致法律人

對於給予正在猶豫要不要選讀法律系高中生的建議,學姐認為可以用「以終為始」的框架去思考,就是以終點去推始點,透過回推的方式,就能讓自己的每一個步驟都是有意義的往自己的目標邁進。學姐以自己參加企業併購比賽為例:任務的終點就是和對方談成併購,那要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呢?前提是要雙方都滿意,在思考對方需求與了解對方公司遇到的問題時就能更具體、更有方向性的判斷。對於高中生來說也是一樣的。「你希望十年後的你在做什麼?要如何找到你一輩子都有興趣且不會後悔的事?只要想好這個終點後,就可以在決定科系、規劃生涯時更有邏輯,不易走偏。」

而對於正在讀法律系的大學生來說,學姐認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把法律專業顧好,雖然大家都說大學生要多參加活動,但如果沒有顧好專業,這些額外的活動都可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成為進步過程中的絆腳石。另外也千萬不要排斥各種機會或拓展視野的契機,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不只有一種聲音,身為法律系學生如果想幫別人解決問題的話,就要抱持開闊的心胸了解這個社會,不要太一元化。

當今的法界生態,似乎特別注重跨領域的能力,學姐認為如果想要成為一個跨領域的人才,應該先想如何把自己的法律專業顧好,然後再想除了法律專業本身,何種技能是可以讓專業更完整的。舉例來說,如果是想做律師的,台灣比較大型的案件常是涉外案件,而涉外案件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英文能力,「因此思考什麼能力對你想做的是有加分的,我想就是一個嘗試跨領域的起點吧!」

結語

在約兩個小時的訪談與閒聊中,嘉霖學姐以同輩閒聊的角度分享了她精彩豐富的大學生活與爾後參與政治、為社會貢獻所學的心路歷程。縱使政治立場人人各有殊異,但我想為民眾服務、為青年發聲的初心是每個青年政治工作者都具備的。展望法途,有許許多多的不同岔路,或許對於公共事務充滿熱情的你在閱讀完這篇專訪後也能提起動力走出法律書本外的世界,以實際參與開拓社會中不同角度的視野。

訪談當日與學姐的合照

--

--

台大法律系學會學術部
法途 — 台大法律系杜鵑花節

台大法律系學會學術部一直致力於成為法律系與外界交流的橋樑,透過舉辦講座等活動充實知識,在杜鵑花節時將讀法律的歷程展示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