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的連結 — 陳衍任教授專訪

February 19, 2024 賴妤宣、李宥嫻

受訪者簡介:

陳衍任教授,專攻稅法與行政法,畢業應屆國考取得律師資格,曾於安成法律事務所做過稅務律師,後留學德國於科隆大學、奧格斯堡大學分別取得企業稅法碩士與法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曾任教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

前言:

寒假時間,一向忙碌的台大法學院變得靜謐且清幽,在法學院一隅,筆者與陳衍任教授度過一個愉快輕鬆的午後,教授給人的感覺和藹且親近,侃侃而談的教授讓我們深深被他的自信所吸引,也感受到他是眼裡帶有光芒的法律 人。如此優質的學者,在這個珍貴的午後,向我們分享了他做為一個法律人,精彩且多面向的法律生涯……

意外踏入的法途:

相比許多意志堅定、從小立志的法律系學生而言,教授其實是在大學時光的多方探索才決定投身鑽研法律的,教授高中是理組生,大學起初也是念台大農經系,看似與法律毫不相干的生涯軌跡,卻在一次修課後,大大扭轉他的生涯規劃,選擇準備轉系考台大法律系。

當時的教授也與多數學生相同,會有自我迷茫與懷疑,認為農經系或許不是自己適合的,才多方涉略他系領域,想找自己的第二專長,起初設定目標根本不是法律系,陰錯陽差上了陳聰富教授的民法概要課程後,毅然決然選擇轉入法律系,一條他此前從來沒想過的路。

在準備轉學考過程中,教授把民法、憲法讀得特別深,也讓他更具象化自己在法律的茫茫大海中,最想燃燒熱情的為何,教授自此,一個研究公法的小小種子埋入自己心中,雖因求新求變的性格,讓他選擇畢業後先進實務界,但與其他很多實務轉學術的教授不同,他並非就業時才想到做學者的可能性,而是他很早就想這麼做,求學過程也會反覆鞭策自己,該如何成為一個好教授、好學者,希望給學生一個易懂的教學環境。

教授鼓勵所有想過要轉系或雙輔的學生,不要用過於市儈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第二專長,應該是去思考有沒有什麼領域我不排斥?再深入精練一段時間,說不定可以把 30%的興趣值拉升到 70–80%,自此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另一個專長,而非可惜的與他擦肩而過。教授就是用這種勤懇學習的心態,認識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找到自己生命的熱愛,誤打誤撞與法律產生了「連結」。

短暫但彌足珍貴的律師時光:

對於律師這份職業,縱使聽教授分享許多艱難之處,但教授仍然對此份職業嘉許多過負評:「我認為不管是哪種法律領域的職業,能在你的職業生涯中有一段時間是當律師這個角色,不管是一畢業就做或中途轉職都很棒,因為你可以完整帶過一輪當事人面對他生命的難題」。教授一直把短暫的實務時光視作生命的養分,法律終究回歸問題解決,做為律師教授能夠實地接觸很多當事人,理解一般民眾的困惑,這些都不是時間與精力的浪費,反而使他成為一個願意且有能力解決具體法律漏洞的學者,教授即使投入教職後,仍不忘此心,會在方格子網站上撰文,目的在於撰寫一些平易近人的法律文章,能夠把他當初看見的中小企業常犯的稅務錯誤與大家分享,教授堅定地告訴我們「請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

在求學階段相對來說比較少接觸實務工作的樣貌,許多學生懷抱律師夢卻對其同時有陌生帶來的徬徨與焦慮招致的恐懼。教授大方分享的律師生活中,沒有這麼多的光鮮亮麗、意氣風發,更多的是一個專業人才認真耕耘、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的形象。一個初出茅廬的律師,其實沒有多數人幻想的大施拳腳,多數時間其實是在做事證分析,真正思考法律問題的時間有限,這需要強大的耐心與細心,因為「法律問題是奠基在事實基礎之上的,事實來自證據」但所有走過的路都將成為珍貴的學習。

教授也沒有什麼名牌事務所的迷思,他也很鼓勵學生可以去加入中小型事務所,因為在大所高效率且精準的辦事模式下,你可能會精通特定條文、善於翻譯國際契約,卻無力於幫助親人寫一紙書狀,反而可惜,反觀中小型事務 所,他可以給你各類型的案件挑戰,你或許會因此收穫豐富。

作為曾經的職場打工人,教授勉勵我們,與人的連結十分重要,包含你的上級與你的委任人,教授與他曾經的事務所老闆關係融洽且更像夥伴,在教授初從德國回國時,找教職不易他老闆也大方歡迎他回歸當律師,縱使在德國期間也會委派可以遠端解決的業務給他,雙方一直維持正向的連結與循環。「未來求職上各位一定會想不斷跳槽去尋求自我突破,但你一定要選在雙方關係好時,否則一定是兩敗俱傷,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很難確保別人背後怎麼說你」這段話也讓筆者十分印象深刻。

律師最難的其實是負能量排解,會找上律師的絕對不是好事情,當事人負面情緒方非常龐大,敗訴的挫折感都會不斷縈繞折磨著一名律師,教授鼓勵大家要找到自己排解的管道,切忌將其帶入生活中。要多傾聽理解當事人,當一名律師真正同理過當事人,此時你們已經形成戰友關係,縱使敗訴也不至於被一味譴責,但若律師態度始終事不關己,當事人是無法形成信任關係的,敗訴時雙方相互怪罪,擴大負面能量。

律師是個有趣的職業,有機會參與許多人的人生,但成為律師的路不好 走,教授在律師生涯中更具體的與案件、與事實、與司法進程、與當事人都產生了連結。

專心致志的留學生活:

教授曾是一名在法律領域十分用功且優秀的學生,在 32 歲時成功考取公費留學資格,用五年的時間攻得碩博士學位。且就其個人描述,教授是在德文尚未精通的狀況下啟程,能夠為了自己的學術理想,做到如此大的嘗試與堅持,

讓筆者十分佩服。跟許多留學生相同,教授在生活適應上,起初也不是一帆風順,在異國他鄉人生地不熟,就連平日的銀行帳戶填單、書信往來都需要一一核對字典,與指導教授溝通習慣都要重新適應,種種挫折充斥著日常,可是教授也不曾氣餒,也沒忘記自己給自己設下的時間目標,果真在四至五年內成功取得學位回國。

針對留學一事,教授也勉勵有志於此的學子們,留學除了可以看盡地方風土,感受不同文化外,他帶來了語言的實力。「精通一門語言彷彿為你重開了一扇窗,在未來你遇到任何困難時,你都可以用另一種語言的世界尋找解方」。此外,許多學生會執著甫畢業就出國,怕自己學成歸國年紀比他人多一些,但教授也提到,晚出國有晚出國的好處,就是因為自己曾有過就業經驗,節省下了許多迷茫時間,更清楚自己要什麼,而非在國外茫茫苦尋題目,就算留學時同儕都比自己小,也無傷大雅。

從前述訪談,不難看出教授是一個對自己高標準且有理想目標的人,教授在台大法律系就讀時期就很認真,出國後亦是保持如此自律的好習慣,平時也有娛樂但比重不高,雖然教授謙虛的把這些經歷講得雲淡風輕,但他背後一定曾經為此付出重大且長期的努力,也一再體現了教授堅韌不拔的性格。他透過持續的努力與循序漸進的學位追求規劃,成功在三十多歲的年紀學成歸國,終於得以有機會去各大學府尋求教職,心懷夢想、踏實前進,讓自己與理想產生了堅實的連結。

給未來學子的建議 — —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在教授眼中,法律是一個硬核的科目,許多學生初次接觸時挫折感很重,所以學習更需要「心定」。心不定、急於求成,就會想直接跳到條文操作的技巧面學習,而不想思考其背後的法律沿革與立法精神。教授希望大家能夠以「成為引領社會前進的法律人」為目標前進,背負守護司法與改善司法的使命,而非只是想成為法條操作者,「把目標放得比自己個人大,才走得長遠」。法律人在學習上與工作上,需要對自己自律,每一個法律系學生聞之色變的國考,其實只要真的全身心投入,通過是遲早的事,不要糾結是不是應屆考上,因為那與你後面成就並不相干;不要把自己大一大二初嘗法律的那些不美好記憶帶入備考,因為它會讓你在嘗試前先怯步。有的時候只是心魔作祟阻礙你,其實只要心定,穩步前進,理想沒有如此遙不可及。珍惜學習及工作道路上的每一個經驗,化作養分累積自己。

教授是一名優秀的法律人才,有許多令人稱羨的學經歷,但其實通篇採訪,教授最想傳達給有志法律的學生們的理念在於「與人保持連結」。法律系學生為了通過國考的窄門,很多在學期間會專注念書,與社會漸漸淡漠,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因為法律學成最終都是拿來運用助人,法律人要擅長與人接觸、傾聽同理,「人與人互動的可貴記憶才是收生命軌跡中最能好好留下的寶物」。法律是高專業的領域,有時會導致法律人與群眾越來越遠,產生了尊敬 感,教授強調「尊敬是不會有連結的,尊敬是有距離的」,唯有真的懂對方的心,才會真的產生連結,所以在合適的範圍內與人保持連結是除學術成就、法律知識追求外也很重要的一環。教授勉勵大家,要「活用法且關心社會」,方是法律人走得長遠之道。

法途中迷思困惑解答:

法律系學生多數最後會走實務界工作,許多人會覺得市場已然飽和,自己辛苦學習最後薪資將不如預期,被市場競爭所淘汰,更甚者,我們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教授認為「會怕市場競爭的是渴望苟且偷生的想法」,精進自己不是止步於國考通過後,應該要一直致力成為他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當你跑得夠前面,同業競爭人數再多也不會撼動你的地位。我們也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有血有肉的法律人不會輕易被取代」,我們學習的始終不是死板套用法條,我們的價值也絕不在此,所以只要心態好、多跟人接觸、多同理心,法律是一門值得用時間心力鑽研的領域,不存在淘汰問題。

針對那些其實不是很堅定念法律,只是不排斥且這個科系滿足家人期待的學生而言,也不需要太害怕,教授當初選了法律就只是單純因為他幫己幫人,退而求其次,念一個硬核科系念時刻苦,但就業順利。就算你過去是理科生也沒關係,因為法律不是用背的,而是用理解的,法律就是邏輯推演的過程,所以不存在哪種學生比較適合法律,只要有志於此都可以大膽嘗試,說不定只是一開始的自己不了解,碰過以後就會發現法律其實很有魅力,而且是一門精熟後對自己對周遭的人都有用處的學門。

身為一個實務界、學術界都有涉足過的人,教授認為想當律師的人,只要手握執照與一門精通的領域,年資長久,他就會帶來薪資與生活品質的反饋,而想當學者的人,最好是喜歡求新求變,同時兼具教練性格,不要害怕學生超越自己,要與學生共榮共好,以目前現況來說,公、刑法領域學者人數較多,如果有意鑽研民商法可以大膽投入。兩種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想清楚適合自己的且堅定前進,一定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律人。

結語:

法律是一個艱澀且浩大的學門,但法律可以成為幫助他人的利器,與他人生命故事產生密不可分的連結;法律可以成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管道,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精神實現化,讓渺小的自己與廣大的社會有連結;法律可以作為引領變革的途徑,正是因為法律滲入生活每一處,學好法律、思辨法律能夠實質帶來正向影響力,透過優秀法律人不斷修法,可以將我們所處的環境一步一步改革成更好的樣貌。

成為一個好的法律人不會一蹴可幾,自律與強大的心態是學習漫漫長路上的最佳武器,「不要腦補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想為自己的逃避找空間,那些在自律者的眼中都是低標」,腳踏實地、心懷理想,不論是國考或是未來工作上的難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訪談合照

--

--

台大法律系學會學術部
法途 — 台大法律系杜鵑花節

台大法律系學會學術部一直致力於成為法律系與外界交流的橋樑,透過舉辦講座等活動充實知識,在杜鵑花節時將讀法律的歷程展示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