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的典型法律人:何蔚慈律師專訪

February 19, 2024 張峻瑋

壹、受訪者簡介

何蔚慈律師,台大法律系輔修社工系,台大法研所畢業。自 2022 年 9月起,在永法律事務所擔任執業律師。此外,何律師也是社團法人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下稱「青民協」)的創辦人之一,現擔任青民協副理事長一職。

貳、踏上法途 — 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

何律師從國中開始,便經常關注公共議題與社會新聞,更會與同儕一同討論,並撰寫文章闡述對於特定議題的想法,由此可顯見何律師對於興趣的探索以及未來志向的確立。

「在我國三到高二那段期間,剛好是台灣發生最多社會運動的時候」當問及何律師對於學生時期所關注的公共議題,有沒有印象最為深刻,或許可以透過法律讓整體發展有所轉變的案例,何律師這麼回憶著。當時包括土地徵收案件、三一八學運(即太陽花運動)、反課綱運動等,社會運動在台灣可以說是風起雲湧。而在社會運動當中法律人所擔任的角色,就讓

何律師印象非常深刻。不管是法律意見的產出,或是與社會各界進行溝通對話,甚或是在抗爭現場向主管機關表達訴求、與警察機關發生衝突時的居中斡旋,從中理解到法律人其實可以透過自己專業,協助自己在意之理念與價值的推動,對於何律師而言是一個滿理想的方向。

參、法途上的光景

法律人選擇就讀法律系的原因,每人皆有所殊異,或有為了找尋心中的公平正義,或有為了傳承家業。但不論何者,進入法律系無疑是實現志向的所在。何律師認為,法律系學生的類型可以約略劃分為二:認真讀書型,他們無時無刻都在學習,並專注於各式各樣的系上課程,將大學生活絕大部分時間投入在學習上。參與外務型,則是將生活重心放在課外活動之上。主流的普遍特質在於言語掌握方面較其他社會科學學系更佳,或議題討論相較於他系有更多興趣。

而台大法律系匯集來自全台的人才,同儕之間也有許多值得仿效學習之處。舉例來說,有些同學在法律論述領域,對於如何書寫國考題目、發現爭點,或是思考問題掌握學說有所專精,也有同學專長在於參與模擬法庭,以外語進行辯論等。同儕間就如同一座座寶山,可以藉由發現同學們的長處,了解到自己不是最強的,進而從同學的活動表現與人格特質,砥礪自己不斷成長。

就大學生活而言,何律師除了輔修社工系以外,也擔任台大學生會學權部長,並加入法棒以及東谷沙飛社。對於在課外活動以及維持課業表現間如何取得平衡,何律師表示應視每個人學習能力而定。如果想要參與外務,自然需要在學習時間被外務壓縮的情況下,提升吸收、掌握知識的能力及效率。除了上課更認真投入,減少課後複習整理的時間外,也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讀書方法,功利一點來講也就是更快速提升成績找到考試重點的方法。如果這些提升效率方式都能掌握,其實參與外務,做不同發展,又何嘗不可。

除此之外,何律師也建議多接觸法律以外的領域,雖然與法律學習並沒有直接相關,但就以日後從事律師為例,律師需要每日頻繁思考問題,並與當事人接觸,傾聽當事人的訴求,並將其轉化成為在法庭上的攻防陳述,其實就非常需要傾聽以及理解的能力。如果說在大學時少了相關的訓練,其實之後投入職場,反而會有一段滿長的磨合適應期。

而面對 108 課綱的施行,鼓勵學生自我探索就是課綱核心所在,倘若對於學習法律有興趣,何律師也提供以下三種層次建議,可以從這些層面去規劃高中三年的自主學習計畫以及探索法律的方式。:第一,也就是最初階段,如果對法律尚未清楚了解其運作模式或法庭上的攻防,可以去法院旁聽各種民事、刑事或行政訴訟,觀察不同類型個案,理解法庭上攻 防,法官、檢察官及律師等各職位的角色分別是什麼。在就讀法律系之前,多是透過戲劇認識法庭運作,但戲劇為了追求戲劇效果,語真實的法庭攻防仍或多或少有所不同。第二,在對法律有初步認識之後,可以參與相關法律團體活動,如司改會等非政府組織即是一種非常好的資源,或是論壇、活動等,參與門檻也較低。第三,更進階的層次則可以參加各大學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了解學術上法律人是如何討論一項議題,並得以藉此認識到與自己對法律的想像相比,究竟是相近,抑或是相差甚遠。此外,老師、法律系學長姐等也都是探索志向、認識法律系很好的管道。

肆、投身實務界 — 律師職涯

法律系出路可能較為特定,多走向實務界,擔任律師或是司法官。何律師認為自己比較嚮往自由,可以嘗試多種領域內容的工作。由於司法官必須向體制妥協,也較難有空間進行社會倡議,而律師可以與不同人接 觸,也有餘裕做自己想做的社會倡議,或是實現自己當初選擇律師的初衷,因此最後選擇擔任執業律師。

「實際接觸後,可以發現法律對被告不一定那麼公平。」在討論律師職涯的過程中,何律師向我們分享著從業一年多的點點滴滴。何律師最有印象案件的是中洲科大的烏干達學生案,曾經接觸到烏干達的台商,為其辯護。訴訟進行時,可以發現檢察官起訴的論述,因受媒體風向影響,論述推理其實都存有部分問題。例如人口販運罪,有一要件為「讓人負擔不當債務」,檢察官認為是大學學費,而中洲科大未提供應有的教育環境及品質。

「但是,難道不符期待就是負擔不當債務嗎?台商其實是很無辜的」他們為台灣做國民外交,增加曝光機會,可能只是因為中洲科大沒有做很好的安排,卻因為介紹烏干達的學生們來台,使其成為主要被告之一。在這樣的處境下,如何為這位烏干達的台商爭取利益,也是滿有趣的部份。從事職業律師之後回首那 5 年在台大的生活,何律師提供給想就讀法律系的高中生或是正在就讀法律的大學生們一些建議:

第一,為投入實務做準備。學校與出社會有極大差異,多為畢業後才會學習到,例如撰寫訴狀就與國考有很大的差異。至於如何幫助自己職場銜接更順利,可以去短期律師事務所實習,或法院訴訟輔導實習,就可以認知學校與實務真正的落差在哪。此外,實務引用見解基本上即以實務見解出發,一個爭議在訴訟攻防上就應該以最高法院等實務見解出發,相較於大學法律學習著重在各學說間的討論與碰撞,缺乏不同見解的討論空 間。除非是法律審或憲法法庭,否則很難有引入不同見解進行辯駁的空間。因此,必須在有限範圍內為當事人爭取最佳利益,是二者之間差異最大的地方。

第二,建立人脈。同儕間人脈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剛入行,同儕會待在不同事務所,案件教學方式各有不同之處,有的嚴密指導,有的放牛吃草。而同儕在不同領域發展,因工作型態,接觸案件不同,彼此切磋學習可以幫助自己通盤了解不同法律市場的發展運作。再者,就自己較少接觸的案件類型,也可以從同儕間取得建議。而其他人脈則靠人格特質建立,與潛在當事人信建立信任,拓展案源。

第三,具備跨領域能力。相較於以往,司法官跟律師競爭都更加激 烈,環境嚴峻,如何培養各領域能力與專業,是很重要的。身為一名法律人不能只著重在法律領域,而應具備其他跨領域專長,才能在律師行業脫穎而出。此外,如何找到比其他律師更專精的領域也是很重要的。小眾的領域如體育法:職業球員之權利,與資方的討論空間等,球員工會的出現,或是與國外聯盟的比較。學習如何找到有發展空間的專業領域,並投入時間在此領域上,可以幫助自己在職涯發展上更加順利。

伍、另一個身分 — 青民協副理事長

何律師除了擔任執業律師以外,還有另一個身分 — 青民協副理事長。青民協創始成員多為台大學生會成員,針對許多議題進行倡議,也因為一年任期,大家對彼此信任程度足夠深厚。然而,如果因為任期屆滿就解 散,不免有些可惜,成員們也希望能做更多事。考量到大多青年團體壽命較為短暫,常常因社會職場壓力就結束,導致與政府、社會間的政策討論就此停滯,缺少替青年發聲的管道,因此,青民協希望能以社團法人的形式,永續的運作下去。

回憶起青民協草創初期,因為需要許多資金,但成員們缺乏經費與資源,都在台大附近的蟾蜍山的一個空間進行討論,同時成員們接了許多份打工、家教,讓組織能持續運行下去。到後來成員們能夠彼此互相討論議題,沒有經濟壓力,自由討論相關議題與組織發展方向等等。何律師很慶幸當初有堅持下去,並持續到現在約 6 年時間,而且這個路線至今看起來是滿正確的。

當我們與何律師進一步討論青民協也非常關注的學生權利議題,可以發現或許是受到社會氛圍的影響,高中生普遍對於公共議題或自身權利非常關注。何律師也鼓勵高中生,如果對公共事務有興趣,除了參加非政府組織活動,如對隱私、性別、歷史、少數族群等議題有興趣,也可以去實際參與,理解與該議題相關聯的人事物、他們的故事與當今困境,而因此更加瞭解台灣現今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

至於對青民協未來的願景,何律師則表示現今成員開始有不同身分的轉換交替,也多開始投入職場,且與現今青年世代有些距離,希望能擴及不同大學,邀集曾參與活動的學生,加入籌備團隊,看看對這個組織的想像為何。更重要的是,如何帶領更年輕的世代去承繼組織理念,讓組織更有凝聚力,永續運轉下去。

陸、結語

法律系是個滿需要個人特質的科系,如人際互動溝通能力,要能夠不怕與陌生人互動;文字掌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及早養成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可以在高中開始培養訓練,像是參加辯論社等等,何律師也鼓勵高中生們可以多方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藍圖。

訪談當日與學長的合照

--

--

台大法律系學會學術部
法途 — 台大法律系杜鵑花節

台大法律系學會學術部一直致力於成為法律系與外界交流的橋樑,透過舉辦講座等活動充實知識,在杜鵑花節時將讀法律的歷程展示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