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人訪談_從摺紙藝術看機電工程的思維轉化( 科技藝術工程師.李家祥)
團隊今日採訪對象,是兼具工程師與藝術家身分的李家祥老師,畢業於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現任輔大創意設計中心的專技副教授。原先傳統理工背景,因緣際會下與一些藝術家合作,開始接觸不同面向的程式發展。
過程面對互動藝術的腦力激盪和創意,體悟如何將其轉換為實際程式語言,擁抱各種變數和隨機。接下來,就讓我們分享在訪談過中,老師在這條跨領域道路中面對的困難,以及心路歷程的發展與轉變。
▍程式面向百百種,數位藝術 V.S 傳統機電程式的衝擊
家祥老師在讀碩士前,原於台塑企業工作,屬機電工程背景會去的公司。當時大多是寫工廠控制用的程式,功能與規格上都十分講求嚴謹。2000 年左右網路開始發展,才從原先封閉的系統,逐漸有網路連線,程式逐漸朝向網頁類型。
談到最重要的契機,是老師畢業後到電子商務公司上班, 意外地與藝術家產生合作。事實上,那時所稱的「數位藝術」大概沒有幾個人了解, 作品描述有點概念,有時無法具體呈現。但對老師卻也是十分新鮮、有趣的經驗,打開了對於數位藝術的認識與想像,發現原來寫程式也有不同面向可去嘗試。
「數位藝術和傳統機電類的程式很不一樣,因為理工概念喜歡化繁為簡,東西都要有特定規格,可是在藝術領域,則要盡量多元、多樣貌,甚至能夠因人而異,未知隨機等等。」
這種事情在傳統程式是不可能的。互動裡會放入大量隨機,有時候「隨機 」不一定在程式本身,而是參與的民眾,民眾本身也是一種隨機,不同民眾會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慢慢便會覺得這個領域蠻有趣的,而且隨著科技進展,已經沒辦法用同一種工具、程式概念,一直套用下去,你必須要一直進步。
▍拋開既定形式,學習將藝術概念轉換成程式語言
談到藝術創作的跨域合作,對寫程式的人會習慣所謂的「開規格」,要做一個功能系統,程式需要什麼手續,會開始思考步驟、流程,以及演算的公式等等,一旦這個細目定下來,就不太想做太多變動,會依循先前模式走。
然而對藝術而言,更動卻是常常發生的事。每天都會有新的想法,昨天覺得不錯的點子,今天突然想到一個新的,也許就馬上改變調整,甚至從頭來過。這樣截然不同的工作習性下,藝術面向常有一些描述是很概念式,只是描述一個腦中畫面或感受。然而寫程式是很明確的,它沒有什麽模稜兩可的空間。如何把一個模糊的抽象概念變成具體的數字,這個過程是比較困難的。
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老師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認知彼此背景不同,應該先了解對方為什麽會這樣堅持,藝術要表達的是什麽?如果是為了知道民眾的某種反應,就應該試著讓科技的使用更有彈性。
▍和舞者合作體感表演從中學到的大小事
提到實際的合作案例,老師分享了之前與舞蹈表演團體合作的狀況。
「舞者習慣已經有一個固定的影片,想好在什麽時間點做什麽動作,照著這個時間軸走下去,可是互動體感就不是這樣進行的。沒有固定的影片,得由舞者身體驅動觸發影像產生。然而過程中程式常會卡住,得反覆修正測試。偵測的舞者必須要等,等圖像修正出來才可以再上台調整動作。但等待過程身體就涼掉了,表演也要一直被中斷,便會顯得不耐煩。
雙方起初有價值觀與習慣的落差,曾經也因此就吵架、生氣,覺得彼此根本無法配合。但兩個本質也沒有對錯,因為大家的工作習慣本來就不同,如何找到平衡點,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個問題在很多的跨領域合作的時候,就要這樣去了解對方的在意的點在哪邊。」
最後解決方式是舞者來的時候,先隨意操作,用kinect 攝影機把他的動作錄下來,或是請他做特定的測試動作就好,還沒有配合影像。感應器去截取,像motion capture ,搜集可能會有的動作,事後根據這個影片來調視覺效果,最後給舞蹈老師看,當他覺得這個效果不錯,程式也調差不多了,再請舞者真的合上去完整舞蹈一次。
▍進入折紙詩意的世界,從中獲取程式靈感
秉持「使用同一張紙,不能剪開或撕開 ,不能黏」的原則。只用一張紙,在有限的條件之下,還可以折出這麽多東西,在這之中就會挑戰很多的創意跟方法。
除了與許多藝術家合作的經驗,老師空閒時對於摺紙藝術創作也有相當研究,展出了一定質量的作品。而摺紙契機約莫要追朔在國中時期,便有興趣折簡單的東西,只是當時沒有太過研究。
後來老師從書店發現一本折紙盒的書,作者是一位日本的藝術家。一般熟知常見的紙盒是四角的,老師觀察到為什麽都是偶數的紙盒類較多,那奇數有可能折得出來嗎?便試著用數學計算畫了一下圖,發現有個公式可以折成奇數邊。老師從摺紙中得到了啟發,融合自身程式背景的特質,嘗試把折紙的參數放到程式來執行看看。
「折紙的書是教固定的形狀,如果改變它的參數比例關係,是不是它的造型會有所變化?這個跟我們做互動是很有相關的,我們都喜歡導入一些參數,讓他自己去跑,造成整個畫面是不同的結果。把這個概念引用到這個折紙裡,觀察它的折線的變化,其中哪些可以調整,這就好像在解謎一樣。」
這種造型的折紙,最佳的狀態是什麽?那就要算數學,可是算數學還不夠,還要寫程式讓他去去跑,因為有些答案,它不是公式,必須反覆驗算找出一個最佳解答。
同場加映
Q1:請分享一位自己深受啟發的藝術家?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Daniel Rozin,他是做垃圾鏡面。畫面中很多一塊一塊的物件,它會旋轉或翻轉,反映人的影像。利用垃圾碎片,例如杯蓋或紙板,運用光影的變化反轉。我才發現可以基於同樣的一個東西,不斷擴展它的可能性。隨著現在科技演進,不斷的更換變化。我們可以結合各種科技,但是要抓住作品核心,就像我在折紙會秉持折紙的概念,堅守自己的喜好,然後讓各種科技跟它做整合,便會形成所謂的自己的風格。
Q2:最喜歡或想推薦的一本書或電影,推薦的理由為何?
大概是《異星入境》,Arrival。電影主題是探討文字語言和傳達模式。在那個電影的情節之下,外星人並沒有用語音的方式傳達,都是用圖像。
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或是很多符號文字,它本身代表的是單一意思,可在電影中,外星人的圖像其實是整個劇本,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個組合,所以當它在告訴你事情的時候,等於把全部的事情都講完了,這對我們來講是很難理解的新模式,像我們在平常在傳達的時候,講的都是那個當下的事情。我覺得可以給大家一種思考,像常常講我們學習程式語言,跟學習人類語言的差別是什麽?
書的話則是一位折紙藝術家叫布施知子的書,在很早以前, 只是一本小小摺紙的書。那到現在這個作者還是持續在做,而且我發現他也是同樣的概念,都是折幾何走向例如紙盒或是拼接,而一切都和數學有關。
Q3:在過往人生階段,若要提出一個意義最重大的物品或一件事會是什麼?
我認為自己現在這個階段,只要是特別空出時間親手做的東西,我都會覺得很寶貴。還有自己第一次完成的事,例如:第一次個展,第一個藝術作品,第一次自己不靠嚮導領隊去爬山,第一次一個人安排旅遊行程……對我來講是意義重大的事情。只要你是獨當一面、親手完成的,像寫卡片啊什麽都很珍貴,因為畢竟現在會親手寫卡片已經不多了。對,所以我也建議,如果真的有想送禮物或感謝的,尤其你們想感謝老師,卡片會是最有用的。(笑)
謝謝你耐心讀完這篇文章,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給予我們一點掌聲,或者分享你的想法,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