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宜君
跨科際職人誌
Published in
8 min readDec 27, 2018

--

✸ 職人訪談_掌握人生的自動導航動力(寶博士.葛如鈞)

傍晚,團隊正如火如荼地準備初次的人物訪問,來到葛如鈞老師的研究室,研究室堆滿各類書籍和機器,在亂中有序的空間裡,葛老師啃著車輪餅,邊輕鬆地與我們聊聊近況。(笑)

關於我們認識的葛老師,以及大家所熟知的寶博士

葛老師說話有種魔力,上課時總是用說故事的方式帶入艱澀難懂的知識,有著積極求知的精神與自由不羈的個性,在學期間深刻感受老師對於同時代年輕人的憂心關注與期盼。

葛如鈞老師人稱寶博士,不只因為他的學習經歷豐富,也因為他擁有觀察社會的獨到眼光,更懂得善用社群平台來分享自我觀點。大學讀文科,後來拿到理科博士學位,去日本讀博士擔任後研究員,在美國奇點大學讀過一段時間的書,進行一些創新計劃。現任教於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在豐富的人生經歷裡我們看到寶博士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

「我後來才知道有個新的名詞叫斜槓,本來我覺得自己是宅男跟文青還有技客的混合體」寶博士笑著說道。

跨領域學習-學術科共融 跨領域人才的思維

「很多學生問我,是如何在不同領域下學習,需要具備什麽樣的人格特質?其實學科間的差異是後來才被加以定義,我不認為學科之間有門檻或差異。數學裡面包含著美,設計也有數學的概念。 」寶博士認為,所有學科、術科的終點是相同的。

任何一項領域都不會單獨存在,所有的知識都會以一種奇特的方式連結起來。

「比如說,我想要著手做一個遊戲,覺得該去寫程式,於是我為了達到目的便開始著手實踐,學完寫程式之後發現自己缺乏美感,那就去了解設計。」對寶博士來說,科系是沒有距離的,一切的學習和規劃,其最終的目的還是取決於自身想做的事,而為了達成此事,去補足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這正是跨領域學習的精髓。

人生的自動導航驅動-找到興趣與才能,擁抱不同機會

在寶博士的學習歷程中,他很早就在學習上面找到興趣和動機。興趣,是做了很快樂,但不一定很會做的事;才能,便是你很會做,但不一定很快樂的事。寶博士漸漸發現,學習「新事物」就是他的興趣和能力,因為這股熱情去接觸新領域,並且嘗試不同事情,因為在生命中經歷不斷抉擇與阻礙,寶博士分享了「自動導航追夢」的概念。

如果以人工智慧駕駛汽車的概念來看,汽車要盡可能地讓它前方的路線越多,如此一來才能選中最安全的路。許多人會無意識的限制自己,這樣其實不妥,因為一開始就把路全部刪除,排斥各種可能性,最後就剩下唯一的選擇,把人生的時間軸拉長來看,這樣其實是不划算的。

「在自動導航的概念下,有兩個動力來源,一個是由自己本身的興趣來引導,另一個是,當有些事情發生了,不去推阻它。例如:本來已經準備好當兵,爸媽突然講了一句話,我想既然你都說了,不如試試看?做了又不會少一塊肉,如果做了一件不會少一塊肉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做做看呢?」

當然,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所以也不確知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如果目前各方條件允許,那就先做自己完成後會感到滿足,且能做很好的事。但是,即便之後失敗,也不會拒絕其他條道路,盡可能讓手上的機會越多越好。

畢業迷茫-研究所繼續摸索,還是進入職場?

所有大學生在面對畢業出路的抉擇時總有迷惘的時刻,寶博士分享了當初決定出路的關鍵原因。「當時念研究所的原因,其實是希望有兩年的時間,去摸索實際上想要做什麼?對我來說,研究所是研究自己的所。每個人有不一樣的看法,假如還不是很了解未來的方向,我覺得研究所是一個不錯的緩衝。」如果環境允許,並且能找到一個適合的教授,他認為可以考慮讀研究所。反之,給你兩年的時間也無法好好地運用,就先進入職場磨練。

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四生,不論是要繼續求學或轉換跑道,窮極一生也要追求的目標即是:找到熱情所在和你想要做的事情,「職業」跟「志業」是不一樣的。你可以擁有一個「職業」去上班賺錢,讓自己活下來,也可以同時擁有一個「志業」,去做認為有意義的事情。許多人不一定能找到想做的事,出社會便去工作,由於多方條件的限縮,並選擇了職業,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選擇稱為「志業」,可以從中找到興趣。

未來有價值的人,是擁有人文思考能力的

「我認為20年後最值錢的的人,是擁有人文思考、文職的學術能力類的人,例如:藝術家、詩人、動物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其實,寫程式是花了80%的時間在debug ,你不是花80%的時間在寫程式,電腦現在已經可以自己debug 了,甚至會自己寫程式。所以在工程的部分,人類能做到的事情越來越限縮。

要如何突破僵局?具有人文思考的知識,是無法詢問電腦的,人類會做到很多電腦無法做到的事,理論上機器沒有情感、無法哭、無法大笑。我們的想法要漸漸開始轉變,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知識?

舉個例子,區塊鏈這個產業目前最缺的不是工程師,而是設計師、行銷和管理人員。新的知識和邏輯出現,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只有自己清楚,機器現階段無法得知,因為電腦需要大量的資料去做運算,你無法詢問電腦為什麼人覺得比特幣有價值?電腦無法回答,因為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概念。假如你找社會學家或心理學家,他們也許可以準確預估答案。

結束訪談後, 似乎看見世界的另一面 ,令人精神富裕與飽滿。

和跨領域人對談的迷人之處,就是他們可以任意隱遁於其他維度,提出嶄新的觀點,揭示不同類別的知識,為人生道路新添幾塊踏階石。在這個幸運的日子,我們團隊試圖從中擷取意義,展現寶博士獨具特色的思維,橫跨障礙,一窺互動設計的豐富,也期許讀到這裡的你也從中獲取了一些新的觀點。

同場加映

Q:老師最近有特別喜歡的書嗎?

photo credit 博客來

A:有一本是《人類存在的意義》,最近比較想要看這種書的原因是機器實在太恐怖了,當機器強個500倍的時候,到底人跟它差別在哪?我真的不知道。

Q:有沒有什麼影響老師很深的故事?

A:有兩個故事。一個是小和尚的故事,一個是放行的故事。

小和尚的故事

有官兵要火燒山,想把和尚們趕出山頭,火快要燒到寺廟了,小和尚緊張地說:「火要燒進來了怎麼辦?會死在裡面,我們無路可逃了!」小和尚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看到老和尚很鎮定不動如山,小和尚就問「為什麼你都不緊張?」老和尚張開雙眼,悠悠地說:「現在這個狀況,緊張會有幫助嗎?你擔心這狀況,火就不會燒進來了嗎?」這故事給我很大的震撼,因為我發現擔心是可以有「屬性」的,擔心理論上應該是要有目的,應該要去想你的擔心對這件事情有幫助嗎?不是說擔心沒有用,但是擔心的目的應該是讓你去想怎麼解決這件事情?大部分的事情擔心是沒有用的,沒有用的擔心為什麼要去擔心呢?你還不如去想你要怎麼逃走,你還不如去想你要怎麼滅火,所以你擔心有什麼用?

放心的故事

日本有個喜劇演員叫志村健,有點像日本版的阿ken,他常演一些短劇,有個系列是演一個先生,在榻榻米上,每天夫妻倆要睡覺前聊天的過程。

那天先生說:「哎呀明天早上要打高爾夫球,今天要早點睡。」太太說:「不行,你今天沒有說你愛我。」先生的手已經要關燈了,他說:「好啦我愛你」太太就說:「我也愛你!」然後就等他回,先生就說:「我也愛你!」。這就進入一個很奇怪的輪迴,聽你講完後我也要講,那就不用睡啦!這故事怎麼解決的?後來先生就做了一件事,他說我也愛你,然後用雙手捧著這個“我愛你”,隔空把它接過來,把這個“我愛你”的概念放到枕頭邊。

那時候我也非常震撼。有些東西它很重要,可是你一直拿來拿去,捧在手上,你就不用睡了。無形的東西,是可以放在旁邊的。這個東西影響我非常的大,例如你想要考一間好學校,但你一直抱持這個想法。嘿,這有用嗎?你應該把它放在旁邊,然後努力的做,等到你懶惰時把它拿起來,我覺得很多事情就是這樣。

回到最初說的概念,就是興趣跟才能,很多人會不小心抱著這個東西不放「對,葛老師說我們要找興趣跟才能!」但你抱著它你就找不到了,了解嗎?你一定要說「我知道這件事」接著把它放旁邊。這個是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但是你不覺得很重要嗎?

但是其實你觀察身邊的人,一定有很多這樣的人,有一些東西盤據在他腦海裡,他覺得這個世界很爛,他就把這個東西抱著,像擔心火燒進來的小和尚故事一樣,你覺得這個世界很爛對你的人生有幫助嗎?有一些人他不想要變得更好是因為他是對社會的反動、對家庭的反動,但我不覺得是正確的事。追逐夢想或找尋興趣,都很重要。但是這個要學會「放著」,你偶爾可以拿起來看一看提醒自己,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

謝謝你耐心讀完這篇文章,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給予我們一點掌聲,或者分享你的想法,留言給我們:)

--

--

魏宜君
跨科際職人誌

寫寫日常感想。 藝術創作就是要從A點走到B點,但永遠到不了B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