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宜君
跨科際職人誌
Published in
7 min readFeb 23, 2019

--

✸ 職人訪談_跨域設計的心理學連結應用(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博士.莊育鯉)

莊育鯉老師,從電子工程學系轉換到設計領域,近期投入於文創產業經營和地域品牌設計,跨足了多元的知識技能。他說每個階段當然都是一個新的嘗試,但當時並沒有特別想自己是在做跨領域這件事,只是單純對新穎的知識產生興趣,並且跟隨當下的心意走。從理工背景到逐漸融合人文關懷、設計美學,為已熟知的領域增加不少深度及廣度。相信稍後在老師的訪談中,也能給嘗試從理工背景跨入設計的同學一些啟發。

▍自我設計認同的突破口-從視覺生理行為到心理認知逐步下手

談到老師在工作了四五年後,再選擇回學校念研究所的原因。其實是在當時和客戶溝通的過程中,不斷出現代溝,造成極大困擾。

「那時我就納悶,為什麼雙方的價值觀落差如此大?與人溝通是否應該要有一個rule?後來我才發現不是規則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當時日本研究所的指導教授,主要專攻於心理學領域。從心理學那部分的角度去切入,並且閱讀大量的心理學資料後,他才發現到,了解人的共同心理、生理所產生的認知,對於溝通技巧有很大程度的幫助。

理解視覺生理行為、心裡產生的現象,才能做一個有信度、效度的設計,同時更加全面且有說服力,讓使用者引起共鳴。

▍實際Workshop方法-模擬分析受眾的實際生、心理需求

莊老師在學院內也參與了許多工作坊,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及程式技術,配合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在完整脈絡下探索哪些環節是設計可以參與的。他分別舉出兩個案例,其中一個是交通系統的研究,討論公車系統與老人移動的相關性。

「公車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社會議題,如何讓老人家在冰天雪地搭公車,搭上車後的移動狀況也要一併考量。從老人生理現象、視覺認知都退化的狀況來說,車上的資訊和硬體設施要去做設計,範圍甚至到社會行為的部分,就是公車移動系統的時程規劃。」

延伸出來的另一個案例,則是針對年長者的購物行為,解決老人家去超市買東西時所遇到的狀況。

「有趣的是,在那次工作坊中,有許多『模擬老人狀態的工具』,讓你身歷其境去了解老人自行購物所遇到的困難。例如:叫你戴上鏡片不清楚的護目鏡、耳塞,模擬退化的視覺與聽力。或是在小腿綁兩三公斤的沙袋,感受那樣的移動困難。甚至戴上手套,模擬在掏錢時觸感減少的不方便等等。然後有人在旁邊記錄,你的購物行為、狀況。」

▍ 資訊設計的核心-從文字閱讀轉化出具心理連結性的設計脈絡

莊老師在早期也致力於做資訊設計,把深度內容的知識,轉換為圖像做視覺轉換。在目前科技已經發展到一個階段,大量資訊不斷地被產出下,應該如何善用及解析這些內容?老師談到這一塊其實橫跨了許多領域面向,其中首要的條件,便是對於文字理解的能力。

目前我們學習設計的同學,對於文字上的閱讀多數是比較弱的。因為文字的閱讀需要經過訓練,包含文字的建構、符號的建構,那個部分是有制度性的,你要如何去知道那些內容,必須要有嚴格的訓練,才有辦法去做閱讀的動作。

當你做的設計,跟原來的內容有落差時,連接度會很弱。我就發現說,是因為自己對設計的內容其實不甚了解。在此狀況下,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是我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真正的內容。

而在把文字變成圖像這部分,老師提到它其實會涵蓋心理認知、視覺認知的領域。如何把零散的文章,在腦內架構出一個很完整的脈絡,需要很長的時間慢慢練習。

「你在閱讀文字內容時,會開始產生一些畫面,試著去感受這些畫面在你的視覺認知上產生什麼樣的emotion?並且把它表現出來。」

對於現在的同學之所以會比較辛苦,老師說是因為我們的閱讀習慣多數會是跳躍性的找,然後嘗試把許多點連接起來,但連接的通常不是一個完整的事件,所以導致和事實會有點偏差。因此花很多時間,使我們不停地在redo、redesign。

「我反而建議同學是必須要花一半的時間,甚至2/3的時間是在資料的大量閱讀,彙整分析。因為現在的設計表現已經很快了,有不同的工具可以運用,你很容易設計出一項作品,但問題是設計出來的東西能不能獲得共鳴?倘若有完整的資訊脈絡,將會提高作品的認同度,跨領域的部分粘著度跟整合度也會越高。

▍淺談文創與地域創生的價值概念

關於近期參與的文創相關發展,莊老師說他原先對台灣的文創產業並不了解,起初是在日本讀博士班,才接觸到與地域振興、地域創生相關的概念。

地域經濟,可以把產業分成一次性、二次性跟三次性的產業。一次性產業大概就是農、漁、牧,二次性產業就是把這個東西做加工處理,三次性產業則是在這個東西如何流通,推廣、行銷。

「我們台灣目前做到的大概就是著重在第二次產業的部分,這個東西如何做包裝?如何做設計?如何把他弄成變成一個禮品組?目前文創跟產品大概還著重在這個階段。事實上地域必須要涵蓋完整三個產業的涉入,才有辦法做完整的行銷,並活絡產業。

日本有許多成功的設計師,雖然職稱是品牌設計師,但是他做的東西其實比文創的範圍還多。比如說找農業專門的人來協助產品的修正改良建議,分析後再去想視覺設計該如何讓它加值。包含行銷推廣,從整個品牌行銷,再跨到電子商務,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設計可以涉略的,其實就也是跨在所謂的服務設計上。

▍不要害怕能力不足,重要的是跟上節奏

「其實你們在學校多少已經了解到跨領域的合作方法,但大多都是和IT合作。而在業界上,不只是跨IT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Marketing。對互動設計來說,行銷是比較少接觸到的領域。」

莊老師建議同學,在接觸到外面公司的專案計畫時,要保持學習的心情,看他們的討論過程,考量的點是什麼?如何做行銷?而除了觀察跟聆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適當地表現出自己的專業,給予貢獻。

不要害怕能力不足,反而是要跟得上節奏, 有一個專業的呈現,並把新的知識吸收進來。

「現在我會比較鼓勵同學,適時地提出意見。因為你們在學校學的東西很新,可能是在職場上面工作四、五年的人都不熟悉的新技術。你們可以適當地提出來,有自信地給予建議,這點還蠻重要的。也不用擔心說意見不好,因為當別人覺得不好的時的那個回饋,反而是你可以因此重新再更新。」

同場加映

Q:最喜歡或想推薦的一本書或電影,推薦的理由為何?

photo credit 博客來(左)博客來(右)

A :我真心推薦學設計的同學,可以大量的去閱讀一些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跟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以認知心理學來說,會建議請同學去找老師去上課,有了基本概念後,你再去自己去研讀,當你瞭解人,你才有辦法設計,給人的東西。這點還蠻重要的,也是是比較正確的脈絡。

Q:在過往人生階段,倘若要提出一件對於自己意義較為重大的事情會是?

A :我覺得在你的當下的學習階段,找到一個學習的標的很重要,就是去找模仿的對象或者學習的人。因為我覺得我最幸運的就是剛好都有找到有一個人可以學習,我就看著他,觀察看他的行為,讀他閱讀過的書籍。這是我在學生階段會做的事。如果有機會,我都建議學生盡量挖老師的東西,挖到這個老師說,這個我不太瞭解,你就知道自己在這個領域熟不熟了。

--

--

魏宜君
跨科際職人誌

寫寫日常感想。 藝術創作就是要從A點走到B點,但永遠到不了B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