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 內容真實性計畫 Ⅲ:示範案例

撰稿:Sofia Yan

前兩篇文章介紹了 CAI 內容真實性計畫的理念、背景脈絡及落實,可能大部分的讀者還沒有辦法想像或完全理解 CAI 計畫最終會如何被呈現,Adobe 在 2020 年 8 月發表了白皮書後,展開了一連串的技術開發與介面設計,兩個月後在 Adobe Creative Cloud 上推出符合 CAI 標準的測試版工具,邀請一些 Photoshop 與 Behance 的使用者體驗。2020 年 12 月,在經過使用者測試後公布首個示範案例,本篇將聊聊這個示範案例的內容,如果你對 CAI 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延伸閱讀:〈CAI 內容真實性計畫 Ⅰ:從理念到倡議〉
※延伸閱讀:〈CAI 內容真實性計畫 Ⅱ:從倡議到落實〉

不想看文字?奉上CAI 概念影片,一分鐘快速複習

影像來源小標記,方便快速取得原始資訊

CAI 白皮書中以明確指出將由影像開始推行,接著才會擴展到其他的數位媒體素材,故首個示範案例也是由影像來呈現。通過與參與計畫的產業合作企業 Qualcomm 和 Truepic 的協助,CAI 得以架構並提供標準的安全硬體方案,在智慧型手機上保留一塊安全區域 (Trust Zone),在拍攝照片的同時即能夠附加關鍵的來源資訊。

這個示範案例是一個真實的拍攝案例,Adobe 提供包含了硬體設備的工具原型,讓攝影師 Sara Naomi Lewkowicz 拍攝首張帶有 CAI 來源標記的照片,並透過 Photoshop 做後期編修。

影像來源:https://contentauthenticity.org/case-study

從 CAI 示範案例的頁面上,可以看見 Sara 拍攝並後製編修的照片右上角有一個資訊小圖示,在網頁上點選小圖示後會在視窗上出現長形的對話框,提供的來源訊息包括創作者、創作工具,以及創作日期。

影像來源:https://contentauthenticity.org/case-study

對話框再繼續往下拉,可以查閱影像編輯歷史紀錄以及比較版本。

影像來源:https://contentauthenticity.org/case-study

如果點選對話框最下面的 “View more”,會跳轉道 CAI 驗證頁面,驗證頁面除了驗證該筆影像的原始資料外,亦會顯示拍攝原圖、歷史編輯紀錄、編輯工具,以及編修前後的對比。通過這個方式,CAI 能幫助閱聽眾 (內容消費者) 更快速地判斷影像的來源與可信度。

影像來源:https://verify.contentauthenticity.org/inspect?tour=1&source=https%3A%2F%2Fverify.contentauthenticity.org%2Fsdk%2Fstatic%2Fsample-images%2FSNL_20201115_100701_M.jpg
Sara Naomi Lewkowicz 示範案例概念影片

來源標記帶著走,傳輸分享有源頭

如果只是在影像右上方加上資訊小圖示,可能無法解決影像檔案在檔案傳輸中遺失資料的問題,如同我們在〈CAI 內容真實性計畫 Ⅱ:從倡議到落實〉中提到的:

目前針對「來源標記」解決方案的兩大問題,一是「顯示」,二是「保存」。......現行解決方案多是透過 EXIF 和 XMP 之類長久以來建立起的資料格式標準,將資料嵌入元數據中,然而這些元數據並不會與影像本身「綑綁」在一起,因此在傳輸的過程中即可能因為無須被顯示或追求高效的傳輸速度而被捨棄......。

因此在一般使用者看不見的地方,CAI 提供一層強健的、可追溯來源標記與修改歷史紀錄的資訊層,讓這些資訊與影像「綑綁」在一起成為連體嬰,使其在網路分享 (無壓縮) 的旅程中不會丟失任何來源標記資訊,只有嵌入了來源標記的影像,能夠在 CAI 驗證頁面中呈現來源標記中的所有資訊,也就是說,未帶有 CAI 來源標記的影像,無法在頁面上出現「i」資訊小圖示,也無法在驗證頁面中看見任何資訊。

CAI 驗證頁面,只有帶有 CAI 來源標記的影像能夠被讀取驗證,有興趣的話,你也可以隨手抓一張影像試試!

Numbers 團隊身為 CAI 會員,除了積極協助技術的開發外,也希望提供無門檻的軟體使用體驗,Capture App 是一款符合 CAI 標準的影像產生軟體,讓你的手機也可以拍出自帶各項來源標記資訊的照片,在拍照的同時自動擷取所有來源標記資訊,產生「生產履歷」並上區塊鏈,透過 media ID 即可驗證影像來源。

依照 CAI 標準產出的「包著尿布的阿勇」照

上面這張「包著尿布的阿勇」因為嵌入了 CAI 來源標記,即使經過檔案傳輸,仍可以在驗證頁面中被查找資訊,除了建立者、建立時間與地點資訊帶著跑外,順著 CAI 右方顯示的 Capture App media ID 還可以看到由 Numbers Capture 所建立的影像生產履歷,及在 IOTA 上的完整性證明 。

「包著尿布的阿勇」影像生產履歷

安裝試用 Beta 版 Capture App (更新功能版即將釋出,先安裝先體驗!)
iOS:
https://nbs.pse.is/CaptureiOS
Android:
https://pse.is/CaptureAndroid

要成為普及標準,需要各方有共識地合作

目前「i」資訊小圖示的呈現僅能在 CAI 示範頁面上被呈現,要讓來源標記跟著影像被帶著走,檔案會變得不再輕巧,多少會影響影像在瀏覽器或平台上的讀取和呈現速度,也可能會影響檔案傳輸的速度,這是 CAI 仍然在尋求克服的問題,要能夠普及,也需要各瀏覽器、媒體平台的共同支持與推廣。

CAI 標準若真的能落實來源標記的產生與呈現,閱聽眾 (內容消費者) 將更習慣於確認影像的來源,內容產製者與發行者如攝影師、攝影記者與新聞機構,將可以驗證影像的來源出處,從而增加資訊的透明度。

對於影像的來源標記有共同的理解,將有助於協助判斷在網際網路上悠游的這些影像們是否可信,隨著這些開放標準被廣泛採用,新聞、數位媒體、數位藝術的生態系統將變得更加透明、更加值得信任;內容發行者、內容消費者和事實查核員也將能透過驗證頁面,快速地決定新聞與文字的陳述是否可信。

CAI 標準需要軟、硬體應用及平台呈現等各方達成共識並共同建構生態系,以內容產製角度來看,需要使用符合 CAI 標準的硬體 (手機或單眼相機) 以及編修軟體;從內容發布方來看,則需要各類媒體平台的支持 (BBC、Twitter 等新聞或社群媒體);而內容消費方,則必須要了解「i」資訊小圖示代表的意義。這是一條需要大量有相同共識的夥伴才能走得長遠的路,如果你也對加入這個生態系有興趣,歡迎申請加入 CAI 的會員,一起為找回數位內容的信任盡一份心力!

--

--

Numbers
Numbers Protocol - 主張數據

https://numbersprotocol.io ;Decentralized Photo Network for Web 3.0 For creating community, value, and trust in digit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