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基模 — 飄移的目標(上)

Photo by Wolfgang Hasselmann on Unsplash

溫水煮青蛙:飄移的目標的代表故事

相信大家都聽過「溫水煮青蛙(煮蛙效應)」吧,當我們用沸水煮青蛙,青蛙受到刺激會立即跳出鍋子,但若我們用溫水並慢慢加熱,因為青蛙無法感測到漸趨上升的溫度,其會待於鍋內而最後死亡。這個諺語可說是掌握了「飄移的目標」的精隨──在無意間,表現及期待持續退步。

什麼是「飄移的目標」? 為什麼目標會「飄移」?

如上段的溫水煮青蛙即是「飄移的目標」的其中一種典型狀況:在毫無注意下,表現及期待都在長時間慢慢地退步、降低。通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是因為現實表現與理想之間具有差距。當我們想要縮小差距,其中一種選擇是「採取正確有效的行動」,但這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資金及相關人士的注意和關心。此外,「採取正確有效的行動」也有幾個潛在問題,如我們無法保證其會成功、效果較慢顯現而需要耐心等待等等。更何況,改而採取正確行動也就代表了承認或認知到之前有一些錯誤的做法,可能導致部分人因而受到懲罰及責怪。最後,甚至可能因為互相推卸責任而在組織內產生衝突,演變成多數組織最不想看到的狀況。

如此,我們就有可能採取另外一個選擇──「降低理想表現(目標)」,使其與現實表現的差距縮小。隨著差距的縮減,需採取正確行動以改變現狀的壓力也跟著減少。然而,在長時間下,目標降低,很可能表現也不知不覺的跟著降低。降低目標其實並不一定是件壞事,有時候原有目標若不適當、方向錯誤或者在一些情況下需要有彈性空間,調低目標會是明智而有所助益的。而當還有更多其他的目標要達成,新的事項持續湧進或是是日常生存壓力的累積,我們就必須要選擇是採取正確行動或者照舊維持原有的方式,識別什麼是合理的調整並適當的調整目標正是「飄移的目標」情況下的關鍵挑戰!

其實,「飄移的目標」並不一定會降低表現水平,這個基模也可以套用於與上述完全相反的狀況──目標及表現持續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每一次的表現提升,使實際表現與理想的差距減低,我們因而就訂下了更高的目標。相關例子如持續追求品質的進步、自我發展規劃及實現等等。「向上」飄移的目標有時更是在工作、學術、家庭互動上帶來好的刺激,激發更好的表現。

「飄移的目標」背後的行為趨勢

我們可以將上文提到的狀況統整成以下 6 種不同的行為趨勢圖,解釋「飄移的目標」這個基模長期下來背後可能的趨勢發展。

1. 選擇持續降低目標,實際表現仍不變

圖 (1)

2. 選擇持續降低目標,實際表現也跟著降低

圖 (2)

3. 選擇採取正確行動而使實際表現與目標更為靠近,目標仍不變

圖 (3)

4. 選擇採取正確行動而使實際表現與目標更為靠近,目標也持續提升

圖 (4)

5.選擇採取正確行動並且降低目標,使差距大幅縮減

圖 (5)

6.選擇採取行偶爾降低目標並採取正確行動,再進而調高目標,持續隨狀況動態調整

圖 (6)

「飄移的目標」的系統架構

在此基模中(圖(7)),有兩個關鍵的平衡迴圈,「正確行動」迴圈包含了「實際表現、「實際表現和理想目標之間的差距以及「正確的行動三個變量,在正確行動到反映於實際表現上需花費一段時間,故圖中以兩條平行線以表示滯延的情況。也就是說,當發現實際與理想目標差距變大,我們嘗試採取正確的行動以改善現狀,過了一段時間,成功提升實際表現後,就成功地降低實際和理想目標的差距。

「降低目標」迴圈則是包含著「目標、「實際表現和理想目標之間的差距以及「降低目標的壓力三個變量。在這個迴圈中,當發現實際與理想目標差距變大,需要降低目標的壓力增加,所以我們選擇降低目標以減少實際與理想目標差距。

圖 (7)

兩個迴圈以「實際表現與理想目標」差距為連接點。如果實際表現和理想目標兩者間的差距為0,也就不需要採取任何的必須行動,然而,在現實中,這樣的狀況幾乎不可能發生,系統總是會因為一些行動或狀況而受影響而改變方向。在「飄移的目標」的基模中,有三種狀況可能發生:

  • 「正確行動」迴圈效果較強,引導系統方向
  • 「降低目標」迴圈效果較強,引導系統方向
  • 「正確行動」迴圈及「降低目標」迴圈輪流有較強效果,系統方向不斷改變

我們都知道當發現實際與理想目標差距變大時,採取正確行動是對系統最有正向助益的,透過正確行動提升表現,進而使差距成功降低。然而,當這個差距縮小,「降低目標的壓力」縮小,其變成了「提升目標的壓力」,導致重新設立更高的目標,實際與理想目標差距又再次變大,如此一來,又會導致我們需要採取下一個的正確行動來減少差距,演變成前段介紹的第四種行為趨勢「選擇採取正確行動而使實際表現與目標更為靠近,目標也持續提升」。

不幸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降低目標」是這三種狀況中最常發生的,但這不一定代表人們懶惰於採取正確行動或者蓄意降低工作品質。有時候,當有著環境下的壓力或者一些限制,在迫切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去關注更加其他更關鍵的變量並選擇對當下最好的行動,所以若某件事已經「還不錯」,我們就可能會將其定義為「高品質」。如此以來,系統進行的方向就會改變,透過降低目標以使差距成功降低,我們就更不可能去採取正確有效的行動,導致實際表現愈來愈差,實際與理想目標差距又再次的擴大。

如以上所述,兩個迴圈的強弱會造成系統的方向改變,進而產生兩個迥異的結果。當然還有第三種可能是,同時降低目標和採取正確行動,這樣最系統就會像上段的第五或第六種行為趨勢圖,隨著時間發展,目標與實際表現的差距會持續縮短。

此篇我們介紹了「飄移的目標」基模的定義及架構,於下篇,我們將用一間公司的例子來幫助大家更了解這個基模,並介紹如何管理這個系統,避免目標與實際表現持續降低。

Source: Systems Archetypes Basics: From Story to Structure- The Systems Thinker

想多了解系統思考?
Omplexity顧問團隊因應遠距挑戰,設計出
Live 線上視訊班的課程,透過視訊平台Zoom、系統圖軟體Kumu 與協同數位教學工具Miro,採取永續無紙化的方式,大幅提升訓練課程、腦力激盪乃至策略討論的效率!你將透過分組專案式學習,實際體驗這些方法、學習背後的理論、以團體操作練習同時獲得個别的意見回饋。

--

--

Omplexity 系統變革顧問公司
Omplexity

Omplexity顧問團隊參與過全球超過六十個系統圖繪製的大型專案,過往的合作客戶包含Google, Hitachi, 廣達, Nike, 微星科技, 聯合國, 世界銀行及世界經濟論壇等機構等客戶。 創辦人薛喬仁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是國際知名的系統變革專家。http://www.omplex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