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大藍深淵/台灣的海洋與海鮮

One
One by Earth
Published in
Feb 8, 2021
Photo by Daniele Levis Pelusi on Unsplash

哈囉大家好我是與大自然穩定交往中的小一。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海洋。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是生態無比豐富的海島。在第二集節目中,我們提過台灣宛如一座諾亞方舟。事實上,不只是陸域生態系,我們的海域也是。多樣的海岸地形與不同的海潮在這裡交會,讓在世界地圖上只有綠豆大小的台灣,就記錄到全球已知魚種的十分之一。今年全台沿海都傳出珊瑚礁白化嚴重的問題,看不見的海洋裡究竟發生著什麼,跟著我的聲音一起來了解吧。

國家地理:台灣是海洋生物多樣性之島

🌏用耳朵聆聽這集節目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跟著家人去浮潛,在眼睛可以直接看到水底、很淺的地方,處處色彩繽紛的那種印象。我拿著觀察潮間帶生物用的一種透明塑膠臉盆,追蹤海中那些不知名的生物。雖然被囑咐不要亂摸,但還是忍不住想要撲那些小魚,我將手伸向水底,可是小魚們游得很快,一下子閃爍散開就都不見了。不過其中有一隻傢伙慌忙躲進岩塊底下,卻躲得不夠好,露出了一截尾巴、紅紅長長的一條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長得好像有點像綁頭髮用的一種毛毛的髮帶,在那邊飄啊飄。我猶豫了一下,抓住那條髮帶,然後輕輕往外拉,對方就被我拉出來一點,這時看起來長得像一隻毛茸茸的紅色蝌蚪。我很好奇又使力往外拉,蝌蚪開始掙扎往石頭裡面縮,但我沒有放過他,接著,他的尾巴就被我拉斷了(驚恐驚恐驚恐)完蛋了…小時候的我手裡握著那節不會動了的尾巴不知所措,內心惶惶不安覺得自己做了很壞的事情很像不小心殺了一個人,讓我一直內疚到現在。

現在的我知道,那應該是一種名為陽隧足的生物,與海星是親戚。我當時抓住了他其中一支腳,他有可能是驚恐的斷足求生,以後還會再生長,但我心裡還是覺得那是被我拉斷的,對他感到很抱歉。海裡很漂亮,但自己因為不了解,而做了很壞的事情,那種驚慌恐懼的感覺,就是我對海洋、對海底生物最早的印象。

長大以後,我在游泳池學習游泳,卻不怎麼喜歡去海邊。因為海風濕濕黏黏鹹鹹澀澀的、還會曬傷很痛。直到大學我看了一本小說,開始讓我對大海中的生物產生敬畏與好奇之心,那本小說就是德國作家,法蘭克.薛慶的《群》。在《群》這本書中,人類幾乎將大自然破壞殆盡,世界各地開始出現異相,似乎有什麼東西開始有計畫性地攻擊人類。作者重新詮釋了人們對擁有智慧的生命體的想像,而那種集體記憶的概念也影響了我後來對植物以及大自然的看法。書中描述這個生命體,就是來自神祕、未知的大海。

大海確實很神祕,當人類對於月球、火星甚至水星的地形繪製完成度已經到達98%以上,當統合海底地形的計畫”Seabed 2030"在2017年成立的的時候,這個囊括了地球70%左右面積的世界,我們卻只有6%的標準調查資料,現在也只增加到19%。

要了解大海的全貌非常困難,龐大的水壓與深不見底的黑暗,阻擋著人類,卻阻擋不了許多比我們古老的生命在那裡生活。1960年1月23日,美國海軍Don Walsh和瑞士海洋學家Jacques Piccard駕駛深潛艇進入目前已知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當時科學家認為人類超過40米深就會感到頭暈目眩,超過70米就會產生幻覺甚至有內臟破裂的危險。這兩個探險家在潛艇的保護下慢慢下潛,超過了200公尺,進入THE TWILIGHT ZONE,這個區域陽光稀少,科學家認為葉綠體無法在這裡進行光合作用而沒有任何植物存活。他們繼續下潛超過1000公尺THE MIDNIGHT ZONE,光無法到達的區域,這裡的壓力能把木頭的體積壓縮到一半,他們以為沒有生物可以存活,但卻發現還有很多能夠自己發光的生物,抹香鯨甚至能在更深的地方與大王烏賊搏鬥。接著平均超過4000公尺的區域,稱為THE ABYSSAL ZONE大海的深淵區,這個溫度幾乎凍結的地方還不到海溝的一半深度,在神祕的、很深很深的海底,他們究竟看見了什麼,請大家點進底下的連結,一個The Deep Sea的網站,以最直觀的方式帶我們了解大海裡那比深淵還要深的超深淵世界HADAL ZONE,取自冥界之王哈迪斯。我每次看到後來都對那個充滿未知的世界感到寒毛直豎。(事實上我打這整篇文稿的時候一直都寒毛直豎)

然而你知道嗎?

2016年科學家在這個僅有三組人類曾經到訪的海底世界,在如此遙遠未知、海溝深處的沉積物中發現了大量的人造致癌物質,1970年代就已經禁用的多氯聯苯PCB;2019年在海溝深處的甲殼類動物身上發現了來自核彈爆炸的放射性碳14,以及塑膠垃圾。

論文:最深海洋動物區系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生物蓄積(PCB汙染海底)

科學美國:在深海生物中發現了“炸彈碳”(核彈碳14)

BBC:馬里亞納海溝有史以來最深的潛水發現塑料袋

這些對於大海遲來的了解與汙染,不只發生在遙遠的大洋裡,也發生在我們台灣。在上一集節目中,我提到自己曾在2018年進入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工作,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以台灣特有、珍貴及稀有生物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復育與教育等工作的政府單位。我每天在大樓裡經過許多辦公室和研究室,像是鳥類、兩棲類、哺乳類、植物、菌類和棲地與濕地等,某天我突然意識到一件奇怪的事情,欸怎麼沒有海洋相關的組別啊?一問之下,我才知道台灣過去居然沒有一個專職海洋保育的單位,我當時真的非常驚訝,我們不是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嗎?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忽略了海洋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一直到我問的那個時間點,的前一個月,台灣才剛成立海洋保育署,施政計畫都還在擬定中。在這之前我們只有海巡署管海上安全和漁業署,管捕魚和養殖漁業的兩個單位。

我想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台灣其實是遠洋漁業前六名的超級大國。我們擁有遠洋漁船數量是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的日本的兩倍。我們的鮪魚捕獲量全球第四、魷魚全球第三、秋刀魚全球第一。台灣高雄起家的豐群水產,更是世界第三大水產品公司之一,服務據點遍布全球。然而歐盟在觀察了台灣漁業三年之後,認定台灣屬於「非法(Illegal)、未報告(Unreported)及不受規範(Unregulated)」的「IUU捕魚行為」國家,質疑台灣漁政單位執法不力,在2015年發黃牌警告,若未在期間內改善,則會禁止台灣漁獲輸入三大市場之一的歐盟。我們一直到去年才被解除黃牌,今年歐盟的執委又來警告遠洋漁業的法案進度。其實台灣不只是非法捕撈的問題,更有漁工人權涉及生死的問題。詳情大家可以看看報導者獲得卓越新聞獎的跨國調查報導《造假.剝削.血淚漁場》。據聞這也是為什麼國際環境組織綠色和平會來台灣的原因,我也將他們的關於拒絕血汗海鮮的連署貼在底下,大家可以一起來關注這件事情。

綠色和平連署:督促豐群水產,拒絕血汗海鮮

在了解到台灣這樣的海鮮大國,居然直到2018年才成立海洋保育署,我感到非常震驚與惶恐。我突然非常理解,為什麼當時會有桃園藻礁的爭議發生,因為我們的政府根本就缺乏除了經濟漁獲以外的海洋生態調查資料。我立刻上網查找並聯繫了幾個海洋環境NGO組織,還憂心忡忡地寫信給海保署關切他們的計畫。其中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我通上電話。他們跟我說剛成立的海保署只有三個人,卻要管理台灣整個海域的保育工作,將會非常辛苦,成效也令人擔憂。台灣海洋大學的研究多是偏向如何應用海洋資源,而不是如何保護他。海洋保護區雖然是禁捕的,但劃定的邊界到底在哪裡連劃定的人也不清楚。海洋的生態調查,因為中央缺乏資源,一直都是由民間團體來做,2006以前是台灣珊瑚礁學會,2008年後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年都會做一次台灣海域珊瑚礁的體檢調查。另外他們還跟我說,一個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研究指出,到了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重量,將會超過海洋中的魚類。

環境資訊中心:失控的塑膠產業 世界經濟論壇揭五大真相(2050塑膠將比魚多)

再30年,我們製造出來的海洋垃圾,就會超過魚類。這件事情真的令我感到心碎。

我第一次親近海洋是參加荒野保護協會山海組的時候,解說員拾起一些常見的潮間帶生物給我們看,我還記得海星看起來硬硬的不會動、摸起來卻藉於軟和硬之間的微妙觸感。馬糞海膽用他滿身尖尖但不扎人的刺,在我的手心上慢慢走路的感覺。我還記得第一次去小琉球,看到和我一樣大的海龜,在觸手可及的身下滑過,對我們這群興奮的屁孩視若無睹。他不怒而威,輕緩地揮動前肢,不著急著在汪洋裡做些什麼的姿態。他來自7500萬年前,早於人類25倍的時間,就被大自然孕育出。他那在亙古的時間中磨練出的美,莊嚴得令我屏息。海龜用肺呼吸,他和我們一樣也會溺水,他沒有牙齒也沒有舌頭,吃東西總是一口吞下,所以無法用味覺來辨別塑膠袋和水母。我想可能已經有許多人看過海龜鼻孔裡取出那長長的吸管的影片,這樣的事情不是只發生在國外。2016年海洋生態保育實驗室統計他們在台中以北救助的海龜,當年的190隻海龜中有9成都在糞便中發現了塑膠碎片、保麗龍,墾丁的寄居蟹們被發現背著寶特瓶的蓋子、台灣今年也發生數十起鯨豚及海龜受困在魚網的案例,全球估計每天會有八百隻鯨豚,遭漁網纏繞而導致死亡。鯨豚、海龜全部都是保育類,絕大部分的漁民都不是故意的,但破損的漁網掉在海底、掉在海岸仍然持續工作,奪走無數生命。

今年夏天我和我媽一起騎腳踏車環島,我們在梧棲漁港看到一籃小鯊魚,我媽驚叫著說「哇!那個大小感覺才出生耶」,因為他們很多都只有一支鞋子那麼長。從小各種報章媒體都教導我們魚翅是沒有營養的,不值得為了一場婚宴的面子殺掉這些維持海洋生態平衡的高階捕食者,我以為鯊魚也是應該被保育的動物,以為不吃魚翅、不吃鯊魚煙就可以保護鯊魚。直到我參加了長期關注海洋議題的記者黃佳琳的新書「海洋台灣」的分享會。她說海保署很努力,但海洋保育有許多困難需要長時間的溝通。我才知道,原來鯊魚肉竟然還是魚漿製品的首選。那些魚丸、魚板、黑輪、竹輪、甜不辣還有淡水阿給,都含有鯊魚。在台灣雖然有幾種禁止捕捉的鯊魚和魟魚(他們是親戚都是軟骨魚),但其實禁捕也延伸出了其他的問題,像禁捕後漁民害怕觸法或麻煩,於是不再通報捕獲的數量,但事實上只要在誤捕後放流就無觸法的問題,雖然誤捕後通常鯊魚也已經死亡了。我另外也查到鯊魚棲地幾乎與鮪魚、旗魚的漁場重疊,而當漁民使用延繩釣、大目流刺網和拖網捕撈時,就算只想要捉鮪魚和旗魚,也會無可避免地捕獲到鯊魚。

我們的島:【海廢污染】管不住的漁網│海中漂流成生態殺手

報導者:失控的海洋廢棄物──塑膠砌成的海龜墳場

臺灣鯊魚的保育管理及所面對的問題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永續海鱻食堂】台灣的鯊魚困局 不吃魚翅就解決了嗎?

唉,原來才知道吃鮪魚或旗魚居然也會害到鯊魚。現在我能明白為什麼有些保育人士說他們只吃養殖漁業的魚了。可是我拜訪香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時候,他們說東南亞地區會砍乏天然紅樹林來養蝦,而且好像還有很多抗生素汙染的問題。人生好難,想吃海鮮怎麼這麼多事呢?

這時我們可以先從中研院出品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來了解。我唸一下幾種避免食用的,像是蝦蛄、烏賊、花枝、鰻魚以及野生的石斑、烏魚、黑鮪魚與紅皮刀。那建議食用的有,文蛤、牡蠣、魷魚、透抽、秋刀魚、飛魚、白帶魚、虱目魚、吳郭魚、香魚等。建議與避免的原因以及更多內容,大家也可以去底下連結參考看看。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完整版)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簡易版)

我們台灣有這麼多好吃的海鮮,其實就是來自豐富的生態系。根據國家地理原始海洋計畫的研究指出,禁漁保護區內的目標魚種數量是非保護區的兩倍,良好的保護區就像是一個投資帳戶,每年以成魚、幼魚和無脊椎動物的形式提供回報,從保護區裡溢出並補充到補魚的區域。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是世界保護的重點,他們就像是熱帶雨林,不只是一堆珊瑚蟲聚在一起的動物,而是一個支撐了大約25%海洋物種的生態系。世界上發現的石珊瑚有七百多種,台灣沿海就有250種。今年我拜訪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見識到絕美的藍色珊瑚,無數半透明的藍色小泡泡細密地包裹著樹枝狀的骨骼,我看到好多色彩斑斕長相奇異的魚也在明亮的夜裡與海中發光的微生物一起游泳。回來後,我得知了今年珊瑚白化嚴重的問題,原因聽說有兩個,一是颱風沒來海水缺乏擾動,底層冰冷的海水無法和表層混和,使珊瑚受不了高溫。二是颱風沒來,陸地水域的有機營養物無法補充到海洋,使沿海生物缺乏食物。雖然看起來好像不是人類造成的問題,但保護珊瑚與海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實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根據研究發現,全球溫度上升1.5℃我們將損失70%以上的珊瑚礁,如果溫度上升到2℃,世界上超過99%的珊瑚礁都將消失。許多的我們,動物、植物、海中生物和各種生命,就像我們台灣島上來自不同文化與信仰的人,我們要如何在這片小小而擁擠的島嶼上一起生活,需要很多的溝通、智慧以及努力。豐富、脆弱而美麗的海洋,值得我們的關心與珍惜,而保護他也是保護我們,也是永續經濟的一種方式。尊重大海,就像尊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生命。期待在未來,我們都可以安安穩穩地,在這裡、在這個美麗之島、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一起走下去。

🌏用耳朵聆聽這集節目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感謝你的收聽。如果99%的珊瑚礁都將消失了,這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以後會再也吃不到海鮮、再也看不到鯨豚與海龜了嗎?我想,那或許是另一個我們人類難以揣測深淵。你認為呢?如果你有什麼想說的,請給我留言,你的回覆就是給我最大的鼓勵唷。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我們台灣的大海,或著當你海釣或潛水、拜訪他的時候,可以在海洋保育署的海洋保育網上,看見各種魚、鯨豚、海龜、鯊魚、珊瑚礁指標物種或其他海洋生物的目擊資料。加入回報的行列,你也可以為保護海洋盡一份心力喔!

讓我們一起愛上自然吧。

--

--

One
One by Earth

與大自然穩定交往中,夢想著被獅子吃掉/Dating with Nature ❤